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软硬结合板制造,具体涉及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
技术介绍
1、i c载板也叫i c封装基板,在高阶封装领域,i c载板已取代传统引线框架,成为芯片封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为芯片提供支撑、散热和保护作用,同时为芯片与pcb母板之间提供电子连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给封装设计提供更大的灵活性,使电路可以按照复杂的产品形状进行布局,同时提高封装的热管理能力,因此在芯片制造工艺中,涉及多层材料的叠加和粘合的软硬结合板的压合工艺是一个精密且重要的工作过程。
2、现有技术中通过压合机对成批量的软硬结合板进行压合定位,在后续下料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或者机械手依次下料,虽然能够保证软硬结合板的稳定,但下料效率较低,下料时间较长,也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降低生产效率和增加成本,鉴于此我们提供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1、解决的技术问题
2、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软硬结合板压合后下料效率低的问题。
3、技术方案
4、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包括:
6、s1、材料准备:准备好柔性电路层,通常是由聚酰亚胺或其他柔性材料制成;准备刚性电路层,通常是由fr-4或其他刚性材料制成;准备粘合剂层,用于将柔性层和刚性层粘合在一起;
7、s2、预加工:对
8、s3、叠层:将处理好的柔性层和刚性层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叠放在载具中,中间加入粘合剂层,将叠好的软硬结合板放置在载具中;
9、s4、压合:通过压合机对叠层后的软硬结合板进行加热加压,使粘合剂层固化,将柔性层和刚性层牢固地粘合在一起,压合过程中,温度、压力和时间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粘合质量;
10、s5、后处理:压合完成后,对软硬结合板进行冷却后下料,进行外形加工、钻孔、镀层等后续工艺处理;
11、s6、检验:对压合后的软硬结合板进行外观检查、电气测试和机械性能测试,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12、其中,s4中的压合机压合部,所述压合部底端设置有循环往复运动的运输部,所述运输部上方设置有承载软硬结合板材料的载具部,所述运输部两端斜下方设置有用于承接压合后软硬结合板的接料板,所述载具部包括分体设计的固定架和载板,所述固定架与运输部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内部与载板外表面转动连接,所述载板转动能够将表面承载的软硬结合板进行批量下料操作;
13、其中,所述载具部还包括载板内部设置对软硬结合板施加作用力,加速压合后软硬结合板下料的加推件。
14、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侧边设置有卡板二,所述卡板二设置为梯状结构;
15、所述固定架内壁侧边开设有卡板一,所述卡板一设置为互补梯状结构,所述卡板一形状设计与卡板二梯状结构相匹配,两者相互卡合。
1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内壁对称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部阻尼连接有滑板,所述固定槽内侧与联动件外表面转动连接。
17、进一步地,所述载板内壁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内部连接有加推件,所述加推件包括与滑动槽底端弹性连接的伸缩弹杆,所述伸缩弹杆顶端弹性连接有推板,初始状态下所述推板上表面与载板上表面齐平,所述载板两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嵌设在固定槽内壁,且初始状态下所述固定板与滑板侧边存在间隙。
18、进一步地,所述联动件包括位于滑动槽内壁的主轴杆,初始状态下所述主轴杆平放,此时所述推板下表面和滑动槽内壁之间距离最短,所述主轴杆两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圆轴外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抵块,所述固定块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齿轮。
19、进一步地,所述运输部包括运输板,所述运输板两侧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壁对称固定有齿板,所述滑槽侧边设置有对齿轮进行限位的限位槽,所述运输板中部位于压合部正下方位置设置有与压合部共同协作进行压合操作的下推件,所述运输板两端开设有便于载板倾斜下料的开槽。
20、进一步地,所述载板远离接料板的一侧设置有清洁件,所述清洁件包括与载板顶端一侧固定连接的定位架,所述定位架内壁连接有对载板表面进行清理的刮刀。
21、有益效果
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3、本专利技术设置有可分离的固定架和载板,在一个软硬结合板已经完成压合,承载其的载具部带动软硬结合板向下料方向移动时,载板逐渐移动至开槽区域,由于联动件贯穿设置在载板的三等分位置,因此在载板移动至开槽区域超过其中心线位置时,载板因重力原因会向固定架下方转动,载板转动其上表面所承载的压合后的软硬结合板也会逐渐沿着倾斜的载板滑动至接料板上表面,完成下料操作。
24、本专利技术通过卡板二和卡板一的设置,由于固定架在运输板上表面平稳移动时受到运输板上表面的全方位支撑,固定架和载板可看作一个承载板结构,该承载板结构此时不会发生转动,避免移动过程中载板转动边缘凸起对未压合的软硬结合板材料造成物理损伤,同时避免作为支撑点或支撑面的承载板结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柔性材料所承受的力不再均匀,可能会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即出现过度形变或局部凹陷等情况,同时减少承载板结构内部结构转动可能导致承载板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下降,使得材料在承载面上的稳定性变差,容易滑动或移位,导致压合效率过低的情况,因此本专利技术通过卡板二和卡板二的配合设置,保证作为承载结构的固定架和载板位置的稳定。
25、本专利技术通过加推件的设置,载板转动的同时带动加推件同步转动,载板和加推件以主轴杆为中心转动,加推件由于主轴杆设置为凸轮形,在载板倾斜软硬结合板下料的同时,加推件转动,使得推板与主轴杆的接触位置从与主轴杆直径最小位置到主轴杆直径最大的位置,从而增大推板底端与载板内壁底端之间的距离,推板沿着滑动槽上移对下移的软硬结合板底端施加另外的推力,进一步增加软硬结合板下移的速率,同时推板的尺寸大于软硬结合板的一半尺寸,在软硬结合板的半固定片融化,其组分可能会流动并逸散到其他位置,甚至可能会渗透到芯板的边缘或承载其的载板表面时,推板施加的力通过对超过软硬结合板自身尺寸一半的面进行推动,能够有效地帮助解除软硬结合板和载板之间的粘合,确保软硬结合板能够从倾斜的载板表面滑落至接料板表面。
26、本专利技术设置有联动件,固定块转动带动抵块转动,抵块转动不再对滑板一侧进行限位,此时位于开槽区域的载板达到最大部分,载板向下转动的分重力增加,因此固定板对滑板的推力增加,固定板推动另一侧不受限制的滑板沿着滑板内壁继续滑动,此时载板倾斜角度增大,且与接料板侧边间隙增大,清洁的碎屑脱落在特定位置,不会落在接料板表面,保持接料板表面的干净清洁,避免接料板表面存在掉落碎屑导致软硬压合板底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21)侧边设置有卡板二(221),所述卡板二(221)设置为梯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21)内壁对称开设有固定槽(212),所述固定槽(212)内部阻尼连接有滑板(213),所述固定槽(212)内侧与联动件(24)外表面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板(22)内壁开设有滑动槽(222),所述滑动槽(222)内部连接有加推件(23),所述加推件(23)包括与滑动槽(222)底端弹性连接的伸缩弹杆(232),所述伸缩弹杆(232)顶端弹性连接有推板(231),初始状态下所述推板(231)上表面与载板(22)上表面齐平,所述载板(22)两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23),所述固定板(223)嵌设在固定槽(212)内壁,且初始状态下所述固定板(223)与滑板(213)侧边存在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软硬结合板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部(3)包括运输板(31),所述运输板(31)两侧开设有滑槽(32),所述滑槽(32)内壁对称固定有齿板(33),所述滑槽(32)侧边设置有对齿轮(241)进行限位的限位槽(34),所述运输板(31)中部位于压合部(1)正下方位置设置有与压合部(1)共同协作进行压合操作的下推件(35),所述运输板(31)两端开设有便于载板(22)倾斜下料的开槽(3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板(22)远离接料板(4)的一侧设置有清洁件(25),所述清洁件(25)包括与载板(22)顶端一侧固定连接的定位架(251),所述定位架(251)内壁连接有对载板(22)表面进行清理的刮刀(25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21)侧边设置有卡板二(221),所述卡板二(221)设置为梯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21)内壁对称开设有固定槽(212),所述固定槽(212)内部阻尼连接有滑板(213),所述固定槽(212)内侧与联动件(24)外表面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板(22)内壁开设有滑动槽(222),所述滑动槽(222)内部连接有加推件(23),所述加推件(23)包括与滑动槽(222)底端弹性连接的伸缩弹杆(232),所述伸缩弹杆(232)顶端弹性连接有推板(231),初始状态下所述推板(231)上表面与载板(22)上表面齐平,所述载板(22)两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23),所述固定板(223)嵌设在固定槽(212)内壁,且初始状态下所述固定板(223)与滑板(213)侧边存在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软硬结合板压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件(2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兵,李美刚,
申请(专利权)人:萍乡市华立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