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属于轧机换辊方法。
技术介绍
1、轧机压下系统通常由电动压下及液压agc组成,电动压下由压下电机驱动并经压下减速箱、压下丝杠、压下螺母传动与液压agc连接。通过电动压下快速设定辊缝并使用液压agc对辊缝精度控制。
2、轧机工作辊辊系更换主要流程,轧机换辊时,液压agc归零,电动压下的换辊位置为压下丝杠的停车位置,在操作界面可直接查看读数,同时该位置也是换辊时上支承辊的换辊停车位置。电动压下停车设定位置至关重要,如果该数值设定不精确,随着工作辊及支承辊直径的变化,会出现以下情况:(1)电动压下位置过低,下辊系提升不到位:下辊系提升时,下工作辊与上工作辊干涉,从而使下辊系不能提升到位,导致阶梯垫框架无法横移垫档;(2)电动压下位置过高,上工作辊提升不到位:弯辊块上柱塞伸出最大行程时,仍不能使上工作辊与上支承辊接触,导致后续辊缝标定异常及生产轧制数据异常等。
3、因此,需要根据垂直尺寸链对换辊时压下停车位置进行详细计算,确定压下数值,并根据工作辊及支承辊直径的变化,实时检查该数值并更新,避免出现上述问题。但由于垂直尺寸链上涉及的参数及变量较多(如支承辊及工作辊直径变化范围大,上限位间隙及下限位间隙需要同时满足等),导致计算工作量大且较为繁琐。由于工况复杂,压下间隙等因素影响导致理论与实际存在偏差,最终导致难以准确计算该数值,导致出现电动压下位置过低或过低问题,影响产线正常生产,因此,急需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通过cad建模并建立约束关系模拟现场实际,设置多种指示标线及尺寸关系,通过设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数据计算和自动修正,完成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等关键参数的计算与检验,避免繁琐的计算,具有简单快捷,计算精确等优点,有效地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3、s1、上支承辊、下支承辊、上工作辊、下工作辊、上工作辊轴承座、弯辊块、下支承辊轴承座和阶梯垫框架按照实际位置及装配关系虚拟装配至轧机牌坊内,并按1:1比例组成cad模型;
4、s2、设置轧制线标高线、下工作辊位置指示线、上工作辊位置指示线、上工作辊极限位置标线、上支承辊水平中心线和压下位置零位标线,用于指示关键位置或作为计算标准线;
5、s3、在关键参数显示区域输入、修改和显示关键参数并与cad模型链接关系,在保持原有的约束关系的前提下,根据设定的数据关系,进行数据更新和按照设定的逻辑进行计算,满足下工作辊提升后与上工作辊最小间距大于零、上工作辊位置与极限位置间距大于零以及二者差值在合理区间范围内的条件,得出满足条件的换辊压下位置;
6、s4、在每次更换支承辊时使用cad模型输入直径数据,显示最佳压下位置数值关键参数,使每套支承辊对应的压下位置适用于所有直径范围内的工作辊;
7、s5、根据操作界面显示数值与计算结果对比并对数据修正模型。
8、所述步骤s1中,上支承辊与上工作辊相切,上工作辊轴承座与上工作辊同心设置,上工作辊轴承座的两侧面与弯辊块的两滑板面重合,上工作辊轴承座上部与弯辊块上柱塞上表面重合,弯辊块上柱塞随上工作辊及上工作辊轴承座上下移动而伸缩;
9、下支承辊与下工作辊相切,下支承辊与下支承辊轴承座同心设置,阶梯垫框架与下支承辊轴承座二者保持相对位置及距离不变。
10、所述步骤s2中,轧制线标高线模拟实际轧制线标高线位置;
11、下工作辊位置指示线为下辊系提升f距离后下工作辊的上辊面顶点水平切线;
12、上工作辊位置指示线为上工作辊与弯辊块上柱塞之间且与上工作辊保持相对位置不变的水平标线,用于指示上工作辊的实际位置;
13、上工作辊极限位置标线为设置在轧机牌坊上且理论计算弯辊块上柱塞最大行程时对应的上工作辊的极限位置固定标线;
14、压下位置零位标线为设置在轧机牌坊上且与理论计算压下位置为零时对应的上支承辊位置的水平中心线重合的固定标线。
15、所述下工作辊位置指示线中,下辊系由下工作辊、下支承辊、下支承辊轴承座和阶梯垫框架组成;所述压下位置零位标线中,理论计算压下位置为零指电动压下为零且液压agc为零。
16、所述步骤s3中,cad模型中,各数据关系如下:
17、下工作辊提升后与上工作辊最小间距a1=上工作辊与轧制线标高线最小间距b1-下工作辊提升后位置与轧制线标高线最小间距c1,即a1=b1-c1;
18、上工作辊位置与极限位置间距a2=上工作辊极限位置与轧制线标高线间距b2-上工作辊位置与轧制线标高线间距c2,即a2=b2-c2;
19、换辊压下位置a3为压下位置零位标线上支承辊水平中心线间距,此数值理论上与操作界面显示的电动压下数值保持一致。
20、所述步骤s3中,在进行计算时,在关键参数显示区域内输入上支承辊直径d1和下支承辊直径d2,输入换辊压下位置初始值a3,cad模型相关尺寸保持相关配合关系并更新,按以下逻辑计算:
21、(1)取上工作辊直径d1及下工作辊直径d2最大值,并采集模型中上工作辊与轧制线标高线最小间距b1和下工作辊提升后位置与轧制线标高线最小间距c1,并计算出下工作辊提升后与上工作辊最小间距a1;
22、(2)取上工作辊直径d1及下工作辊直径d2最小值,并采集模型中上工作辊极限位置与轧制线标高线间距b2和上工作辊位置与轧制线标高线间距c2,并计算出上工作辊位置与极限位置间距a2;
23、(3)若同时满足①a1>0、②a2>0且③a1-a2<10或a2-a1<10,即保证换辊压下位置适中,则直接显示结果,则此时的a3数值即为换辊压下位置;
24、(4)若不能满足,则自动修正a3数值继续计算,直到满足上述条件为止。
25、a3修正计算逻辑如下:
26、若a1-a2>10,则增大a3数值并进行上述核算,直到满足上述要求为止;
27、若a2-a1>10,则减小a3数值并进行上述核算,直到满足上述要求为止。
28、所述步骤s5中,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9、(1)查看生产过程中,操作界面上实际电动压下数值、agc液压缸伸出量及辊缝数值,并在模型中设定与实际相同的辊径及辊缝参数,得出a3数值为理论换辊压下位置数值,此时a3不进行上述计算;
30、(2)对比操作界面上实际电动压下数值和agc液压缸伸出量之和与a3差值并修正模型中压下位置零位标线位置,实现压下位置的校验与手动修正。
3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cad建模并建立约束关系模拟现场实际,设置多种指示标线及尺寸关系,通过设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数据计算和自动修正,完成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等关键参数的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上支承辊与上工作辊相切,上工作辊轴承座与上工作辊同心设置,上工作辊轴承座的两侧面与弯辊块的两滑板面重合,上工作辊轴承座上部与弯辊块上柱塞上表面重合,弯辊块上柱塞随上工作辊及上工作辊轴承座上下移动而伸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轧制线标高线模拟实际轧制线标高线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工作辊位置指示线中,下辊系由下工作辊、下支承辊、下支承辊轴承座和阶梯垫框架组成;所述压下位置零位标线中,理论计算压下位置为零指电动压下为零且液压AGC为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CAD模型中,各数据关系如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在进行计算时,在关键参数显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A3修正计算逻辑如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上支承辊与上工作辊相切,上工作辊轴承座与上工作辊同心设置,上工作辊轴承座的两侧面与弯辊块的两滑板面重合,上工作辊轴承座上部与弯辊块上柱塞上表面重合,弯辊块上柱塞随上工作辊及上工作辊轴承座上下移动而伸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轧制线标高线模拟实际轧制线标高线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轧机换辊压下位置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工作辊位置指示线中,下辊系由下工作辊、下支承辊、下支承辊轴承座和阶梯垫框架组成;所述压下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增杰,李艳辉,刘文鹏,王帅,曹伟易,杨旭超,陈海宾,
申请(专利权)人: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