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及其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70973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21 17:41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车身结构,其中,车身结构包括D柱主体、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背门铰接板,其中,D柱主体沿车身结构的Z轴方向延伸并设有上连接端,第一连接部与上连接端相连接,第一连接部沿车身结构的Z轴方向延伸,并形成有第一内腔;第二连接部的一端部与第一连接部远离上连接端的一端部相连接,第二连接部沿车身结构的Y轴方向延伸,并形成有与第一内腔相贯通的第二内腔;背门铰接板安装于第二内腔,背门铰接板的两端部与第二内腔的腔壁相连接,且背门铰接板的两端部沿车身结构的X轴方向分布。本技术主要通过改进车身结构中D柱与车身结构其他部位间的连接,以提升车身结构的抗扭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及其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1、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会出现转弯、换向等情况,因此,车辆的框架需具备足够的抗扭能力,以防止车辆的车身发生形变。在现有车型中,相较于轿车或小型suv等车型,长轴距及整车尺寸偏大的车型(如mpv、大型suv或厢式货车等),其车身整体的扭转刚度会大大降低,因而会导致车身扭转模态也随之下降。车身扭转模态的下降不仅会影响整车操稳及车辆安全,也会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结构共振,引起车身结构异响,进而影响车身的nvh性能(其中nvh是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和舒适性(harshness)的缩写),影响车内乘客的驾乘舒适性。

2、为了优化提升这些车的车身的nvh性能,常见的做法是对车身截面尺寸的优化,但近几年来对于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新能源车,追求更短的前后悬架、更大的车内空间和行李箱空间、更轻量化的车身等,对于影响车身的nvh性能的一些关键区域的截面尺寸不仅很难加大,而且在不断地被压缩,使得车身截面尺寸的优化难以实现。

3、随着车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车身的nvh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地提升车身的nvh性能,成为现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及其车身结构,通过改进车身结构中d柱与车身结构其他部位间的连接,以提升车身结构的抗扭能力,从而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包括d柱主体、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背门铰接板,其中,d柱主体沿车身结构的z轴方向延伸并设有上连接端,第一连接部与上连接端相连接,第一连接部沿车身结构的z轴方向延伸,并形成有第一内腔;第二连接部的一端部与第一连接部远离上连接端的一端部相连接,第二连接部沿车身结构的y轴方向延伸,并形成有与第一内腔相贯通的第二内腔;背门铰接板安装于第二内腔,背门铰接板的两端部与第二内腔的腔壁相连接,且背门铰接板的两端部沿车身结构的x轴方向分布。

3、相较于现有的车身结构,本申请中的车身结构于其第二内腔中进一步地增设了背门铰接板,当车辆的车身发生扭转形变时,背门铰接板因两端部连接于第二内腔的腔壁,故背门铰接板提升了第二连接部整体的强度,且背门铰接板于第二内腔中也会形成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提升了第二连接部的抗扭强度,使上连接部具有更高的抗扭强度,进而,提升了车身结构的nhv性能。

4、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围合部和第二围合部,第一围合部连接第二围合部,以限制出第二内腔;第一围合部设有第一连接翻边,第二围合部设有第二连接翻边,背门铰接板的两端部各夹设于一第一连接翻边和一第二连接翻边之间,如此,进一步地提升了第二连接部的抗扭强度,提升了车身结构的nhv性能。

5、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背门铰接板的中部间隔于第二内腔的腔壁,背门铰接板的中部间隔与第二内腔的腔壁能够使力的传到途径分散开,以避免局部的应力集中,从而,提升了第二连接部的抗扭强度,提升了车身结构的nhv性能。

6、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三围合部和第四围合部,第三围合部连接第四围合部,以限制出第一内腔;其中,第一围合部与第三围合部一体成型,第二围合部与第四围合部一体成型,如此,提升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间的连接强度,即提升了上连接部的整体强度,进而,车身结构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即,提升了车身结构的nhv性能。

7、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d柱主体还设有与上连接端相对设置的下连接端,车身结构还包括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和加固外板,其中,第三连接部与下连接端相连接,第三连接部沿车身结构的x轴方向延伸,并形成有第三内腔;第四连接部与下连接端和第三连接部的一端部相连接,第四连接部沿车身结构的y轴方向延伸,并形成有与第三内腔相贯通的第四内腔;加固外板包括刚性连接的第一加固部和第二加固部,第一加固部沿车身结构的y轴方向分布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第二加固部沿车身结构z轴方向分布的相对两侧分别连接d柱主体和第四连接部,如此,加固外板提升了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与d柱主体下连接端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升车身结构的nhv性能。

8、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固部与第二加固部一体成型,如此,外加固板具有更高的刚度,进一步地提升了下连接部与d柱主体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升了车身结构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9、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固部包括沿车身结构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固面、沿车身结构x轴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固面、以及第一加固凸筋,第一加固凸筋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加固面和第二加固面,第一加固凸筋使第一加固部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更高的抗性变能力,如此,提升了车身结构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10、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固凸筋的中部沿车身结构的z轴方向凸设,如此,提升了加固外板的加固作用,进而提升了下连接部与d柱主体间的连接强度。

11、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加固部包括沿车身结构z轴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固面、沿车身结构x轴方向延伸的第四加固面、以及第二加固凸筋,第二加固凸筋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第三加固面和第四加固面,以使车身结构具有更高的抗扭能力。

12、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加固凸筋的中部沿车身结构的z轴方向凸设,如此,提升了加固外板的加固作用,进而提升了下连接部与d柱主体间的连接强度。

13、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身结构还包括加固内板,加固内板包括刚性连接的第三加固部和第四加固部,第三加固部位于第三内腔,第四加固部位于第四内腔;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设有穿设通孔,以供第一加固部连接第三加固部、第二加固部连接第四加固部,进一步地提升第三连接部、第四连接部的结构强度,即,提升了下连接部和d柱主体之间的连接强度。

14、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加固部和第四加固部一体成型,如此,提升了加固内板的刚度,进而提升加固内板的连接强度。

15、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前述实施例中的车身结构,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有益效果请详参本申请第一方面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围合部和第二围合部,所述第一围合部连接所述第二围合部,以限制出所述第二内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门铰接板的中部间隔于所述第二内腔的腔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三围合部和第四围合部,所述第三围合部连接所述第四围合部,以限制出所述第一内腔;其中,所述第一围合部与所述第三围合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围合部与所述第四围合部一体成型。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主体还设有与所述上连接端相对设置的下连接端,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部与所述第二加固部一体成型。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部包括沿所述车身结构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固面、沿所述车身结构X轴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固面、以及第一加固凸筋,所述第一加固凸筋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加固面和所述第二加固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凸筋的中部沿所述车身结构的Z轴方向凸设。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固部包括沿所述车身结构Z轴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固面、沿所述车身结构X轴方向延伸的第四加固面、以及第二加固凸筋,所述第二加固凸筋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加固面和所述第四加固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固凸筋的中部沿所述车身结构的Z轴方向凸设。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加固内板,所述加固内板包括刚性连接的第三加固部和第四加固部,所述第三加固部位于所述第三内腔,所述第四加固部位于所述第四内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固部和所述第四加固部一体成型。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一围合部和第二围合部,所述第一围合部连接所述第二围合部,以限制出所述第二内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门铰接板的中部间隔于所述第二内腔的腔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三围合部和第四围合部,所述第三围合部连接所述第四围合部,以限制出所述第一内腔;其中,所述第一围合部与所述第三围合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围合部与所述第四围合部一体成型。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主体还设有与所述上连接端相对设置的下连接端,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部与所述第二加固部一体成型。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部包括沿所述车身结构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固面、沿所述车身结构x轴方向延伸的第二加固面、以及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艳青方银婵刘亚冉王文浩黄子康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