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V型推力保持架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V型推力保持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692853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9 20: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V型推力保持架,包括环形主体,环形主体开设有用于安装转动体的兜孔;兜孔设置有V型限位部用于限制转动体沿兜孔轴向的移动;环形主体还具有容纳润滑油的外储油部、缓冲部及缓冲圈,相邻两兜孔之间设置有缓冲部,缓冲部的内部设置有储油腔,环形主体的内圈侧壁设置有缓冲圈。采用V型限位部相较于传统的弧形/环形挡边等结构能够减少转动部与限位结构的接触面积,减少摩擦损耗、降低润滑油消耗;通过设置缓冲部、缓冲层能够起到吸收减震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保障转动体的滚动路径保持稳定,通过转动体的稳定进一步减少滚动过程中的产生的碰撞冲击及震动,最终起到保持架及轴承减震降噪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轴承保持架,具体涉及一种v型推力保持架。


技术介绍

1、在现有的工业生产设备或者日常生活用品中,推力球轴承是一种常见的轴类配套零件,是安装各类轴的通用零件,因此应用较为广泛。推力球轴承主要承受轴向载荷。推力球轴承主要包括上下两个环状压环、位于两个压环之间的保持架以及安装于保持架上的滚珠。传统推力球轴承的保持架通常为一整片结构,保持架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滚珠的周向封闭式的容纳孔,滚珠需要沿容纳孔的轴向方向卡入容纳孔,从而完成滚珠与保持架的安装工作。采用这种结构虽然有利于保障滚珠与保持架之间的装配结构的稳定性,但是由于滚珠与周向封闭的容纳孔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就使得滚珠与保持架之间的磨损以及摩擦生热均较严重。

2、现有技术中也存在采用单侧敞开的兜孔来安装转动体的推力保持架,采用这种结构时,为了保障转动体安装的稳定性现有技术中也会在兜孔的端部设置环形/弧形限位部沿兜孔的轴向对转动体进行限位。但是,采用上述结构时,润换油和/或润滑脂仅能够经过容纳孔的孔缘进入滚珠与容纳孔之间,存在流动不畅导致润滑不足的问题,且限位部的设置也会阻挡润滑油和/或润滑脂的流动,摩擦生热严重也会加速润滑油和/或润滑脂的消耗,容易出现润滑不足,导致转动体/保持架/轴承外圈等结构的磨损严重。同时,润滑油脂流动不畅在转动体、兜孔、轴承内外圈之间积聚也会影响转动体转动路径的稳定,容易导致转动体、保持架与轴承内外圈之间的冲击振动增加,导致保持架、转动体以及轴承内外圈的使用寿命降低,影响轴承的正常使用。

3、由此可见,现有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v型推力保持架,用以解决现有采用单侧敞开的兜孔来安装转动体的推力保持架容易出现润滑不足,导致转动体/保持架/轴承外圈等结构的磨损严重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v型推力保持架,包括环形主体,所述环形主体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转动体的兜孔;所述兜孔设置有v型限位部,所述v型限位部沿所述兜孔的轴向延伸,且能够限制转动体沿所述兜孔轴向的移动;所述环形主体还具有容纳润滑油的外储油部;所述v型限位部具有过油通道,所述过油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外储油部连通的第一开口和与所述兜孔相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径向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径向截面积;

3、所述环形主体还包括缓冲部,沿所述环形主体的周向,相邻两所述兜孔之间设置有所述缓冲部,所述缓冲部的内部设置有储油腔,所述缓冲部还包括沿所述环形主体径向延伸的出油孔道以及沿所述环形主体轴向延伸的注油孔道,所述缓冲部的外侧壁开设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储油腔和所述出油孔相连通,所述缓冲部的顶壁开有注油孔,所述注油孔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注油孔和所述储油腔相连通;

4、还包括缓冲圈,所述环形主体的内圈侧壁设置有所述缓冲圈。

5、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缓冲圈与所述环形主体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缓冲圈与所述环形主体分体设置,所述环形主体套设在所述缓冲圈的外侧且所述环形主体能够相对所述缓冲圈滑动。

6、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沿所述环形主体的径向,所述兜孔靠近所述环形主体外部的一侧敞开;沿所述兜孔的轴向,所述v型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兜孔的一端或两端;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还设置挡环,所述挡环的轴向高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直径的三分之一。

7、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v型限位部包括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沿所述兜孔的端口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凸条与所述第二凸条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兜孔的切线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凸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凸条的延伸方向平行或不平行。

8、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沿所述兜孔的径向,所述第一凸条、所述第二凸条朝向所述兜孔内部的一侧到所述兜孔中心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兜孔的半径;所述第一凸条、所述第二凸条朝向所述兜孔内部一侧设置有限位面,且所述限位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转动体的转动面相切。

9、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储油腔呈球状,所述注油孔道的直径不大于所述出油孔道直径的二分之一。

10、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兜孔内壁设置有储油槽,所述储油槽的内壁形状与所述转动体的形状相适应且所述储油槽内壁与所述转动体的外壁之间存在过油间隙;所述缓冲部的外侧壁设置有过油槽,所述过油槽沿所述环形主体的周向延伸且所述过油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油孔和相邻的所述兜孔相连通。

11、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缓冲圈朝向所述环形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减震垫,所述缓冲圈背离所述环形主体的一侧设置有耐磨加强层。

12、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绕所述环形主体的周向,所述环形主体开设有多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部开设有所述兜孔;所述v型限位部的延伸距离不超过所述安装槽的槽深。

13、作为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沿所述兜孔的径向,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与所述兜孔之间设置有所述外储油部。

14、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5、1.在上述方案中,采用v型限位部相较于传动的弧形/环形挡边等结构能够转动体与限位部之间的接触方式由面接触转换为线接触甚至是点接触,从而减少接触面积,进而能够减少限位部与转动体之间的摩擦损耗、减少摩擦生热、降低润滑油消耗,且该v型限位部的结构更加简单,加工难度更低,便于降低加工成本。

16、2.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缓冲部以及缓冲层能够起到部分吸收传递至保持架的冲击和震动作用从而减少轴承转动过程中保持架的不规则窜动,进而有利于保障转动体的滚动路径保持稳定,通过转动体的稳定减少滚动过程中的产生的碰撞冲击及震动,最终起到保持架及轴承减震降噪的效果。

17、3.在上述方案中,在缓冲部内部开设储油腔能够有效的提升保持架自身存储润滑油脂的能力,配合出油孔及出油孔道的设置能够实现润滑油脂的缓释,有利于实现保持架及轴承的自润滑,提升润滑效果;同时,在保证环形本体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开储油腔不仅能够提供储油空间也能够为缓冲部提供释能空间,进一步提升缓冲部的吸能缓震能力;同时,通过在缓冲部外侧壁上设置过油槽有利于润滑油脂顺利进入兜孔、转动体之间,且能够避免润滑油脂冲击、挤压环形本体及转动体导致保持架和/或转动体移位。

18、4.通过过油通道的设置,有利于外储油部内存储的润滑油直接进入v型限位部、兜孔与转动体之间,从而有利于提升润滑效果;同时由于润滑油能够经过油通道直接进入v型限位部与转动体之间的转动配合部位,相较于传统的润滑油满灌而言能够提升润滑油的利用效率,减少润滑油的浪费;另外,上述第一开口的径向截面积大于第二开口的径向截面积,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在不影响润滑油流通的前提下,通过减小第二开口的径向截面积有利于减少经过油通道从v型限位部与转动体之间流出的润滑油,进一步避免润滑油的流失浪费。

19、5.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安装槽的设置、前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主体,所述环形主体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转动体的兜孔;所述兜孔设置有V型限位部,所述V型限位部沿所述兜孔的轴向延伸,且能够限制转动体沿所述兜孔轴向的移动;所述环形主体还具有容纳润滑油的外储油部;所述V型限位部具有过油通道,所述过油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外储油部连通的第一开口和与所述兜孔相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径向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径向截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圈与所述环形主体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缓冲圈与所述环形主体分体设置,所述环形主体套设在所述缓冲圈的外侧且所述环形主体能够相对所述缓冲圈滑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环形主体的径向,所述兜孔靠近所述环形主体外部的一侧敞开;沿所述兜孔的轴向,所述V型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兜孔的一端或两端;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还设置挡环,所述挡环的轴向高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直径的三分之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限位部包括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沿所述兜孔的端口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凸条与所述第二凸条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兜孔的切线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凸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凸条的延伸方向平行或不平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兜孔的径向,所述第一凸条、所述第二凸条朝向所述兜孔内部的一侧到所述兜孔中心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兜孔的半径;所述第一凸条、所述第二凸条朝向所述兜孔内部一侧设置有限位面,且所述限位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转动体的转动面相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呈球状,所述注油孔道的直径不大于所述出油孔道直径的二分之一。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兜孔内壁设置有储油槽,所述储油槽的内壁形状与所述转动体的形状相适应且所述储油槽内壁与所述转动体的外壁之间存在过油间隙;所述缓冲部的外侧壁设置有过油槽,所述过油槽沿所述环形主体的周向延伸且所述过油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出油孔和相邻的所述兜孔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圈朝向所述环形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减震垫,所述缓冲圈背离所述环形主体的一侧设置有耐磨加强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绕所述环形主体的周向,所述环形主体开设有多个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部开设有所述兜孔;所述V型限位部的延伸距离不超过所述安装槽的槽深。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兜孔的径向,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与所述兜孔之间设置有所述外储油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主体,所述环形主体开设有多个用于安装转动体的兜孔;所述兜孔设置有v型限位部,所述v型限位部沿所述兜孔的轴向延伸,且能够限制转动体沿所述兜孔轴向的移动;所述环形主体还具有容纳润滑油的外储油部;所述v型限位部具有过油通道,所述过油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外储油部连通的第一开口和与所述兜孔相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径向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径向截面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圈与所述环形主体固定连接;或者,所述缓冲圈与所述环形主体分体设置,所述环形主体套设在所述缓冲圈的外侧且所述环形主体能够相对所述缓冲圈滑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环形主体的径向,所述兜孔靠近所述环形主体外部的一侧敞开;沿所述兜孔的轴向,所述v型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兜孔的一端或两端;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还设置挡环,所述挡环的轴向高度不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直径的三分之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推力保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限位部包括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沿所述兜孔的端口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凸条与所述第二凸条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兜孔的切线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凸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凸条的延伸方向平行或不平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v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广会赵培振温春国郑金泽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金帝精密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