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结构以及全极耳圆柱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72249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1 17:49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芯结构以及全极耳圆柱电池。上述的电芯结构电芯结构包括隔膜、两个集流盘和两个极片。两个极片的空箔区分别突出设置于卷芯的两端。两个集流盘本体分别盖设于对应极片的空箔区上,每一涡状压接片连接于集流盘本体远离卷芯的一侧,每一涡状避空孔的螺距与涡状压接片的螺距相同,每一涡状压接片临近涡状避空孔设置,每一空箔区穿设于涡状避空孔并临近涡状压接片设置,每一涡状压接片收束于集流盘本体远离卷芯的一侧,且每一空箔区至少部分夹设于集流盘本体与涡状压接片之间。上述的电芯结构能减轻极耳产生金属碎屑的堆积,且能较好地确保了焊接时任意极耳与集流盘的稳定接触,进而确保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芯结构以及全极耳圆柱电池


技术介绍

1、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高电压、长循环寿命的特点,在可以移动电源设备中应用广泛。

2、在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制备工艺过程中,在正极极片要焊接正极耳,在负极片焊接负极耳,正负极耳结构有助于与外界连接进行充放电过程,然而,正负极耳往往焊接在对应的正负极片的首端和末端,因此电子传输的路径较长,造成组装得到的电池内部电阻大,降低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如此,则发展得到了全极耳的正负极片,如申请号为202210614515.5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其则公开了全极耳的正负极片的锂离子电池,但其需要对极耳揉平形成一个平面才能进行集流盘的焊接,而在对极耳进行揉平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金属碎屑,产生的金属碎屑一旦堆积则会导致锂离子电池短路失效,如申请号为202310452143.5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其则在集流盘面向卷芯的表面设置至少一圈环形槽,环形槽设置有导向槽面,所述极耳背离所述卷芯的一端弯曲且形成表面与对应所述导向槽面贴合的弯曲部,使得极耳在进入到环形槽内时,能沿着导向槽面的走向而自然发生弯曲,并与导向槽面保持贴合,进而使得极耳顶部弯曲形成弯曲部,且极耳的弯曲部与导向槽面贴合,以使得极耳能够与集流盘保持良好接触,并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但其实际上较难确保任意极耳均能够与集流盘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如相对导向槽面最边缘侧对应的极耳即存在未与集流盘接触,或接触面积较小的情况,进而使得焊接时较难确保全部的极耳均能与集流盘稳定地接触,进而影响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能减轻极耳产生金属碎屑的堆积,且能较好地确保了焊接时任意极耳与集流盘的稳定接触,进而确保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的电芯结构以及全极耳圆柱电池。

2、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3、一种电芯结构,包括隔膜、两个集流盘和两个极片,每一所述极片包括线性连接的空箔区和涂覆区,其一所述极片的涂覆区、隔膜和另一所述极片的涂覆区依次层叠螺旋卷绕形成卷芯,两个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分别突出设置于所述卷芯的两端,每一所述集流盘包括集流盘本体和涡状压接片,两个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分别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卷芯的两端并分别盖设于对应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上,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涡状压接片连接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且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上开设有涡状避空孔,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的所述涡状避空孔的螺距与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的螺距相同,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涡状压接片临近对应的所述涡状避空孔设置,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穿设于对应的所述涡状避空孔并临近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设置,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涡状压接片收束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且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至少部分夹设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与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之间。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涡状压接片为涡状压接镍箔片或涡状压接铝箔片。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裁切形成紧密排列的多个极耳,多个所述极耳的一端均连接于对应的所述涂覆区的同一侧,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的多个所述极耳独立穿设于对应的所述涡状避空孔并临近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设置,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的多个极耳均至少部分夹设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与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之间。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涂覆区的相对两侧面中的至少一侧面附着有浆料层。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涂覆区的相对两侧面均附着有浆料层。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一所述极片的所述涂覆区附着的所述浆料层为正极活性浆料层,另一所述极片的所述涂覆区附着的所述浆料层为负极活性浆料层。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涡状压接片旋铆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上,以使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涡状压接片收束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与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为一体成型结构。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和对应的所述涂覆区为一体成型结构。

12、一种全极耳圆柱电池,包括外壳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芯结构,所述卷芯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两个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面和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面均与所述外壳内壁绝缘连接,两个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分别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外壳的两端部。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4、本技术的电芯结构,使得每一极片的空箔区作为全极耳,较好地确保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进一步地,使得每一极片的空箔区穿设于对应的涡状避空孔并临近对应的涡状压接片设置,即使得每一极片的全极耳通过涡状避空孔至少部分突出设置于集流盘本体远离卷芯的一侧,进一步地,配合每一集流盘的涡状压接片收束于对应的集流盘本体远离卷芯的一侧,且每一极片的空箔区至少部分夹设于对应的集流盘本体与对应的涡状压接片之间,即进一步使得突出设置于集流盘本体的全极耳通过涡状压接片压紧在集流盘本体远离卷芯的一侧面上,较好地确保了焊接时任意极耳与集流盘的稳定接触,并且仅为集流盘本体远离卷芯的一侧的全极耳发生的压平,较好地减轻了卷芯处全极耳产生的金属碎屑的堆积,进而较好地确保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结构,包括隔膜、两个集流盘和两个极片,每一所述极片包括线性连接的空箔区和涂覆区,其一所述极片的涂覆区、隔膜和另一所述极片的涂覆区依次层叠螺旋卷绕形成卷芯,两个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分别突出设置于所述卷芯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集流盘包括集流盘本体和涡状压接片,两个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分别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卷芯的两端并分别盖设于对应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上,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涡状压接片连接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且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上开设有涡状避空孔,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的所述涡状避空孔的螺距与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的螺距相同,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涡状压接片临近对应的所述涡状避空孔设置,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穿设于对应的所述涡状避空孔并临近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设置,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涡状压接片收束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且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至少部分夹设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与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涡状压接片为涡状压接镍箔片或涡状压接铝箔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裁切形成紧密排列的多个极耳,多个所述极耳的一端均连接于对应的所述涂覆区的同一侧,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的多个所述极耳独立穿设于对应的所述涡状避空孔并临近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设置,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的多个极耳均至少部分夹设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与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涂覆区的相对两侧面中的至少一侧面附着有浆料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涂覆区的相对两侧面均附着有浆料层。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一所述极片的所述涂覆区附着的所述浆料层为正极活性浆料层,另一所述极片的所述涂覆区附着的所述浆料层为负极活性浆料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涡状压接片旋铆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上,以使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涡状压接片收束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与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为一体成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和对应的所述涂覆区为一体成型结构。

10.一种全极耳圆柱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结构,所述卷芯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两个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面和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面均与所述外壳内壁绝缘连接,两个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分别至少部分裸露于所述外壳的两端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结构,包括隔膜、两个集流盘和两个极片,每一所述极片包括线性连接的空箔区和涂覆区,其一所述极片的涂覆区、隔膜和另一所述极片的涂覆区依次层叠螺旋卷绕形成卷芯,两个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分别突出设置于所述卷芯的两端,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集流盘包括集流盘本体和涡状压接片,两个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分别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卷芯的两端并分别盖设于对应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上,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涡状压接片连接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且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上开设有涡状避空孔,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集流盘本体的所述涡状避空孔的螺距与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的螺距相同,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涡状压接片临近对应的所述涡状避空孔设置,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穿设于对应的所述涡状避空孔并临近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设置,每一所述集流盘的所述涡状压接片收束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远离所述卷芯的一侧,且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至少部分夹设于对应的所述集流盘本体与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涡状压接片为涡状压接镍箔片或涡状压接铝箔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裁切形成紧密排列的多个极耳,多个所述极耳的一端均连接于对应的所述涂覆区的同一侧,每一所述极片的所述空箔区的多个所述极耳独立穿设于对应的所述涡状避空孔并临近对应的所述涡状压接片设置,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岚高楚余海导余育强
申请(专利权)人:梅州市量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