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储能集装箱,具体涉及一种液冷系统及储能集装箱。
技术介绍
1、储能集装箱尺寸的标准化对储能集装箱的运输和使用显得至关重要,标准的储能集装箱尺寸更方便储能集装箱在国际间的运输。然而在特定的尺寸下,如何提高储能集装箱内的能量密度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2、相关技术中,因储能集装箱中的液冷系统中管道排布的因素,导致液冷系统在储能集装箱内的占据空间过大,从而使得电池包在储能集装箱内的占据空间较小,进而影响储能集装箱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系统及储能集装箱,可以改善因液冷系统的管道排布问题使得液冷系统在储能集装箱内占据空间过大,而导致影响储能集装箱的能量密度的技术问题。
2、第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冷系统,包括:
3、液冷组件,包括多个液冷板组,多个所述液冷板组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每个所述液冷板组包括多个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间隔排列的液冷板,每个所述液冷板内形成有液冷腔;及,
4、冷却管组,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进液管路及出液管路,多个所述进液管路和多个所述出液管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交替间隔设置;每个所述液冷板组位于任意相邻的所述进液管路和所述出液管路之间;
5、其中,每个所述液冷板组中的多个所述液冷板分别与所述进液管路和所述出液管路连通。
6、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液冷板包括连通所述液冷腔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7、在所述第一方向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一管路,每个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进液管路与所述液冷板的所述进液口或连通所述出液管路与所述液冷板的所述出液口。
9、在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管路包括:
10、第一管段,与所述液冷板的所述进液口或所述出液口相连通;
11、第二管段,与所述进液管路或所述出液管路相连通;及,
12、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所述连接件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
13、其中,所述连接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保持连通,所述连接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断开连接。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
15、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管段连接;及,
16、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管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
17、其中,在所述连接件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连接且连通,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管段连通,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管段连通;在所述连接件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分离,所述第一连接部封闭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封闭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双向截止阀。
1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
20、第二管路,与多个所述进液管路连通;
21、第三管路,与多个所述出液管路连通;及,
22、液冷机组,与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均连通。
2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多个开关件,多个所述开关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液管路与所述出液管路上;所述开关件包括第三工作状态和第四工作状态;
24、其中,所述开关件处于所述第三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进液管路保持连通或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出液管路保持连通,所述开关件处于所述第四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进液管路断开连接或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出液管路断开连接。
2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路或所述出液管路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置有排液阀。
2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三管路设于多个所述液冷板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27、所述第二管路与多个所述进液管路的同一端连通;所述第三管路与多个所述出液管路的同一端连通。
28、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进液管路上设置有排气阀;和/或,
29、至少一所述出液管路上设置有排气阀。
30、第二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集装箱,包括如上文所述的液冷系统。
31、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32、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一个所述液冷板组的相对两侧设置有所述进液管路和所述出液管路,以完成冷却液在所述液冷板组内的循环。而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液冷板组之间的所述进液管路可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液冷板组中的多个所述液冷板的所述液冷腔,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液冷板组之间的所述出液管路同样可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液冷板组中的多个所述液冷板的所述液冷腔;即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液冷板组之间仅设置有一条管路就可实现两个所述液冷板组中冷却液的流入或流出,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在每一个液冷板组的相对两侧均需要设置有两条管路实现冷却液的输入或输出,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有效减少所述冷却管组的管路数量,从而缩小所述冷却管组在所述储能集装箱内的占据空间,进而使得所述储能集装箱内可提供更多空间供电池包放置,以提高所述储能集装箱的能量密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液冷板包括连通所述液冷腔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一管路,每个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进液管路与所述液冷板的所述进液口或连通所述出液管路与所述液冷板的所述出液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管路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双向截止阀。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多个开关件,多个所述开关件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液管路与所述出液管路上;所述开关件包括第三工作状态和第四工作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路或所述出液管路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置有排液阀。
10.根据权利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进液管路上设置有排气阀;和/或,
12.一种储能集装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液冷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液冷板包括连通所述液冷腔的进液口和出液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还包括多个第一管路,每个所述第一管路连通所述进液管路与所述液冷板的所述进液口或连通所述出液管路与所述液冷板的所述出液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管路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双向截止阀。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鹤鸣,江敏,王梦春,张奎博,卢伟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亿纬储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