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尤其涉及一种可挠式均温板。
技术介绍
1、随着电脑运算能力的日益增强,各种处理器等电子元件工作时的温度控制越来越重要。而当电子设备内工作芯片的运算速度不断提升,系统内的环境温度也逐渐升高,进而降低了系统的稳定度。为此,业界将均温板接触工作芯片,使得工作芯片的热能可以通过均温板排出系统之外,以实现电子设备的散热,进而维持电子设备的稳定性。
2、对于可折叠形态的电子设备而言,硬质材料构成的均温板无法配合其可折叠部位的挠曲变形,取而代之的是可挠式均温板。现有可挠式均温板通常包括彼此相接的基板及盖板,该基板与盖板之间形成一腔室,该腔室内部设有工作流体及毛细结构,该工作流体用于吸收及释放热能,该毛细结构主要由多个金属丝或多个金属丝交织而成的金属网构成,用于引导该工作流体的流动方向,使工作流体吸热及放热时产生相变,能够快速大量地吸收热能,并将热能快速地分散形成均温。
3、由于可折叠形态的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反复折叠,可挠式均温板上的毛细结构需要配合电子设备的折叠操作而反复挠曲,随着挠曲次数增多,毛细结构容易产生疲劳现象,最终导致可挠式均温板断裂。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现有可挠式均温板经过反复挠曲后,其上的毛细结构容易产生疲劳现象,最终导致可挠式均温板断裂的问题,本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挠式均温板,该方法通过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上蜿蜒回绕,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螺旋体结构的引导件来增强毛细结构的抗弯折强度,以解决上述问题。
2、
3、可挠式均温板,包括两壳体及一毛细结构;
4、所述壳体均为板状结构体,两所述壳体在第三方向上对应盖合且在四周形成位于两壳体边缘之间的封边结构;所述封边结构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容置用于吸收及释放热能的工作流体的腔室;
5、所述毛细结构设于所述腔室内,所述腔室内设有多个垂直贯穿所述毛细结构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两端分别与两壳体连接;
6、其中,
7、两所述壳体分别沿着第一方向形成一可挠部及两延伸部,所述可挠部位于两个所述延伸部之间,所述可挠部在第二方向上分别延伸至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所述可挠部在第三方向上向靠近所述腔室的一侧凹陷,使其厚度小于与其相邻的两延伸部的厚度;
8、所述腔室分为处于中间的第一空间以及分处于所述第一空间两侧的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在第三方向上位于两所述壳体上对应的所述可挠部之间,两所述第二空间分别在第三方向上位于两所述壳体上对应的两所述延伸部之间;
9、所述毛细结构包括数个第一引导件,所述第一引导件沿着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一引导件分别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上蜿蜒回绕,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至两第二空间的螺旋体结构,以此引导所述工作流体沿着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之间流动;
10、所述支撑柱在所述第一空间内的分布密度小于在所述第二空间内的分布密度。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引导件由一根或数根软质第一线体旋扭盘旋而成,且分别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上蜿蜒回绕,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螺旋体结构。
12、可选的,所述第一线体的径向截面为圆形或矩形。
13、可选的,所述第一线体在径向方向上周侧凹陷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在轴向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线体。
14、可选的,所述第一引导件还包括数根线束,每根所述线束分别由数根软质第二线体旋扭而成;所述线束的两端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每根所述线束均对应缠绕有所述第一线体。
15、可选的,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数根第一经线,所述第一经线两端分别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经线与所述第一引导件在第三方向上纵横穿插交错形成编织网状
16、可选的,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数个第二引导件和数根第二经线,所述第二引导件和第一经线均位于两第二空间内,每一个所述第二空间分别设有数个第二引导件及数根第一经线;
17、所述第二引导件分别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上蜿蜒回绕,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螺旋体结构,以此引导所述工作流体沿着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之间流动;
18、每一个所述第二引导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引导件之间,且两第一引导件及其之间的第二引导件形成一个引导组,所述引导组沿着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经线分别与所述第一引导件及第二引导件在第三方向上纵横穿插交错形成编织网状;
19、所述第二经线呈整列状间隔分布于第一空间,所述第二经线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每一根第二经线分别与两个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引导件在第三方向上纵横穿插交错形成局部编织网状。
20、可选的,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数个所述第一引导件形成集束状。
21、可选的,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两网状部,所述网状部由多根第三线体纵横交错穿织形成方格网状,两网状部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空间内;形成集束状的所述第一引导件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网状部相连接。
22、可选的,所述可挠部在第三方向上远离所述腔室的一面为平面或凹凸面。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4、一、通过分别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上蜿蜒回绕,从而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螺旋体结构的引导件,使得毛细结构可以在配合可挠部挠曲的前提下,同时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上都具有良好的抗弯折强度,相较于现有的毛细结构,引导件的螺旋体结构使毛细结构不易出现因产生疲劳现象致使均温板断裂的情况,满足了配合电子设备反复折叠的需求。
25、二、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可挠部内引导件的数量及分布方式,从而使得可挠均温板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曲折强度,满足了多种使用需求;另外,为了给可挠部内的引导件提供充足的分布空间,同时防止对可挠部的挠曲造成影响,第一空间中支撑柱的分布密度小于第二空间中支撑柱的分布密度。
26、三、引导件的组成结构多种多样,抗弯折强度各不相同,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满足了多种使用需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可挠式均温板,包括两壳体及一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件由一根或数根软质第一线体旋扭盘旋而成,且分别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上蜿蜒回绕,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螺旋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挠式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体的径向截面为圆形或矩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挠式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体在径向方向上周侧凹陷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在轴向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线体。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挠式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件还包括数根线束,每根所述线束分别由数根软质第二线体旋扭而成;所述线束的两端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每根所述线束均对应缠绕有所述第一线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挠式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数根第一经线,所述第一经线两端分别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经线与所述第一引导件在第三方向上纵横穿插交错形成编织网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挠式均温板,其特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挠式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数个所述第一引导件形成集束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挠式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两网状部,所述网状部由多根第三线体纵横交错穿织形成方格网状,两网状部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空间内;形成集束状的所述第一引导件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网状部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部在第三方向上远离所述腔室的一面为平面或凹凸面。
...【技术特征摘要】
1.可挠式均温板,包括两壳体及一毛细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挠式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件由一根或数根软质第一线体旋扭盘旋而成,且分别在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上蜿蜒回绕,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螺旋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挠式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体的径向截面为圆形或矩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挠式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体在径向方向上周侧凹陷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在轴向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一线体。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可挠式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件还包括数根线束,每根所述线束分别由数根软质第二线体旋扭而成;所述线束的两端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每根所述线束均对应缠绕有所述第一线体。
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振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力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