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风道结构,尤其是指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
技术介绍
1、储能系统通常是先将多个电芯组合成一整个电池模组,再将多个电池模组通过串并联的方式装至电池包内部,最后将多个电池包安装在电池架上形成一整个电池簇,从而组成整个储能系统。
2、电池模组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环境的温度升高,高温环境会对各电池包的运行状态和使用寿命造成影响;为了使电池包能够在一个温度相对适宜环境下工作,通常会设置空调系统为电池包进行降温。
3、现有的空调系统多采用顶部风道的形式,空调吹出的冷风从顶部风道吹入储能系统所在的空间中,但是由于各电池包与风道口的距离不同,会使各电池包的温度有较大差异,影响整个储能系统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多采用顶部风道的形式,空调吹出的冷风从顶部风道吹入储能系统所在的空间中,但是由于各电池包与风道口的距离不同,会使各电池包的温度有较大差异,影响整个储能系统的正常运行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包括,
3、直行风道,所述直行风道为两端封闭的管状结构,靠近所述直行风道一端的侧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进风口,所述直行风道的侧面上还开设有多个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列的导风口,且所述直行风道的内壁上与各所述导风口相对的位置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一导风板,各所述第一导风板分别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第一驱动源;
4、进风管道,所
5、下行风道,所述下行风道为一端封闭的管状结构,所述下行风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下行风道的开口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导风口,且所述下行风道的开口端均转动设置有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第二驱动源,同时所述下行风道的侧面上开设有多个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的出风口;
6、出风管道,所述出风管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出风管道的输入端分别连接各所述出风口,且所述出风管道的输入端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均连接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第三驱动源。
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下行风道靠近所述导风口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传感器,且各所述出风管道靠近所述出风口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传感器。
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源、所述第二驱动源、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
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行风道为矩形管结构,且所述直行风道设置有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面为斜面。
1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直行风道内径较大的一端。
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行风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多组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连接孔组,各所述连接孔组均包括两个对称开设于直行风道内壁上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导风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在一组连接孔组的两连接孔处与直行风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源的输出端同轴连接任一所述第一连接轴。
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行风道的内壁上均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导风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轴在所述第二连接孔处与下行风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源的输出端同轴连接任一所述第二连接轴。
1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管道的内壁上均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导风板的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三导风板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轴在所述第三连接孔处与出风管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源的输出端同轴连接任一所述第三连接轴。
1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管道的输入端转动设置有第四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第四驱动源。
1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管道的输入端呈喇叭口状。
1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7、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包括直行风道、进风管道、下行风道和出风管道;直行风道的一端连接进风管道,直行风道的侧面上开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导风口,且直行风道的内壁上与各导风口相对的位置转动设置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第一驱动源);下行风道设置有多个,下行风道的一端分别连接一个导风口,下行风道的输入端均转动设置有第二导风板(第二导风板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第二驱动源),且下行风道的侧面上开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出风口;出风管道设置有多个,多个出风管道的输入端分别连接各出风口,且出风管道的输入端分别转动设置有第三导风板(第三导风板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第三驱动源)。通过本技术的风道结构,可以使冷风机组供给的冷气较为均衡地输送到储能系统的各个电池包的位置,从而降低各电池包运行过程中的温度差,使各电池包都能处于一个适宜温度的运行环境中,可以提高电池包的使用寿命,切有利于储能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整个风道的结构简单,安装及维护方便,适于实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下行风道靠近所述导风口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传感器,且各所述出风管道靠近所述出风口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源、所述第二驱动源、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行风道为矩形管结构,且所述直行风道设置有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面为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直行风道内径较大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行风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多组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连接孔组,各所述连接孔组均包括两个对称开设于直行风道内壁上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导风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在一组连接孔组的两连接孔处与直行风道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风道的内壁上均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导风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轴在所述第二连接孔处与下行风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源的输出端同轴连接任一所述第二连接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道的内壁上均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导风板的两侧均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三连接轴,所述第三导风板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轴在所述第三连接孔处与出风管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源的输出端同轴连接任一所述第三连接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道的输入端转动设置有第四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第四驱动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道的输入端呈喇叭口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下行风道靠近所述导风口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传感器,且各所述出风管道靠近所述出风口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源、所述第二驱动源、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行风道为矩形管结构,且所述直行风道设置有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面为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直行风道内径较大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储能系统的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行风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多组沿其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连接孔组,各所述连接孔组均包括两个对称开设于直行风道内壁上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导风板通过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壮,徐通,薛鹏程,
申请(专利权)人:科尼普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