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跟构网融合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跟构网融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4686628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9 20:36
本申请公开一种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跟构网融合系统,所述跟构网融合系统包括:变压器具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以及第三连接端;第一逆变器的直流侧与新能源发电机连接,第一逆变器的交流侧与第一连接端、第一开关的一端以及第二开关的一端连接;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与储能单元连接,第二逆变器的交流侧与第三开关的一端以及第二开关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开关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端连接,第三连接端与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以及电网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第三开关的导通或者断开,控制器还用于切换第二逆变器的控制策略。本申请能够有效提升跟网型变流器的弱网适应性以及跟构网融合的故障穿越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网,尤其涉及一种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跟构网融合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风光等清洁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增加,现代电力系统正在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方向发展。传统的变流器采用跟网型控制,其具有良好的电流控制能力,但也具有较差的电压\频率支撑能力,且弱电网下易失稳。为此模拟同步发电机动态的构网型控制被提出,其具有良好的电压\频率支撑能力,在弱电网下仍可保持稳定运行。然而,当电网发生故障时,构网型变流器在故障穿越期间容易出现过流和暂态失同步问题。

2、目前,针对跟网型变流器的故障穿越已相当成熟,但是由于与构网型变流器的差异,无法直接应用于构网型变流器。另外针对构网型变流器的故障穿越,例如虚拟阻抗法、电流饱和法、构网切跟网等,这些方法多针对对称故障且都关注单个构网型变流器。因此,如何提升跟构网融合的故障穿越能力仍需进一步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跟构网融合系统,以有效提升跟网型变流器的弱网适应性以及跟构网融合的故障穿越能力。

2、本申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跟构网融合系统,跟构网融合系统包括第一逆变器、第二逆变器、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变压器以及控制器,变压器具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以及第三连接端;

4、第一逆变器的直流侧与新能源发电机连接,第一逆变器的交流侧与第一连接端、第一开关的一端以及第二开关的一端连接;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与储能单元连接,第二逆变器的交流侧与第三开关的一端以及第二开关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开关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端连接,第三连接端与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以及电网连接;

5、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第三开关的导通或者断开,控制器还用于切换第二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6、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构网型储能变流器,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包括第二逆变器和控制器;

7、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与储能单元连接,第二逆变器的交流侧与第三开关的一端以及第二开关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开关的另一端与变压器的第二连接端连接,第二开关的一端与第一逆变器的交流侧与变压器的第一连接端、第一开关的一端,第一逆变器的直流侧与新能源发电机连接;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变压器的第三连接端以及电网连接;

8、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第三开关的导通或者断开,控制器还用于切换第二逆变器的控制策略。

9、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用于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的控制方法,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包括第二逆变器;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与储能单元连接,第二逆变器的交流侧与第三开关的一端以及第二开关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开关的另一端与变压器的第二连接端连接,第二开关的一端与第一逆变器的交流侧与变压器的第一连接端、第一开关的一端,第一逆变器的直流侧与新能源发电机连接;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变压器的第三连接端以及电网连接;

10、控制方法包括:

11、在电网未发生低电压穿越故障时,控制第一开关导通、第二开关导通、第三开关断开,并采用构网型控制策略控制第二逆变器运行;

12、在电网发生低电压穿越故障时,控制第一开关断开、第二开关断开、第三开关导通,并采用暂态电压控制策略控制第二逆变器运行。

1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跟构网融合系统,通过控制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第三开关的导通或者断开,并对第二逆变器的控制策略进行切换,从而有效提升跟网型变流器的弱网适应性以及跟构网融合的故障穿越能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跟构网融合系统包括第一逆变器、第二逆变器、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具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以及第三连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跟构网融合系统还包括DC\DC变流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通过所述DC\DC变流器与所述储能单元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跟构网融合系统还包括滤波器,所述滤波器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交流侧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逆变器集成在一起;或者,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逆变器集成在一起;或者,所述控制器独立于所述第一逆变器或者所述第二逆变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变器被配置为采用跟网型控制策略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电网未发生低电压穿越故障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所述第二开关导通、所述第三开关断开,并采用构网型控制策略控制所述第二逆变器运行;在电网发生低电压穿越故障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所述第二开关断开、所述第三开关导通,并采用暂态电压控制策略控制所述第二逆变器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获取并网点电压;根据所述并网点电压的幅值与预设电压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电网是否发生低电压穿越故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电网发生低电压穿越故障时,对并网点电压进行补偿使所述并网点电压维持为故障发生前的电压值。

9.一种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包括第二逆变器和控制器;

10.一种用于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包括第二逆变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与储能单元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器的交流侧与第三开关的一端以及第二开关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另一端与变压器的第二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一端与第一逆变器的交流侧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连接端、第一开关的一端,所述第一逆变器的直流侧与新能源发电机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三连接端以及电网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并网点电压;根据所述并网点电压的幅值与预设电压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电网是否发生低电压穿越故障。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电网发生低电压穿越故障时,对并网点电压进行补偿使所述并网点电压维持为故障发生前的电压值。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跟构网融合系统包括第一逆变器、第二逆变器、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具有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以及第三连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跟构网融合系统还包括dc\dc变流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通过所述dc\dc变流器与所述储能单元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跟构网融合系统还包括滤波器,所述滤波器串联连接在所述第二逆变器的交流侧与所述第二连接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逆变器集成在一起;或者,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二逆变器集成在一起;或者,所述控制器独立于所述第一逆变器或者所述第二逆变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变器被配置为采用跟网型控制策略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跟构网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在电网未发生低电压穿越故障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导通、所述第二开关导通、所述第三开关断开,并采用构网型控制策略控制所述第二逆变器运行;在电网发生低电压穿越故障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所述第二开关断开、所述第三开关导通,并采用暂态电压控制策略控制所述第二逆变器运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党生陈付恩陈佳明王浩杜玮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