驱动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72976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1 17:54
驱动装置及车辆,驱动装置包括壳体和驱动件,壳体用于安装驱动件,壳体包括底壳和吸声板体,吸声板体安装于底壳内。底壳的底板包括凸起部和至少一个第一通孔,底板的底壁与吸声板体相对间隔设置,凸起部相对吸声板体沿底板的厚度方向背离吸声板体凸设,凸起部形成至少一个第一通孔,至少一个第一通孔贯穿凸起部。吸声板体形成有多个第二通孔,多个第二通孔通过至少一个第一通孔连通底壳的外部。驱动件辐射噪声和运行产生的结构噪声会通过第二通孔吸收,削弱后的噪声通过第一通孔将声能转化为热能消耗,降低驱动件噪声及结构噪声辐射,降低结构振动。凸起部可提高底壳整体结构刚度,有效降低整体结构的振动,削弱振动传递到车身的噪声辐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1、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发展,汽车竞争也随之愈发激烈。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日益增高,除却满足日常出行的前提下,消费者更加注重车内操作功能部件的声品质体验。基于用户体验需求对操作部件进行声品质研究是性能提升的重点,不仅满足用户性价比需求,更注重舒适感追求。

2、如今,用户长时间开车难免会产生疲劳驾驶,导致注意力分散,从而导致事故发生,而在车内增加智能提醒功能部件——驾驶监控系统(driver monitor system,dms),能够极大降低事故的发生,同时更好地提升人车交互体验。人车交互体验需要电机驱动监控部件获取交互信息,而电机运行产生的摩擦噪声较大。目前,针对dms的降噪,集中在主动控制降噪算法方面,通过捕捉及识别生源信号经控制程序释放反相声信号降低车内噪声,此技术局限性太大,成本高,而针对dms内部结构进行降噪的研究极其缺乏,因此,如何改善电机运行产生的噪声和内部结构噪声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及车辆,解决驱动装置中噪声较大的问题。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包括壳体和驱动件,所述壳体用于安装所述驱动件,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和吸声板体,所述吸声板体安装于所述底壳内。所述底壳的底板包括凸起部和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所述底板的底壁与所述吸声板体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凸起部相对所述吸声板体沿所述底板的厚度方向背离所述吸声板体凸设,所述凸起部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通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凸起部。所述吸声板体形成有多个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底壳的外部。

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口大小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开口大小。

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孔的外轮廓呈长条状结构,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取值为[1mm,2mm],所述第一通孔的长度取值为[10mm,12mm]。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所述底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吸声板体的一侧围设形成凹槽,所述吸声板体收容在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凹槽的底壁间隔。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还包括吸声材料,所述吸声材料放置在所述凹槽内、并位于所述凹槽的底壁和所述吸声板体之间。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壳还包括侧板,所述侧板连接在所述底板的外边缘,所述壳体还包括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间隔设置在所述侧板上。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底壳还包括隔断板,所述隔断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位于所述底壳内,所述隔断板的两端连接所述侧板,所述隔断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加强筋。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侧板围绕所述凹槽,所述凹槽的部分侧壁凸设在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上,所述加强筋连接所述凹槽的部分侧壁与所述侧板。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隔断板相背两侧均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部分侧壁凸设在所述隔断板的侧面上,所述加强筋连接所述凹槽的部分侧壁与所述隔断板。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吸声板体设有连接件,所述底板设有配合件,所述吸声板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配合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1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车身和如第一方面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车身。

13、本技术的驱动装置和车辆中,驱动件在壳体内运行时,驱动件辐射噪声和运行产生的结构噪声会通过吸声板体上的第二通孔进行吸收,削弱后的噪声会通过吸声板体后到底板上,噪声经过凸起部上的第一通孔时会产生振动,摩擦生热将声能转化为热能消耗,进一步吸收噪声,可以降低内部驱动件噪声及结构噪声辐射,降低结构振动。且在底壳的底板上设置凸起部,可以提高底壳的整体结构刚度,有效降低整体结构的振动,削弱振动传递到车身的噪声辐射,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其中,吸声板体与底板的底壁间隔设置,保证吸声板体与底板的底壁存在间隔,有利于声波在吸声板体和底板之间传递,进而通过底板上的第一通孔进一步消散。另外,壳体内部设置吸声板体和底板开设第一通孔形成双层吸声效应,既可以保证壳体内部驱动件的散热,又能增强吸声效应。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驱动件,所述壳体用于安装所述驱动件,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和吸声板体,所述吸声板体安装于所述底壳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口大小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开口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轮廓呈长条状结构,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取值为[1mm,2mm],所述第一通孔的长度取值为[10mm,1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底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吸声板体的一侧围设形成凹槽,所述吸声板体收容在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凹槽的底壁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吸声材料,所述吸声材料放置在所述凹槽内、并位于所述凹槽的底壁和所述吸声板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还包括侧板,所述侧板连接在所述底板的外边缘,所述壳体还包括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间隔设置在所述侧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还包括隔断板,所述隔断板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位于所述底壳内,所述隔断板的两端连接所述侧板,所述隔断板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围绕所述凹槽,所述凹槽的部分侧壁凸设在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上,所述加强筋连接所述凹槽的部分侧壁与所述侧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板相背两侧均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部分侧壁凸设在所述隔断板的侧面上,所述加强筋连接所述凹槽的部分侧壁与所述隔断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板体设有连接件,所述底板设有配合件,所述吸声板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配合件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车身。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驱动件,所述壳体用于安装所述驱动件,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和吸声板体,所述吸声板体安装于所述底壳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开口大小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开口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外轮廓呈长条状结构,所述第一通孔的宽度取值为[1mm,2mm],所述第一通孔的长度取值为[10mm,12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底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吸声板体的一侧围设形成凹槽,所述吸声板体收容在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凹槽的底壁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吸声材料,所述吸声材料放置在所述凹槽内、并位于所述凹槽的底壁和所述吸声板体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还包括侧板,所述侧板连接在所述底板的外边缘,所述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荣荣黄文才莫小波饶东海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