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能储能,具体的为一种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1、现有的全浸没储能装置,大都采用一个密闭的电池柜,将电池模组按照一定的排布方式安装在电池柜内,同时向电池柜内注入绝缘的温控介质,使电池模组浸没在温控介质内,利用温控介质与电池模组之间进行热交换,实现温度控制的目的。具体的,一些储能装置并未设置温控介质循环系统,仅仅是将温控介质注入到电池柜内浸没电池模组,由于电池模组在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局部高温,而不流动的温控介质传导热量的效率较低,导致局部温度不断升高,温控性能和均温性能均较差,存在热失控风险。一些储能装置虽然设置有温控介质循环系统,但由于电池柜的体积较大、过流面积大,安装在电池柜内的电池模组的数量也较多,温控介质在电池柜内的流动性较差,在一些区域形成温控介质不流动的死区,同样会使局部区域的温控介质温度升高,温控性能和均温性能均较差,存在热失控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通过分区设置流道,可以分别对不同流道进行流动性控制,避免出现死区,提高温控性能和均温性能。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包括厢体和安装在厢体内的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一层电池组;每一层所述电池组包括沿x方向排布的一列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与y方向垂直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分别设有极耳;
4、所述电池组件的前端面、后端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与所述厢体之间设有相
5、属于同一层所述电池组的相邻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设有间隙并在所述电池组件内形成间隙通道,所述间隙通道贯通所述电池组件的上下两端。
6、进一步,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厢体之间形成环绕一周的环形流道,所述环形流道内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四个对角位置处的流道隔断件,所述流道隔离件将所述环形流道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前温控流道、后温控流道、左温控流道和右温控流道。
7、进一步,所述间隙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间隙隔断件。
8、进一步,当所述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两层所述电池组时,相邻两层所述电池组之间设有层间间隙,所述层间间隙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用于隔断所述环形流道的第一层间隔断件。
9、进一步,每一层所述电池组的所述电池单体的排布方式相同,且相邻两层所述电池组中,上一层所述电池组的电池单体与下一层所述电池组的电池单体之间一一对应设置,上一层的所述电池单体位于对应的下一层所述电池单体的正上方。
10、进一步,相邻两层所述电池组中,对应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设有第二层间隔断件,所述第二层间隔断件使所述间隙通道内形成若干间隙支通道,所述间隙支通道贯通所述电池组件的上下两端。
11、进一步,所述厢体内还设有进液组件,所述进液组件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上方或下方。
12、进一步,所述进液组件包括前进液仓、后进液仓、左进液仓、右进液仓和中间进液仓;所述前进液仓与所述前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后进液仓与所述后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左进液仓与所述左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右进液仓与所述右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中间进液仓与所述间隙通道相连通。
13、进一步,所述进液组件包括前进液管、后进液管、左进液管、右进液管和中间进液管;所述前进液管用于向所述前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所述后进液管用于向所述后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所述左进液管用于向所述左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所述右进液管用于向所述右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所述中间进液管用于向所述中间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
14、进一步,所述前进液管、后进液管、左进液管、右进液管和中间进液管上分别设有用于控制进液流量的进液控制阀。
15、进一步,所述中间进液仓的中部设有位于x方向的进液分流通道,所述进液分流通道内与所述间隙对应设有进液分流孔。
16、进一步,所述进液组件包括中间进液管,所述中间进液管用于向所述进液分流通道注入温控介质。
17、进一步,所述厢体内还设有出液组件;所述出液组件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上方或下方。
18、进一步,所述厢体内还设有进液组件;所述进液组件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上方,所述出液组件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下方;或,所述进液组件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下方,所述出液组件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上方。
19、进一步,所述出液组件包括前出液仓、后出液仓、左出液仓、右出液仓和中间出液仓;所述前出液仓与所述前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后出液仓与所述后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左出液仓与所述左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右出液仓与所述右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中间出液仓与所述间隙通道相连通。
20、进一步,所述出液组件包括前出液管、后出液管、左出液管、右出液管和中间出液管;所述前出液管用于排出所述前出液仓内的温控介质;所述后出液管用于排出所述后出液仓内的温控介质;所述左出液管用于排出所述左出液仓内的温控介质;所述右出液管用于排出所述右出液仓内的温控介质;所述中间出液管用于排出所述中间出液仓内的温控介质。
21、进一步,所述前出液管、后出液管、左出液管、右出液管和中间出液管上分别设有用于控制出液流量的出液控制阀。
22、进一步,所述出液组件还包括出液总仓,所述前出液管、后出液管、左出液管、右出液管和中间出液管均与所述出液总仓相连通,所述出液总仓上设有出液总管,所述出液总管上设有用于控制流量的总出液控制阀。
23、进一步,所述中间出液仓的中部设有位于x方向的出液分流通道,所述出液分流通道内与所述间隙对应设有出液汇流孔。
24、进一步,所述出液组件包括中间出液管,所述中间出液管与所述出液分流通道相连通。
2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26、本技术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通过在每一层电池组内设置沿x方向排布的一列电池单体,并在电池单体与y方向垂直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分别设置极耳;如此,通过在电池组件的前端面、后端面、左侧面和右侧面与厢体之间分别设置相互独立的前温控流道、后温控流道、左温控流道和右温控流道,可以分别对电池组件中设有极耳的前端面和后端面进行独立温控;另外,电池组件内通过设置在电池单体之间的间隙形成间隙通道,可以对每个电池单体的侧面进行温度控制;如此,本技术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通过在厢体与电池组件内设置相互独立的前温控流道、后温控流道、左温控流道、右温控流道和间隙通道,可以分别独立控制每个流道内的温控介质的流量,对每个流道进行流动性控制,能够减小每个流道的过流面积,避免出现流动性不足以及死区等问题;综上,本技术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通过分区设置流道,如此,可以分别对不同流道进行流动性控制,避免出现死区,提高温控性能和均温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厢体和安装在厢体内的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一层电池组;每一层所述电池组包括沿X方向排布的一列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与Y方向垂直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分别设有极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厢体之间形成环绕一周的环形流道,所述环形流道内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四个对角位置处的流道隔断件,所述流道隔离件将所述环形流道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前温控流道、后温控流道、左温控流道和右温控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间隙隔断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两层所述电池组时,相邻两层所述电池组之间设有层间间隙,所述层间间隙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用于隔断所述环形流道的第一层间隔断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层所述电池组的所述电池单体的排布方式相同,且相邻两层所述电池组中,上一层所述电池组的电池单体与下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层所述电池组中,对应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设有第二层间隔断件,所述第二层间隔断件使所述间隙通道内形成若干间隙支通道,所述间隙支通道贯通所述电池组件的上下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厢体内还设有进液组件,所述进液组件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上方或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组件包括前进液仓、后进液仓、左进液仓、右进液仓和中间进液仓;所述前进液仓与所述前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后进液仓与所述后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左进液仓与所述左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右进液仓与所述右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中间进液仓与所述间隙通道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组件包括前进液管、后进液管、左进液管、右进液管和中间进液管;所述前进液管用于向所述前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所述后进液管用于向所述后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所述左进液管用于向所述左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所述右进液管用于向所述右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所述中间进液管用于向所述中间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进液管、后进液管、左进液管、右进液管和中间进液管上分别设有用于控制进液流量的进液控制阀。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进液仓的中部设有位于X方向的进液分流通道,所述进液分流通道内与所述间隙对应设有进液分流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组件包括中间进液管,所述中间进液管用于向所述进液分流通道注入温控介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厢体内还设有出液组件;所述出液组件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上方或下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厢体内还设有进液组件;所述进液组件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上方,所述出液组件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下方;或,所述进液组件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下方,所述出液组件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上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组件包括前出液仓、后出液仓、左出液仓、右出液仓和中间出液仓;所述前出液仓与所述前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后出液仓与所述后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左出液仓与所述左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右出液仓与所述右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中间出液仓与所述间隙通道相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组件包括前出液管、后出液管、左出液管、右出液管和中间出液管;所述前出液管用于排出所述前出液仓内的温控介质;所述后出液管用于排出所述后出液仓内的温控介质;所述左出液管用于排出所述左出液仓内的温控介质;所述右出液管用于排出所述右出液仓内的温控介质;所述中间出液管用于排出所述中间出液仓内的温控介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出液管、后出液管、左出液管、右出液管和中间出液管上分别设有用于控制出液流量的出液控制阀。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厢体和安装在厢体内的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一层电池组;每一层所述电池组包括沿x方向排布的一列电池单体,所述电池单体与y方向垂直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分别设有极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厢体之间形成环绕一周的环形流道,所述环形流道内设有分别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四个对角位置处的流道隔断件,所述流道隔离件将所述环形流道分隔为相互独立的前温控流道、后温控流道、左温控流道和右温控流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间隙隔断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电池组件包括至少两层所述电池组时,相邻两层所述电池组之间设有层间间隙,所述层间间隙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用于隔断所述环形流道的第一层间隔断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层所述电池组的所述电池单体的排布方式相同,且相邻两层所述电池组中,上一层所述电池组的电池单体与下一层所述电池组的电池单体之间一一对应设置,上一层的所述电池单体位于对应的下一层所述电池单体的正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层所述电池组中,对应的两个所述电池单体之间设有第二层间隔断件,所述第二层间隔断件使所述间隙通道内形成若干间隙支通道,所述间隙支通道贯通所述电池组件的上下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厢体内还设有进液组件,所述进液组件位于所述电池组件的上方或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组件包括前进液仓、后进液仓、左进液仓、右进液仓和中间进液仓;所述前进液仓与所述前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后进液仓与所述后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左进液仓与所述左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右进液仓与所述右温控流道相连通;所述中间进液仓与所述间隙通道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组件包括前进液管、后进液管、左进液管、右进液管和中间进液管;所述前进液管用于向所述前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所述后进液管用于向所述后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所述左进液管用于向所述左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所述右进液管用于向所述右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所述中间进液管用于向所述中间进液仓注入温控介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堆叠式全浸没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进液管、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民昌,江守鑫,毛田,
申请(专利权)人:九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