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航行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监测航行器。
技术介绍
1、无人机的探测视野广,但能耗大,驻空续航时间短,无人船的能耗小、驻留时间长的优点,单探测视野窄的缺点。相关技术中,可将两者相结合,以形成协同的组网系统,能够良好兼顾能耗低、视野广、巡航监测时间长的优点。相关技术中所提供的结合方式,无人船实际在搭载无人机航行工作阶段,难以克服外界存在风力、波浪等因素,致使会影响航行运动,整体结合后的航行稳定性不佳,降低了巡航监测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人监测航行器,所述无人监测航行器具有水面航行状态和飞行状态;所述无人监测航行器包括:
2、起飞机构,包括飞行驱动组件,在所述飞行状态,所述飞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无人监测航行器飞行作业;
3、船体机构,包括舱体和航行驱动组件,所述舱体和所述起飞机构固定相接,所述航行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舱体上;在所述水面航行状态,所述航行驱动组件驱动所述无人监测航行器在水面航行作业;
4、浮力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浮力件,任一所述浮力件平行于所述船体机构的延伸长度方向延伸配置,所述浮力件和所述起飞机构固定相接,所述浮力件和所述舱体相间隔设置;
5、以及动力系统,装载于所述舱体内,所述动力系统和所述飞行驱动组件电性连接,所述动力系统和所述航行驱动组件电性连接;
6、其中,所述浮力机构和所述舱体被配置为能够改变浮心位置,以提升航行器的初横稳性高度和航行
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舱体内配置有装配腔,所述起飞机构还包括基座和起飞架,所述基座和所述起飞架转动配置,所述基座安装在所述装配腔上端,所述飞行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起飞架上。
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基座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组合支架、转动支架以及定位轴;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相间隔设置,所述组合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所述转动支架和所述组合支架联接处设置所述定位轴,所述转动支架和所述组合支架通过所述定位轴转动配置,所述转动支架朝向所述定位轴的端面上设有弧形限位滑道,所述弧形限位滑道和所述定位轴滑动配置。
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起飞架包括联接柱、联接架以及联接杆,所述联接柱一端与所述转动支架固定相接,所述联接柱一端与所述联接架固定相接,所述飞行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联接架上端,所述飞行驱动组件设置有多个,所述联接柱和所述联接架对应所述飞行驱动组件配置有多个,所述联接杆连接在邻接的两个所述联接架之间,以联接固定所有所述联接架。
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舱体具有v形船头结构;和/或
11、所述舱体上端外缘处设有若干让位口,所述联接柱对应安装在所述让位口上;和/或
12、所述飞行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传动杆以及螺旋桨,所述第一驱动件安装在所述联接架上,所述传动杆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端,所述螺旋桨和所述传动杆固定相接。
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浮力机构还包括连接套、调节柱以及限位套,所述连接套固定套接在所述浮力件上,所述调节柱和所述连接套固定相连,所述限位套和所述调节柱嵌合固定设置,在所述限位套和所述调节柱中,二者之一上设置有多个直线排列的嵌合凸起,二者另一上设置有多个直线排列的嵌合凹槽。
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起飞机构还包括两个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对称间隔设置在所述舱体两侧,所述支撑架和所述浮力件相间隔设置,任一所述支撑架包括连接杆和支撑杆,所述连接杆一端和所述支撑杆固定相接,所述连接杆另一端穿设所述舱体,以与所述舱体装配腔上端的基座相固定;所述支撑杆平行于所述船体机构的延伸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舱体上设有适于所述连接杆穿设的贯通孔。
15、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无人监测航行器还包括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一端与所述基座固定相接,所述连接构件另一端与所述舱体固定相接;所述连接构件内设有通道,所述连接杆能够贯通穿设所述通道,以与所述基座固定相接;所述连接构件靠近所述基座的端面上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基座上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所述固定孔对应设置;所述连接构件靠近所述舱体的端面上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舱体上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装配孔和所述连接孔对应设置。
16、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航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驱动杆、驱动桨、尾架、尾舵、第三驱动件以及传动轴,所述第二驱动件和所述第三驱动件安装在所述舱体内,所述驱动杆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端,所述驱动桨和所述驱动杆固定相接,所述尾架固定在所述舱体上,所述尾舵和所述尾架转动设置,所述传动轴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驱动件的驱动端,所述传动轴另一端连接所述尾舵,所述第三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传动轴位移,以带动所述尾舵相对所述尾架偏转运动。
1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无人监测航行器还包括监测组件,所述监测组件包括摄像件和雷达件,所述摄像件和雷达件分别安装在所述舱体上方;和/或
18、所述无人监测航行器还包括遥控系统,所述遥控系统包括gps模块,所述gps模块安装在所述舱体上方。
1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具有水面航行状态和飞行状态;无人监测航行器包括起飞机构、船体机构、浮力机构以及动力系统,起飞机构包括飞行驱动组件,在飞行状态,飞行驱动组件驱动无人监测航行器飞行作业;船体机构包括舱体和航行驱动组件,舱体和起飞机构固定相接,航行驱动组件安装在舱体上;在水面航行状态,航行驱动组件驱动无人监测航行器在水面航行作业;浮力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浮力件,任一浮力件平行于船体机构的延伸长度方向延伸配置,浮力件和起飞机构固定相接,浮力件和舱体相间隔设置;动力系统装载于舱体内,动力系统和飞行驱动组件电性连接,动力系统和航行驱动组件电性连接;其中,浮力机构能够改变舱体浮心位置,以提升航行器的初横稳性高度和航行稳定性。
21、此结构的无人监测航行器,船体机构的舱体和起飞机构固定相接,由起飞机构和船体机构共同构成海空一体化的监测航行器,通过动力系统为飞行驱动组件、航行驱动组件提供电能,从而使无人监测航行器能够根据工作任务来切换水面航行状态或飞行状态,以满足实际的监测需求,其可兼顾能耗低、巡航监测时间长、视野广的优势;通过浮力机构为无人监测航行器提供浮力作用,使船体机构组合浮力机构能够有效地装载承托起飞机构,且在水面航行状态时,改变航行器浮心位置,提升海空一体化无人监测航行器的初横稳性高度和航行稳定性。可达到起飞机构、船体机构和浮力机构相对平衡的状态,使无人监测航行器具有良好的纵稳性和横稳性,浮力件平行于船体机构的延伸长度方向延伸配置,浮力件和舱体相间隔设置,其有利无人监测航行器的初横稳性高度;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具备良好的抗风、抗波浪能力,巡航阶段的监测能力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监测航行器具有水面航行状态和飞行状态;所述无人监测航行器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21)内配置有装配腔,所述起飞机构(1)还包括基座(11)和起飞架(12),所述基座(11)和所述起飞架(12)转动配置,所述基座(11)安装在所述装配腔上端,所述飞行驱动组件(13)安装在所述起飞架(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1)包括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组合支架(113)、转动支架(114)以及定位轴(115);所述第一板体(111)和所述第二板体(112)相间隔设置,所述组合支架(11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111)和所述第二板体(112)之间,所述转动支架(114)和所述组合支架(113)联接处设置所述定位轴(115),所述转动支架(114)和所述组合支架(113)通过所述定位轴(115)转动配置,所述转动支架(114)朝向所述定位轴(115)的端面上设有弧形限位滑道,所述弧形限位滑道和所述定位轴(115)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飞架(12)包括联接柱(121)、联接架(122)以及联接杆(123),所述联接柱(121)一端与所述转动支架(114)固定相接,所述联接柱(121)一端与所述联接架(122)固定相接,所述飞行驱动组件(13)安装在所述联接架(122)上端,所述飞行驱动组件(13)设置有多个,所述联接柱(121)和所述联接架(122)对应所述飞行驱动组件(13)配置有多个,所述联接杆(123)连接在邻接的两个所述联接架(122)之间,以联接固定所有所述联接架(1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21)具有V形船头结构;和/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机构(3)还包括连接套(32)、调节柱(33)以及限位套(34),所述连接套(32)固定套接在所述浮力件(31)上,所述调节柱(33)和所述连接套(32)固定相连,所述限位套(34)和所述调节柱(33)嵌合固定设置,在所述限位套(34)和所述调节柱(33)中,二者之一上设置有多个直线排列的嵌合凸起,二者另一上设置有多个直线排列的嵌合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飞机构(1)还包括两个支撑架(14),两个所述支撑架(14)对称间隔设置在所述舱体(21)两侧,所述支撑架(14)和所述浮力件(31)相间隔设置,任一所述支撑架(14)包括连接杆(141)和支撑杆(142),所述连接杆(141)一端和所述支撑杆(142)固定相接,所述连接杆(141)另一端穿设所述舱体(21),以与所述舱体(21)装配腔上端的基座(11)相固定;所述支撑杆(142)平行于所述船体机构(2)的延伸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舱体(21)上设有适于所述连接杆(141)穿设的贯通孔(2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监测航行器还包括连接构件(6),所述连接构件(6)一端与所述基座(11)固定相接,所述连接构件(6)另一端与所述舱体(21)固定相接;所述连接构件(6)内设有通道(61),所述连接杆(141)能够贯通穿设所述通道(61),以与所述基座(11)固定相接;所述连接构件(6)靠近所述基座(11)的端面上设有第一装配孔(62),所述基座(11)上设有固定孔(116),所述第一装配孔(62)和所述固定孔(116)对应设置;所述连接构件(6)靠近所述舱体(21)的端面上设有第二装配孔(63),所述舱体(21)上设有连接孔(212),所述第二装配孔(63)和所述连接孔(212)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航行驱动组件(22)包括第二驱动件(221)、驱动杆(222)、驱动桨(223)、尾架(224)、尾舵(225)、第三驱动件(226)以及传动轴(227),所述第二驱动件(221)和所述第三驱动件(226)安装在所述舱体(21)内,所述驱动杆(222)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件(221)的驱动端,所述驱动桨(223)和所述驱动杆(222)固定相接,所述尾架(224)固定在所述舱体(21)上,所述尾舵(225)和所述尾架(224)转动设置,所述传动轴(227)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驱动件(226)的驱动端,所述传动轴(227)另一端连接所述尾舵(225),所述第三驱动件(226)适于驱动所述传动轴(227)位移,以带动所述尾舵(225)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监测航行器具有水面航行状态和飞行状态;所述无人监测航行器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21)内配置有装配腔,所述起飞机构(1)还包括基座(11)和起飞架(12),所述基座(11)和所述起飞架(12)转动配置,所述基座(11)安装在所述装配腔上端,所述飞行驱动组件(13)安装在所述起飞架(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1)包括第一板体(111)、第二板体(112)、组合支架(113)、转动支架(114)以及定位轴(115);所述第一板体(111)和所述第二板体(112)相间隔设置,所述组合支架(113)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111)和所述第二板体(112)之间,所述转动支架(114)和所述组合支架(113)联接处设置所述定位轴(115),所述转动支架(114)和所述组合支架(113)通过所述定位轴(115)转动配置,所述转动支架(114)朝向所述定位轴(115)的端面上设有弧形限位滑道,所述弧形限位滑道和所述定位轴(115)滑动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飞架(12)包括联接柱(121)、联接架(122)以及联接杆(123),所述联接柱(121)一端与所述转动支架(114)固定相接,所述联接柱(121)一端与所述联接架(122)固定相接,所述飞行驱动组件(13)安装在所述联接架(122)上端,所述飞行驱动组件(13)设置有多个,所述联接柱(121)和所述联接架(122)对应所述飞行驱动组件(13)配置有多个,所述联接杆(123)连接在邻接的两个所述联接架(122)之间,以联接固定所有所述联接架(1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21)具有v形船头结构;和/或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力机构(3)还包括连接套(32)、调节柱(33)以及限位套(34),所述连接套(32)固定套接在所述浮力件(31)上,所述调节柱(33)和所述连接套(32)固定相连,所述限位套(34)和所述调节柱(33)嵌合固定设置,在所述限位套(34)和所述调节柱(33)中,二者之一上设置有多个直线排列的嵌合凸起,二者另一上设置有多个直线排列的嵌合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人监测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飞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增熙,袁耿豪,刘瑞伟,林铃漫,甘文君,何其燃,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航海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