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双电源供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双电源供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654377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7 18: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电源供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该方法供电电路包括主电源、主电源供电电路、备用电源、备用电源供电电路、控制电路和用电设备,主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主电源的输出端;主电源供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用电设备的输入端;备用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备用电源的输出端;备用电源供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主电源供电电路的输出端;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主电源的输出端;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备用电源的输出端;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主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备用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本发明专利技术降低了电路功耗,减少了电压选择的限制,提高了电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电路,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电源供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采用双电源供电可以在主电源因某些缘故无法给设备供电时及时启用备用电源供电,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满足用户对设备供电可靠性的需求。而目前在现有技术中,双电源供电电路多使用二极管电路,其存在着两大缺点:一方面二极管的正向压降通常都比较大,至少有几百mv,甚至有一些可以达到1v,功率损耗大;另一方面,在现有的设计中,由于二极管的特性,在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同时有电的情况下,经过电路筛选后会使用两者之中的电压更高者为用电设备供电,这对主电源及备用电源各自的电压选择就有了要求,无法适应多种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电源供电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可以降低电路功耗,减少电压选择的限制,提高了供电电路的适用全面性和安全性。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电源供电电路,包括:主电源、主电源供电电路、备用电源、备用电源供电电路、控制电路和用电设备;

3、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的输出端;

4、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用电设备的输入端;

5、所述备用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备用电源的输出端;

6、所述备用电源供电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7、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的输出端;

8、所述控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备用电源的输出端

9、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10、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备用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11、进一步地,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一三极管;

12、所述第一mos管的电流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的输出端;

13、所述第一mos管的电流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电流输入端;

14、所述第二mos管的电流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用电设备的输入端;

15、所述第一mos管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控制端;

16、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电流输入端;

17、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控制端;

18、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控制端;

19、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电流输入端;

20、所述第一三极管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21、所述第一三极管的电流输出端接地。

22、进一步地,所述备用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

23、所述第三mos管的电流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备用电源的输出端;

24、所述第三mos管的电流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电流输入端;

25、所述第四mos管的电流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26、所述第三mos管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控制端;

27、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电流输入端;

28、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控制端;

29、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控制端;

30、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电流输入端;

31、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电流输出端;

32、所述第二三极管的电流输出端接地;

33、所述第三三极管的电流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电流输出端;

34、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35、所述第三三极管的电流输出端接地。

36、进一步地,

37、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切换电路和软件控制电路;

38、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的输出端;

39、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备用电源的输出端;

40、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41、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备用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42、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所述软件控制电路的输入端;

43、所述软件控制电路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入端。

44、进一步地,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第五mos管、第六mos管和第四三极管;

45、所述第五mos管的电流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的输出端;

46、所述第五mos管的电流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47、所述第五mos管的电流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备用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48、所述第五mos管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控制端;

49、所述第六mos管的电流输出电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电流输出端;

50、所述第六mos管的电流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电流输入端;

51、所述第四三极管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备用电源的输出端;

52、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电流输出端接地;

53、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电流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软件控制电路的输入端;

54、所述第四三极管的电流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的输出端;

55、所述第六mos管的电流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软件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56、进一步地,所述软件控制电路,包括:第五三极管和软件控制输出端;

57、所述第五三极管的电流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软件控制输出端;

58、所述第五三极管的控制端电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二输出端;

59、所述第五三极管的电流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切换电路的第三输入端;

60、所述第五三极管的电流输出端接地。

61、进一步地,所述双电源供电电路,还包括:短路保护电路;

62、所述短路保护电路的第一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的输出端;

63、所述短路保护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的输出端;

64、所述短路保护电路的第二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备用电源的输出端;

65、所述短路保护电路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用电设备的输入端;

66、所述短路保护电路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二输入端;

67、所述短路保护电路的第三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备用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三输入端。

68、进一步地,所述短路保护电路,包括:电流采样电阻、第一晶体管输出光耦、第二晶体管输出光耦、第三晶体管输出光耦、第七mos管和第八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源、主电源供电电路、备用电源、备用电源供电电路、控制电路和用电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一三极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切换电路和软件控制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第五MOS管、第六MOS管和第四三极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软件控制电路,包括:第五三极管和软件控制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短路保护电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短路保护电路,包括:电流采样电阻、第一晶体管输出光耦、第二晶体管输出光耦、第三晶体管输出光耦、第七MOS管和第八MOS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八MOS管的电流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备用电源供电电路的第三输入端,具体为:

10.一种双电源供电电路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控制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电源、主电源供电电路、备用电源、备用电源供电电路、控制电路和用电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一三极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备用电源供电电路,包括: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切换电路和软件控制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电源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第五mos管、第六mos管和第四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雨萱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联新移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