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及底涂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683527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9 20:3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及底涂机,刮刀复位装置包括刮刀组件、刮刀位移组件、刮刀旋转组件、刮刀升降组件和PLC控制器,刮刀位移组件包括两个,两个刮刀位移组件连接于刮刀的两端,刮刀旋转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刮刀组件旋转;刮刀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刮刀旋转组件、所述刮刀位移组件及刮刀组件同步升降,PLC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及第三伺服电机运行;底涂机包括微凹版辊及设置在微凹版辊两端的墙板,所述墙板上安装有所述刮刀复位装置。本技术通过PIC控制器来控制伺服电机的运行,从而控制刮刀的复位,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刮刀复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涂布,具体涉及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及底涂机


技术介绍

1、现有的底涂机根据浆料和膜材的不同,需要调整不同的刮刀位置和姿态,其需要调整的位姿有刮刀角度,刮刀位置角度和偏航角度,在最佳的位姿下才能达到最佳的涂膜效果,而现有刮刀位姿的调整是通过调节四个手轮人工调整。基于现有生产情况,底涂机经常要使用不同膜材和浆料组合交替进行涂膜,这就导致底涂机手动调整好刮刀最佳参数后,当换一种膜材和浆料组合后,刮刀位姿需要改变,当再重复涂之前的膜材浆料组合时,又得恢复之前的最佳位姿,而刮刀复位是通过手轮来调节,劳动强度大,重复定位精度低,且复位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及底涂机,用于刮刀的复位,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刮刀复位效率。

2、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包括:

4、刮刀组件,包括刮刀和刮刀固定座,所述刮刀固定安装于刮刀固定座;

5、刮刀位移组件,包括两个,两个刮刀位移组件连接于刮刀的两端,所述刮刀位移组件包括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一直线传动机构,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用于驱动第一直线传动机构动作,两所述第一直线传动机构动的从动端分别与所述刮刀固定座的两端部连接;

6、刮刀旋转组件,包括第二伺服电机、旋转固定座和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套接有一个所述旋转固定座,两个刮刀位移组件分别安装于其中一所述旋转固定座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旋转轴旋转;

7、刮刀升降组件,包括第三伺服电机和第二直线传动机构,所述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轴用于驱动第二直线传动机构动作,所述第二直线传动机构动作时用于带动所述刮刀旋转组件升降,所述刮刀位移组件及刮刀组件与所述刮刀旋转组件同步升降;

8、plc控制器,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第三伺服电机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plc控制器用于记忆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及第三伺服电机的运行过程,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及第三伺服电机运行。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直线传动机构包括刮刀移动座和调节杆,所述刮刀移动座滑动连接于所述旋转固定座的顶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固定于所述旋转固定座上,且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调节杆同轴连接,所述调节杆与所述刮刀移动座采用滚珠丝杆螺纹连接。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固定座的顶部设置有直线滑轨,所述刮刀移动座的底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直线滑轨滑动连接。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固定座上设置有长度标识,所述长度标识沿直线滑轨长度方向设置。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刮刀移动座上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伸出端与所述刮刀固定座铰接,所述刮刀固定座的端部与所述刮刀移动座转动连接。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直线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丝杆模组和直线导轨,所述第三伺服电机通过所述传动轴带动所述丝杆模组的丝杆转动,所述丝杆模组的螺母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旋转轴转动连接于通孔内,所述直线导轨用于导向所述螺母于第二直线方向移动。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轴平行于旋转轴设置,所述传动轴的两端均连接有一所述丝杆模组,所述传动轴与第三伺服电机之间通过第一减速器连接。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伺服电机通过一电机安装架固定于所述螺母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第二减速器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连接。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旋转轴的端部贯穿所述第二减速器且其端部设置有指针,所述第二减速器的外壳上设置有角度标识,所述角度标识沿旋转轴周向设置。

17、一种底涂机,包括微凹版辊及设置在微凹版辊两端的墙板,所述墙板上安装有所述刮刀复位装置。

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9、1.通过第一伺服电机调节刮刀相对于版辊的距离及偏航角度,通过第二伺服电机调节刮刀相对于版辊的角度,通过第三伺服电机调节刮刀相对于版辊的高度,即刮刀的位姿通过伺服电机驱动,无需手动旋转各手轮调节,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另外,通过伺服电机可以实现刮刀位姿的软限位,避免零件干涉。

20、2.通过plc控制器来控制第一、第二及第三伺服电机的运行,plc控制器能够记录刮刀位姿的信息,根据已有的最佳刮刀位姿,能够实现一键复位,降低刮刀复位时间,提升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传动机构包括刮刀移动座和调节杆,所述刮刀移动座滑动连接于所述旋转固定座的顶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固定于所述旋转固定座上,且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调节杆同轴连接,所述调节杆与所述刮刀移动座采用滚珠丝杆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固定座的顶部设置有直线滑轨,所述刮刀移动座的底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直线滑轨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固定座上设置有长度标识,所述长度标识沿直线滑轨长度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刀移动座上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伸出端与所述刮刀固定座铰接,所述刮刀固定座的端部与所述刮刀移动座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线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丝杆模组和直线导轨,所述第三伺服电机通过所述传动轴带动所述丝杆模组的丝杆转动,所述丝杆模组的螺母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旋转轴转动连接于通孔内,所述直线导轨用于导向所述螺母于第二直线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平行于旋转轴设置,所述传动轴的两端均连接有一所述丝杆模组,所述传动轴与第三伺服电机之间通过第一减速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伺服电机通过一电机安装架固定于所述螺母上,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第二减速器与所述旋转轴的一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的端部贯穿所述第二减速器且其端部设置有指针,所述第二减速器的外壳上设置有角度标识,所述角度标识沿旋转轴周向设置。

10.一种底涂机,包括微凹版辊及设置在微凹版辊两端的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墙板上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刮刀复位装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传动机构包括刮刀移动座和调节杆,所述刮刀移动座滑动连接于所述旋转固定座的顶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固定于所述旋转固定座上,且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调节杆同轴连接,所述调节杆与所述刮刀移动座采用滚珠丝杆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固定座的顶部设置有直线滑轨,所述刮刀移动座的底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直线滑轨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固定座上设置有长度标识,所述长度标识沿直线滑轨长度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刀移动座上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伸出端与所述刮刀固定座铰接,所述刮刀固定座的端部与所述刮刀移动座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刮刀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线传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宗涛杨林林邱冬情陈衍武朱高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新嘉拓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