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减震,具体涉及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车辆开始在车顶布置电池,以优化车辆的重量分布和空间利用。
2、然而,这种设计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在不平坦路面上行驶时,例如:
3、1、车顶载荷对车顶骨架的冲击:当车辆在不平坦的路面上行驶时,由于路面的颠簸,车顶载荷(如电池)会对车顶骨架产生冲击。这些冲击不仅会引起车身的扭动,还会产生异响,严重影响乘车的舒适性。
4、2、车身扭动和异响:车身的扭动会导致车顶骨架和其他车身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移,进而产生异响。这种异响不仅令人不适,还可能掩盖其他潜在的机械故障,影响驾驶体验。
5、3、部件开裂和骨架断裂:在极端情况下,长期的冲击和扭动可能导致车顶骨架的疲劳累积,最终引发部件的开裂甚至骨架断裂。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车辆的结构完整性,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6、目前,市场上的一些车辆一般仅采用传统的悬挂系统来吸收路面的冲击,但这些系统在应对车顶载荷带来的额外冲击时表现不佳。主要原因包括:
7、1、单一减震系统:传统的悬挂系统主要依赖于气囊和减震器来吸收冲击,但这种减震系统在处理车顶载荷的额外冲击时效果有限,无法有效控制车顶骨架的变形。
8、2、缺乏智能控制:现有的减震系统大多采用固定的减震参数,无法根据不同的路况和车辆状态进行动态调整。这种静态的减震策略难以应对复杂的路面条件,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或重载情况下。
9、3、缺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根据实时路况自动调整减震的车顶变形控制系统。
2、本专利技术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包括:
4、前置路况感知装置,用于预先扫描前方路面并检测即将遇到的颠簸路段;
5、悬挂系统,其用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吸收来自路面的第一级冲击能量并实现一级减震;
6、可变阻尼支撑杆,设置在所述悬挂系统与车顶骨架之间,所述可变阻尼支撑杆通过调整阻尼值实现对车顶骨架的二级减震;
7、整车控制器,其通过所述前置路况感知装置检测到的路况数据,结合车顶载荷的重量与实时车速分析并预测底盘将受到的冲击载荷,再通过cae仿真分析得到的车顶骨架变形与底盘冲击载荷之间的关系,提前预调整所述可变阻尼支撑杆的阻尼值。
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整车控制器包括数据处理模块,其用于处理所述前置路况感知装置检测到的路况数据。
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整车控制器还包括分析模块,其根据所述数据处理模块所传输的路况数据,结合车辆当前的速度、车顶载荷的分布以及预存的车身三维建模和cae仿真结果,预测车顶骨架的预期变形量。
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析模块通过所预测的车顶骨架变形量与车顶骨架的屈服极限做比较以得出车顶骨架所需的减震值,再根据所预测的所述悬挂系统将产生的减震值,得出所述可变阻尼器所需的减震值。
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整车控制器还包括控制模块,其根据所述分析模块得出的所需的减震值,向所述可变阻尼支撑杆发送调整指令。
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置路况感知装置可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或其任意组合。
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变阻尼支撑杆由支撑杆与可变阻尼器组成,所述可变阻尼器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与车顶骨架连接的一端上。
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悬挂系统包括气囊和减震器。
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路面激励通过底盘上的传感器传递实时数据至所述整车控制器。
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路面激励依次通过轮胎、所述悬挂系统、所述可变阻尼支撑杆传递至车顶骨架。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前置路况感知装置检测到的路况数据,结合车顶载荷的重量与实时车速分析并预测底盘将受到的冲击载荷,再通过cae仿真分析得到的车顶骨架变形与底盘冲击载荷之间的关系,提前预调整可变阻尼支撑杆的阻尼值,减少车顶载荷对车顶骨架的冲击,确保车顶骨架的形变量不超过其屈服极限。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车控制器包括数据处理模块,其用于处理所述前置路况感知装置检测到的路况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车控制器还包括分析模块,其根据所述数据处理模块所传输的路况数据,结合车辆当前的速度、车顶载荷的分布以及预存的车身三维建模和CAE仿真结果,预测车顶骨架的预期变形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模块通过所预测的车顶骨架变形量与车顶骨架的屈服极限做比较以得出车顶骨架所需的减震值,再根据所预测的所述悬挂系统将产生的减震值,得出所述可变阻尼器所需的减震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车控制器还包括控制模块,其根据所述分析模块得出的所需的减震值,向所述可变阻尼支撑杆发送调整指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路况感知装置可采用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或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阻尼支撑杆由支撑杆与可变阻尼器组成,所述可变阻尼器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与车顶骨架连接的一端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系统包括气囊和减震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路面激励通过底盘上的传感器传递实时数据至所述整车控制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路面激励依次通过轮胎、所述悬挂系统、所述可变阻尼支撑杆传递至车顶骨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车控制器包括数据处理模块,其用于处理所述前置路况感知装置检测到的路况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车控制器还包括分析模块,其根据所述数据处理模块所传输的路况数据,结合车辆当前的速度、车顶载荷的分布以及预存的车身三维建模和cae仿真结果,预测车顶骨架的预期变形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模块通过所预测的车顶骨架变形量与车顶骨架的屈服极限做比较以得出车顶骨架所需的减震值,再根据所预测的所述悬挂系统将产生的减震值,得出所述可变阻尼器所需的减震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顶变形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车控制器还包括控制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天勇,陈蓉蓉,张弛,李鸥栩,田会臻,周宗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