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余热回收利用的,特别是指一种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1、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技术的蓬勃发展,如5g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据中心的信息处理量在不断增长,同时随着中国国家“东数西算”战略的推出,数据中心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作为计算力的主要载体,数据中心也面临着巨大的能源消耗问题。对于数据中心的传统冷却系统,通常采用空气冷却或液体冷却的方式,这些方式在冷却数据中心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余热资源的浪费。此外,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还会对周边环境产生热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2、因此,如果实现数据中心冷却系统余热的高效利用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技术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技术的总体
技术介绍
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上述技术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解决了现有数据中心冷却系统余热无法高效利用的技术问题。
2、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用于冷却数据中心的冷质循环单元,所述冷质循环单元与制冷循环单元的吸热端进行热交换,所述制冷循环单元的放热端与供热单元和/或地下储热单元进行热交换,所述地下储热单元与所述供热单元进行热交换。
4、优选地,所述冷质循环单元包
5、优选地,所述制冷循环单元包括依次相连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和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为所述吸热端,所述冷凝器为所述放热端。
6、优选地,所述地下储热单元包括埋设在地下的保温仓,所述保温仓所包络的土壤内设置有高储热物质,所述高储热物质的外周设置有地埋换热管,所述地埋换热管通过支管分别与所述吸热端、供热单元进行热量交换。
7、优选地,所述高储热物质为鹅卵石。
8、优选地,所述高储热物质设置有若干组,每组高储热物质外周均缠绕有相互串联的所述地埋换热管。
9、优选地,所述地埋换热管与所述吸热端之间通过第一热量循环通道进行热量交换、与供热单元之间通过第三热量循环通道进行热量交换,所述供热端与供热单元之间通过第二热量循环通道进行热量交换。
10、优选地,所述第一热量循环通道上设置有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二热量循环通道上设置有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三热量循环通道上设置有第三循环泵。
11、优选地,所述供热单元与所述地下储热单元之间、与所述放热端之间均通过换热系统相连。
12、优选地,所述换热系统为壳管式换热器。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高效余热利用:本技术通过所述冷质循环单元和制冷循环单元构成的热量转移系统,能够有效吸收并转移数据中心的余热,实现了对数据中心余热的高效利用,从而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15、2.地下储热单元:本技术通过高储热的浅层土壤蓄热系统,能够将热量转移系统产生的热量高效储存,并持久保温,这种土壤蓄热系统不仅减少了热量损失。
16、3.综合能源管理:本技术通过换热系统能够将高储热的浅层土壤蓄热系统中储存的热量或数据中心直接产生的热量提供给供热单元,这种综合能源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而且降低了能源消耗成本。
17、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融合大地储能与数据中心余热高效利用综合系统,实现了对数据中心余热的高效利用、降低了制热成本、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具有显著的有益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冷却数据中心的冷质循环单元(1),所述冷质循环单元(1)与制冷循环单元的吸热端进行热交换,所述制冷循环单元的放热端与供热单元(10)和/或地下储热单元(8)进行热交换,所述地下储热单元(8)与所述供热单元(10)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质循环单元(1)包括贴设在数据中心外和/或穿插在数据中心内的冷质循环管,所述冷质循环管内的冷质通过循环泵一(12)循环通过制冷循环单元的吸热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循环单元包括依次相连的压缩机(3)、冷凝器(4)、膨胀机(5)和蒸发器(2),所述蒸发器(2)为所述吸热端,所述冷凝器(4)为所述放热端。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储热单元(8)包括埋设在地下的保温仓(6),所述保温仓(6)所包络的土壤内设置有高储热物质(9),所述高储热物质(9)的外周设置有地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储热物质(9)为鹅卵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储热物质(9)设置有若干组,每组高储热物质(9)外周均缠绕有相互串联的所述地埋换热管(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埋换热管(7)与所述吸热端之间通过第一热量循环通道(24)进行热量交换、与供热单元(10)之间通过第三热量循环通道(26)进行热量交换,所述放热端与供热单元(10)之间通过第二热量循环通道(25)进行热量交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量循环通道(24)上设置有第一循环泵(13),所述第二热量循环通道(25)上设置有第二循环泵(11),所述第三热量循环通道(26)上设置有第三循环泵(1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单元(10)与所述地下储热单元(8)之间、与所述放热端之间均通过换热系统(23)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23)为壳管式换热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冷却数据中心的冷质循环单元(1),所述冷质循环单元(1)与制冷循环单元的吸热端进行热交换,所述制冷循环单元的放热端与供热单元(10)和/或地下储热单元(8)进行热交换,所述地下储热单元(8)与所述供热单元(10)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质循环单元(1)包括贴设在数据中心外和/或穿插在数据中心内的冷质循环管,所述冷质循环管内的冷质通过循环泵一(12)循环通过制冷循环单元的吸热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循环单元包括依次相连的压缩机(3)、冷凝器(4)、膨胀机(5)和蒸发器(2),所述蒸发器(2)为所述吸热端,所述冷凝器(4)为所述放热端。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地热储能的数据中心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储热单元(8)包括埋设在地下的保温仓(6),所述保温仓(6)所包络的土壤内设置有高储热物质(9),所述高储热物质(9)的外周设置有地埋换热管(7),所述地埋换热管(7)通过支管分别与所述吸热端、供热单元(10)进行热量交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运泽,袁培,方小红,田立伸,张忠林,张鸿翔,高梦苹,曹宇潇,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