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724518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1 17:5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转接连接器和具有转接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转接连接器包括:分体式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具有沿对接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端和第一端侧,第二壳体具有沿对接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二对接端和第二端侧,第二端侧面向第一端侧;以及装设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对接部、中间部和第二对接部,第一对接部伸入第一壳体并显露于第一对接端,第二对接部伸入第二壳体并显露于第二对接端,中间部包括收容并固定于第一壳体的第一固定部和收容并固定于第二壳体的第二固定部,第一壳体在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方向上能相对第二壳体偏移,使得中间部的至少部分在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接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涉及一种能补正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错位的转接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0、
技术介绍

1、转接连接器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连接器连接在一起,使其可以相互通信和传输信息,是通讯设备中常用的元器件,是在器件与器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连接和信号传递的一个基础元件,在通信、电力传输等行业均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2、现有的用于将两个电路板电性连接的一种连接器组件,通常包括安装在其中一个电路板上的一第一连接器、安装在另一电路板上的一第二连接器以及与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之间的一转接连接器,通过将所述转接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插,从而使得两个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在一起。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两电路板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要实现两电路板完全对正使得所述转接连接器能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顺利对接是比较困难的,故当两电路板不能完全对正的时候,转接连接器也能很好的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插接是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转接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转接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当两电路板未完全对正时,转接连接器具有容差空间,从而吸收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错位带来的对接偏差,使得转接连接器与第一、第二连接器插接良好。

2、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转接连接器,用以与一第一连接器和一第二连接器对接,包括:一第一壳体,具有沿对接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一对接端和一第一端侧;一第二壳体,具有沿对接方向相对设置的一第二对接端和一第二端侧,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为分体式结构,所述第二端侧在对接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一端侧;至少一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装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第一对接部、一第二对接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和所述第二对接部之间的一中间部,所述第一对接部伸入所述第一壳体并显露于所述第一对接端,所述第二对接部伸入所述第二壳体并显露于所述第二对接端,所述中间部包括一第一固定部和一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收容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固定部收容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在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方向上能相对所述第二壳体偏移,使得所述中间部的至少部分在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3、进一步,所述第二端侧与所述第一端侧保持接触,使得所述中间部周向遮蔽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

4、进一步,所述第一端侧与所述第二端侧均为平面,两者平面接触。

5、进一步,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主体部和一第一外扩部,所述第一对接端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一侧,所述第一端侧设于所述第一外扩部面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所述导电端子沿对接方向穿过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一外扩部,所述第一外扩部部分在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外凸伸,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主体部和一第二外扩部,所述第二对接端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面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一侧,所述第二端侧设于所述第二外扩部面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导电端子沿对接方向穿过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二外扩部,所述第二外扩部在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外凸伸。

6、进一步,所述第一外扩部与所述第二外扩部沿对接方向堆叠。

7、进一步,所述第一对接部伸出所述第一对接端以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所述第二对接部伸出所述第二对接端以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

8、进一步,每一所述中间部包括至少一第一限位部和至少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壳体包括至少一第一端子孔和设于所述第一端子孔的至少一第一挡止部,所述第二壳体包括至少一第二端子孔和设于所述第二端子孔的至少一第二挡止部,所述导电端子在对接方向上自所述第一端侧朝所述第一对接端插入所述第一端子孔,所述第一挡止部挡止所述第一限位部,以防所述导电端子过度插入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在对接方向上自所述第二端侧朝所述第二对接端插入所述第二端子孔,所述第二挡止部挡止所述第二限位部,以防所述导电端子过度插入至所述第二壳体。

9、进一步,所述中间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中间段,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中间段与所述第一端子孔和所述第二端子孔均为间隙配合。

10、进一步,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壳体设有多个第一分隔肋和多个第一端子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孔,每一所述第一分隔肋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孔之间,所述第一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侧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一端侧的一端比所述第一端侧更靠近所述第一对接端,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多个第二分隔肋和多个第二端子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孔,每一所述第二分隔肋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孔之间,所述第二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端侧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二端侧的一端比所述第二端侧更靠近所述第二对接端。

11、进一步,所述第一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自对应所述第一限位部位置朝靠近所述第一端侧的方向其宽度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自对应所述第二限位部位置朝靠近所述第二端侧的方向其宽度逐渐减小。

12、进一步,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孔和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孔分别在一第一方向上呈多排设置,每排所述第一端子孔和每排所述第二端子孔分别在一第二方向上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对接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每排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孔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分隔肋,每排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孔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分隔肋,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多个第一隔栏,相邻的两排所述第一端子孔之间各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隔栏,所述第一隔栏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分隔肋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隔栏在对接方向上比所述第一分隔肋更靠近所述第一端侧,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多个第二隔栏,相邻的两排所述第二端子孔之间各设有一个所述第二隔栏,所述第二隔栏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分隔肋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二隔栏在对接方向上比所述第二分隔肋更靠近所述第二端侧。

13、进一步,所述第一隔栏延伸至所述第一端侧,所述第二隔栏延伸至所述第二端侧,所述第一隔栏与所述第二隔栏接触配合。

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用以安装在一第一电路板;一第二连接器,用以安装在一第二电路板,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在一对接方向上相对且间隔设置;一转接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所述转接连接器包括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和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多个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沿对接方向相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接连接器,用以与一第一连接器和一第二连接器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侧与所述第一端侧保持接触,使得所述中间部周向遮蔽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侧与所述第二端侧均为平面,两者平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主体部和一第一外扩部,所述第一对接端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一侧,所述第一端侧设于所述第一外扩部面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所述导电端子沿对接方向穿过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一外扩部,所述第一外扩部部分在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外凸伸,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主体部和一第二外扩部,所述第二对接端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面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一侧,所述第二端侧设于所述第二外扩部面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导电端子沿对接方向穿过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二外扩部,所述第二外扩部在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外凸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扩部与所述第二外扩部沿对接方向堆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伸出所述第一对接端以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所述第二对接部伸出所述第二对接端以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中间部包括至少一第一限位部和至少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壳体包括至少一第一端子孔和设于所述第一端子孔的至少一第一挡止部,所述第二壳体包括至少一第二端子孔和设于所述第二端子孔的至少一第二挡止部,所述导电端子在对接方向上自所述第一端侧朝所述第一对接端插入所述第一端子孔,所述第一挡止部挡止所述第一限位部,以防所述导电端子过度插入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在对接方向上自所述第二端侧朝所述第二对接端插入所述第二端子孔,所述第二挡止部挡止所述第二限位部,以防所述导电端子过度插入至所述第二壳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中间段,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中间段与所述第一端子孔和所述第二端子孔均为间隙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壳体设有多个第一分隔肋和多个第一端子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孔,每一所述第一分隔肋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孔之间,所述第一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侧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一端侧的一端比所述第一端侧更靠近所述第一对接端,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多个第二分隔肋和多个第二端子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孔,每一所述第二分隔肋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孔之间,所述第二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端侧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二端侧的一端比所述第二端侧更靠近所述第二对接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自对应所述第一限位部位置朝靠近所述第一端侧的方向其宽度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自对应所述第二限位部位置朝靠近所述第二端侧的方向其宽度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孔和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孔分别在一第一方向上呈多排设置,每排所述第一端子孔和每排所述第二端子孔分别在一第二方向上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对接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每排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孔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一分隔肋,每排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孔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分隔肋,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多个第一隔栏,相邻的两排所述第一端子孔之间各设有一个所述第一隔栏,所述第一隔栏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分隔肋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一隔栏在对接方向上比所述第一分隔肋更靠近所述第一端侧,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多个第二隔栏,相邻的两排所述第二端子孔之间各设有一个所述第二隔栏,所述第二隔栏在第一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分隔肋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所述第二隔栏在对接方向上比所述第二分隔肋更靠近所述第二端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栏延伸至所述第一端侧,所述第二隔栏延伸至所述第二端侧,所述第一隔栏与所述第二隔栏接触配合。

13.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接连接器,用以与一第一连接器和一第二连接器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侧与所述第一端侧保持接触,使得所述中间部周向遮蔽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侧与所述第二端侧均为平面,两者平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主体部和一第一外扩部,所述第一对接端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面向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一侧,所述第一端侧设于所述第一外扩部面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所述导电端子沿对接方向穿过所述第一主体部和所述第一外扩部,所述第一外扩部部分在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外凸伸,所述第二壳体具有一第二主体部和一第二外扩部,所述第二对接端设于所述第二主体部面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一侧,所述第二端侧设于所述第二外扩部面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导电端子沿对接方向穿过所述第二主体部和所述第二外扩部,所述第二外扩部在垂直于对接方向的方向上相对所述第二主体部向外凸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扩部与所述第二外扩部沿对接方向堆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伸出所述第一对接端以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接,所述第二对接部伸出所述第二对接端以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对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中间部包括至少一第一限位部和至少一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壳体包括至少一第一端子孔和设于所述第一端子孔的至少一第一挡止部,所述第二壳体包括至少一第二端子孔和设于所述第二端子孔的至少一第二挡止部,所述导电端子在对接方向上自所述第一端侧朝所述第一对接端插入所述第一端子孔,所述第一挡止部挡止所述第一限位部,以防所述导电端子过度插入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导电端子在对接方向上自所述第二端侧朝所述第二对接端插入所述第二端子孔,所述第二挡止部挡止所述第二限位部,以防所述导电端子过度插入至所述第二壳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中间段,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中间段与所述第一端子孔和所述第二端子孔均为间隙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壳体设有多个第一分隔肋和多个第一端子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一端子孔,每一所述第一分隔肋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孔之间,所述第一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侧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一端侧的一端比所述第一端侧更靠近所述第一对接端,所述第二壳体设有多个第二分隔肋和多个第二端子孔,多个所述导电端子一一对应收容于多个所述第二端子孔,每一所述第二分隔肋设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孔之间,所述第二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端侧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分隔肋在对接方向上面向所述第二端侧的一端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鑫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