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斜顶结构。
技术介绍
1、模具斜顶结构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它主要用于制品内部倒扣部位能正常脱模。模具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可以制造出各种形状的零件和产品,而模具斜顶结构的出现,使得模具的使用更加方便和高效。
2、模具斜顶结构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模具,包括冲压模具、注塑模具、压铸模具等,它的操作非常方便,只需要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完成模具的固定和拆卸。
3、正常外观类产品内部有装配结构都需要采用斜顶结构,例如卡扣、卡角、安装螺丝柱(为防止产品表面缩壁缺陷做狗窝结构)等,但斜顶结构有个弊端,在斜顶下方产品结构较复杂需要增加顶出的时候,确因为斜顶和滑座结构所限无法增加顶出导致产品合格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斜顶结构,结构简单可靠,降低制造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新型斜顶结构,包括斜顶主体、连接杆、后模仁、后模框、上顶针板、下顶针板,斜顶主体和连接杆通过t型槽连接,斜顶主体和连接杆从后模仁正面装入,并使斜顶主体后部的t型槽对接后模仁上的t型槽,使用紫铜棒敲击斜顶主体,使连接杆末端对接并插入上顶针板的定位方孔中,最后将连接杆固定在下顶针板上;模具在注塑机上开模后,通过注塑机顶针,顶住下顶针板和上顶针板带动连接杆向前移动,连接杆顶住斜顶主体向前移动的同时,利用后模仁上的t型
4、所述连接杆通过固定螺丝固定在下顶针板。
5、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6、本专利技术结构,模具开模后,通过两块顶针板向上运动,带动连接杆一起向上移动,连接杆顶住斜顶主体底部,并通过后模仁上的斜向t型槽使斜顶主体向上运动的同时向后移动,移动至设定距离,使斜顶主体完全脱离产品倒扣区域,通过此结构来实现产品顺利取件,取件后顶针板通过复位弹簧复位,通过固定螺丝拉着连接杆,连接杆通过t型槽拉住斜顶主体向下运动,本专利技术结构重点在于连接杆只需垂直运动占位空间小且无需常规斜顶的斜滑座,不影响斜顶下方产品上排布顶出,结构简单,应用广泛,节约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斜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斜顶主体(1)、连接杆(2)、后模仁(3)、后模框(4)、上顶针板(6)、下顶针板(7),斜顶主体(1)和连接杆(2)通过T型槽连接,斜顶主体(1)和连接杆(2)从后模仁(3)正面装入,并使斜顶主体(1)后部的T型槽对接后模仁(3)上的T型槽,使用紫铜棒敲击斜顶主体(1),使连接杆(2)末端对接并插入上顶针板(6)的定位方孔中,最后将连接杆(2)固定在下顶针板(7)上;模具在注塑机上开模后,通过注塑机顶针,顶住下顶针板(6)和上顶针板(7)带动连接杆(2)向前移动,连接杆(2)顶住斜顶主体(1)向前移动的同时,利用后模仁(3)上的T型槽使斜顶主体(1)侧向斜移动,实现斜顶脱离产品倒扣部分,最后取件;注塑机顶针复位,将上顶针板(7)和下顶针板(6)带动连接杆(2)向后移动复位到位,连接杆(2)通过端部T型槽拉动斜顶主体(1)一起向后运动复位,最后合模注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斜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通过固定螺丝(5)固定在下顶针板(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斜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斜顶主体(1)、连接杆(2)、后模仁(3)、后模框(4)、上顶针板(6)、下顶针板(7),斜顶主体(1)和连接杆(2)通过t型槽连接,斜顶主体(1)和连接杆(2)从后模仁(3)正面装入,并使斜顶主体(1)后部的t型槽对接后模仁(3)上的t型槽,使用紫铜棒敲击斜顶主体(1),使连接杆(2)末端对接并插入上顶针板(6)的定位方孔中,最后将连接杆(2)固定在下顶针板(7)上;模具在注塑机上开模后,通过注塑机顶针,顶住下顶针板(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桢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文光车辆附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