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皮肤护理产品,尤其是涉及一种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1、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俗称青春痘、粉刺,是一种最常见的皮肤问题,多发于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2、相关研究表明,痤疮的形成与皮脂腺分泌过多、细菌过度生长、毛孔堵塞、内分泌因素、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化妆品使用不当等相关。同时,由于促进皮脂产生的雄激素增加,皮脂产生和分泌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在毛囊内皮脂堵塞,进一步的过度脂质分泌和在毛囊漏斗处部位角化过度引起皮脂积聚导致在毛囊周围痤疮丙酸杆菌增加,其分解皮脂内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3、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许多组合物和方法用于祛痘化妆品中改善痤疮问题,如中国专利申请cn202311440027.8公开了一种丹参酮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隐丹参酮加入mpeg活化酯,经过搅拌、透析等步骤制备得到新型亲水性丹参酮衍生物,可解决皮脂分泌过度、毛囊角化、毛孔堵塞、痤疮相关菌感染等问题。专利申请cn117357429a涉及一种抗痤疮组合物和使用方法。该化妆品组合物通常包括化妆品可接受的载体和包含硫磺、烟酰胺、苯乙基间苯二酚的皮肤活性成分组合,可用于治疗痤疮、治疗炎症,并向皮肤提供抗衰老等益处。然而,上述公开的丹参酮衍生物制备方法过于繁琐,其中涉及到持续搅拌12小时、透析48小时,同时上述方法使用到二氯甲烷等化妆品禁用成分进行制备,可能存在有机溶剂残留等安全性问题
4、隐丹参酮,源自传统中药材丹参,因其潜在的抗炎、抗氧化及祛痘功效,在化妆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隐丹参酮面临着水溶性差和稳定性不足的双重挑战,这些技术缺陷直接影响了其在化妆品中的表现和应用效果。
5、第一,隐丹参酮作为一种脂溶性成分,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极低,这导致在制备水性化妆品时,隐丹参酮难以均匀分散和溶解,从而影响了产品的稳定性和使用效果。例如,在制备祛痘精华液或面霜时,隐丹参酮的水溶性差会导致其在产品中出现分层、沉淀或结晶现象,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和质感,还可能降低其祛痘效果。在专利cn109045109a中,专利技术人尝试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来改善隐丹参酮在水中的分散性。然而,这种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隐丹参酮的分散度,但表面活性剂的使用也可能对产品的温和性和安全性造成潜在影响。
6、第二,隐丹参酮在光照、温度及ph值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易发生光化水解和氧化降解,导致活性降低甚至失效。这种不稳定性不仅限制了隐丹参酮在化妆品中的长期保存,还可能在使用过程中因环境变化而失去祛痘效果。特别是在水性化妆品中,由于水的存在,隐丹参酮的稳定性问题更加突出。在专利cn115192585a中,专利技术人尝试通过添加抗氧化剂和遮光剂来提高隐丹参酮的稳定性。然而,这种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隐丹参酮的保存时间,但抗氧化剂和遮光剂的加入也可能增加产品的成本和复杂性。
7、另外,目前市面上抗痤疮化妆品产品或抗痤疮产品治疗效果有限,存在着容易反复发作或皮肤干燥、脱屑等副作用,仍然无法全面地满足消费者改善痤疮问题的需求。
8、相比之下,本申请提出的甘草酸包裹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隐丹参酮的水溶性,还能保持产品的温和性和安全性;同时,本申请提出的甘草酸包裹技术,通过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能够有效保护隐丹参酮免受光照、温度及ph值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其稳定性。
9、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纳米胶束以甘草酸为载体,采用薄膜分散水化法将隐丹参酮包裹得到纳米胶束的同时;基于痤疮的机理出发,通过甘草酸载体与隐丹参酮的协同,多角度提高了隐丹参酮治疗痤疮的功效,有效解决了隐丹参酮水溶性差、稳定性差,难以应用到水溶性的化妆品配方体系中的问题,进一步丰富祛痘化妆品原料市场。
2、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所述纳米胶束主要由甘草酸和隐丹参酮在水中自组装形成;
4、所述甘草酸与隐丹参酮相互作用,形成以甘草酸为载体将隐丹参酮包载于甘草酸内部的纳米胶束。
5、进一步的,所述纳米胶束的制备原料包括:隐丹参酮、甘草酸和水,所述隐丹参酮、甘草酸和水的比为1g:10~20g:800~1200ml。
6、进一步的,所述隐丹参酮、甘草酸和水的比为1g:15~20g:800~1200ml;
7、进一步的,所述水为纯化水。
8、进一步的,所述纳米胶束的粒径为4~15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35~0.392。
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10、将隐丹参酮和甘草酸依次加入溶剂中溶解,随后蒸发回收溶剂得到薄膜;利用薄膜水化法将薄膜水化分散,得到水溶性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纳米胶束。
11、进一步的,所述溶剂包括无水乙醇、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中的至少一种。
12、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回收溶剂的方法为旋转蒸发法;
13、所述旋转蒸发法的参数包括:旋转蒸发的温度为50~60℃,转速为80~120 rpm/min,真空度为40~100 kpa,时间为20~30min。
14、进一步的,所述薄膜水化法包括:
15、在薄膜中加入纯化水,随后依次进行水化溶解孵育、超声分散,得到水溶性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纳米胶束。
16、更进一步的,所述水化溶解孵育的温度为45~80℃,时间为30~90 min;
17、优选地,所述水化溶解孵育的温度为50~60℃,时间为50~70min;
18、更进一步的,所述超声分散的频率为20~80 khz,时间为时间10~30min;
19、优选地,所述超声分散的频率为40~60 khz,时间为时间10~15min。
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在制备防治痤疮产品中的应用。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所述纳米胶束以甘草酸作为搭载隐丹参酮的载体,其与隐丹参酮协同配合,同时发挥抑菌、抗炎、抗脂质分泌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效果,有效缓解了现有隐丹参酮水溶性差、稳定性差,难以应用于水体系的化妆品配方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相比于隐丹参酮单独使用,经检测验证,能够有效降低隐丹参酮对于角质形成细胞的毒性,且能够针对痤疮的多种主要发病机制进行干预,具有抗菌、祛痘及修护功效。
2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以甘草酸为载体,采用薄膜分散水化法将隐丹参酮包裹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胶束主要由甘草酸和隐丹参酮在水中自组装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其特征在于,所述隐丹参酮、甘草酸和水的比为1g:15~20g:800~1200m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为纯化水。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包括无水乙醇、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回收溶剂的方法为旋转蒸发法;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水化法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化溶解孵育的温度为45~80℃,时间为30~90 mi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化溶解孵育的温度为50~60℃,时间为50~70min。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分散的频率为20~80kHz,时间为时间10~30min。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分散的频率为40~60kHz,时间为时间10~15min。
12.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在制备防治痤疮产品中的应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胶束主要由甘草酸和隐丹参酮在水中自组装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其特征在于,所述隐丹参酮、甘草酸和水的比为1g:15~20g:800~1200m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为纯化水。
4.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包括无水乙醇、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参酮的纳米胶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回收溶剂的方法为旋转蒸发法;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甘草酸包裹隐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梁涛,王著显,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中国麻风防治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