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检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59981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4 12:5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安检设备,包括第一传送轨道;第二传送轨道;第一移栽装置,设于第一传送轨道和第二传送轨道之间,用于将行李框从第一传送轨道移至第二传送轨道;安检装置,设于第二传送轨道;第三传送轨道;第二移栽装置,设于第三传送轨道和第二传送轨道之间,用于将行李框从第二传送轨道移至第三传送轨道;第四传送轨道,第四传送轨道与第一移栽装置连接,用于将行李框通过第一移栽装置输送至第二传送轨道;升降装置,能够沿第一方向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一位置,升降装置与第三传送轨道连接,在第二位置,升降装置与第四传送轨道连接,用于将行李框从第三传送轨道移至第四传送轨道。本技术能提高安检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安检,特别涉及一种安检设备


技术介绍

1、安检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为保证公共安全、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所采取的一种强制性的技术性检查,安检通常包括对人员、行李等进行检查。

2、在机场、车站等地方均设有安检机,安检机包括金属探测器、通道式x光机等。在安检前,用户通常需要手动拿取行李框,把自己携带的行李整理放入行李框后,将行李框推入输送轨道,并由输送轨道将载有行李的行李框运输至安检机处进行安检,安检结束后,载有行李的行李框被运出安检机,若安检机提示行李需开包检查,则由工作人员进行开包检查后,将载有行李的行李框手动移至输送轨道进行二次安检;若安检机没有提示行李需要开包检查,则在载有行李的行李框被运出安检机后,用户可将行李取走,工作人员需要手动将不载有行李的行李框移至安检前的特定位置,供用户拿取。

3、目前的安检设备仍然存在需要用户或工作人员手动操作的环节,容易导致安检效率不高且用户体验不佳,尤其是在二次安检前,需要工作人员手动将载有行李的行李框搬至输送轨道,工作人员受累且工作效率不高,在搬运过程中还存在用户行李损坏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安检设备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安检设备,可以提高安检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以提高安检工作的效率。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安检设备,包括:

3、第一传送轨道,用于输送载有行李的行李框;

4、第二传送轨道和第一移栽装置,所述第一移栽装置设于所述第一传送轨道和所述第二传送轨道之间,用于将载有行李的行李框从所述第一传送轨道移至所述第二传送轨道;

5、安检装置,所述安检装置设于所述第二传送轨道,用于检测行李框内的行李是否需要开包;

6、第三传送轨道,用于输送载有需要开包行李的行李框;

7、第二移栽装置,所述第二移栽装置设于所述第三传送轨道和所述第二传送轨道之间,用于将载有需要开包行李的行李框从所述第二传送轨道移至所述第三传送轨道;

8、第四传送轨道,所述第四传送轨道与所述第一移栽装置连接,用于将载有开包后行李的行李框通过所述第一移栽装置输送至所述第二传送轨道;

9、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能够沿第一方向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第三传送轨道连接,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升降装置与所述第四传送轨道连接,用于将载有开包后行李的行李框从所述第三传送轨道移至所述第四传送轨道。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检前,用户将行李放入行李框之后,载有行李的行李框依次经过第一传送轨道、第一移栽装置、第二传送轨道进入安检装置进行安检,安检之后,若需要进行开包检查,则载有需要开包行李的行李框由第二传送轨道依次通过第二移栽装置、第三传送轨道以进行开包检查,开包检查之后,由升降装置自动将载有开包后行李的行李框从第三传送轨道移至第四传送轨道,载有开包后行李的行李框由第四传送轨道依次通过第一移栽装置、第二传送轨道进入安检装置进行二次安检;若不需要进行开包检查,乘客可直接将行李取走即可。如此,在安检过程中,无需人工介入搬运载行李框,能够提高安检工作效率。

1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安检设备,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多个第一传送辊,所述多个第一传送辊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12、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传送辊与所述第三传送轨道连接,所述第一传送辊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三传送轨道的传输方向相同;

13、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传送辊与所述第四传送轨道连接,所述第一传送辊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四传送轨道的传输方向相同,所述第三传送轨道的传输方向与所述第四传送轨道的传输方向相反。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位置时,可以使载有需要开包行李的行李框通过第一传动辊传送至特定位置进行开包检查;在第二位置时,可以使载有开包后行李的行李框通过第一传动辊移至第四传送轨道,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安检设备,所述升降装置包括驱动部和移动部,所述多个第一传送辊设于所述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和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移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做往复运动,使所述移动部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部能够在驱动部的作用下自动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从而将行李框从第三传送轨道移至第四传送轨道,提高升降装置的自动化性能。

1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安检设备,所述第一移栽装置包括第一传送辊组、第二传送辊组,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传送辊组和所述第二传送辊组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传送辊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送轨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传送轨道连接,所述第二传送辊组与所述第二传送轨道连接,所述第二传送辊组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传送轨道的传输方向相同,所述第一传送辊组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18、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传送辊组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一传送轨道的传输方向相同;

19、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传送辊组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四传送轨道的传输方向相同,所述第一传送轨道的传输方向与所述第四传送轨道的传输方向相反。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移栽装置既能够实现将第一传送轨道输送的载有行李的行李框移至第二传送轨道,又能够将第四传送轨道输送的载有开包后行李的行李框移至第二传送轨道,无需额外增设其他设备即可实现两个功能,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2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安检设备,所述第一移栽装置包括第一传动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传动部一端设于所述第一传送辊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二传送辊组,所述第一传动部能够在第一初始位置和第一承载位置切换;

22、在所述第一初始位置,所述第一传动部不高于所述第二传送辊组,用于使载有行李的行李框位于所述第二传送辊组;

23、在所述第一承载位置,所述第一传动部凸出于所述第一传送辊组,所述第一传动部用于承接载有行李的行李框。

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传动部辅助将行李框从第一传送辊组移至第二传送辊组,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2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安检设备,所述第一移栽装置包括第一顶升部,所述第一顶升部与所述第一传动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承载位置,所述第一顶升部用于使所述第一传动部凸出于所述第一传送辊组,所述第一传动部用于承接载有行李的行李框;在所述第一初始位置,所述第一顶升部用于使所述第一传动部不高于所述第二传送辊组,所述第二传送辊组用于承接载有行李的行李框。

2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多个第一传送辊,所述多个第一传送辊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驱动部和移动部,所述多个第一传送辊设于所述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和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移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做往复运动,使所述移动部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栽装置包括第一传送辊组、第二传送辊组,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传送辊组和所述第二传送辊组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传送辊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送轨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传送轨道连接,所述第二传送辊组与所述第二传送轨道连接,所述第二传送辊组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传送轨道的传输方向相同,所述第一传送辊组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栽装置包括第一传动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传动部一端设于所述第一传送辊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二传送辊组,所述第一传动部能够在第一初始位置和第一承载位置切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栽装置包括第一顶升部,所述第一顶升部与所述第一传动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承载位置,所述第一顶升部用于使所述第一传动部凸出于所述第一传送辊组,所述第一传动部用于承接载有行李的行李框;在所述第一初始位置,所述第一顶升部用于使所述第一传动部不高于所述第二传送辊组,所述第二传送辊组用于承接载有行李的行李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传动杆和至少两个第一凸轮,所述两个第一凸轮沿第二方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杆,每个所述第一凸轮均包括高部和低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部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间隔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两侧,所述第一传动杆包括第一位置检测板,所述第一位置检测板设于所述两个第一凸轮之间,所述第一位置检测板、所述第一凸轮、所述第一传动杆同步转动;

9.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栽装置包括第三传送辊组、第四传送辊组,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三传送辊组和所述第四传送辊组间隔设置,所述第三传送辊组与所述第二传送轨道连接,所述第四传送辊组与所述第三传送轨道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栽装置包括第二传动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传动部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三传送辊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四传送辊组,所述第二传动部能够在第二初始位置和第二承载位置切换;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检设备包括第五传送轨道和回流轨道,所述第五传送轨道与所述第三传送辊组连接,用于输送载有无需开包行李的行李框,供用户拿取行李;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部分所述回流轨道设于所述第三传送辊组的一侧,部分所述第四传送轨道设于所述第四传送辊组的一侧。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轨道、所述第二传送轨道、所述第三传送轨道、所述第四传送轨道、所述第五传送轨道以及所述回流轨道均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传送轨道设于所述第二传送轨道的一侧,所述第一传送轨道与所述第三传送轨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沿所述第一方向,部分所述第四传送轨道设于所述第三传送轨道的一侧,所述回流轨道设于所述第五传送轨道和所述第二传送轨道的一侧。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检设备包括拆框装置,所述拆框装置设于所述第五传送轨道的一端,用于将堆叠的不载有行李的行李框进行拆框,并将单个不载有行李的行李框从所述第五传送轨道移至所述回流轨道。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检设备包括至少一个供框设备,所述回流轨道与所述供框设备连接,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供框设备设于所述第一传送轨道的一侧,用于将不载有行李的行李框提供给用户整理行李,并将载有行李的行李框输送至所述第一传送轨道。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多个第一传送辊,所述多个第一传送辊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驱动部和移动部,所述多个第一传送辊设于所述移动部,所述移动部和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驱动部用于驱动所述移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做往复运动,使所述移动部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栽装置包括第一传送辊组、第二传送辊组,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传送辊组和所述第二传送辊组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传送辊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传送轨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传送轨道连接,所述第二传送辊组与所述第二传送轨道连接,所述第二传送辊组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传送轨道的传输方向相同,所述第一传送辊组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栽装置包括第一传动部,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传动部一端设于所述第一传送辊组,另一端设于所述第二传送辊组,所述第一传动部能够在第一初始位置和第一承载位置切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栽装置包括第一顶升部,所述第一顶升部与所述第一传动部连接;在所述第一承载位置,所述第一顶升部用于使所述第一传动部凸出于所述第一传送辊组,所述第一传动部用于承接载有行李的行李框;在所述第一初始位置,所述第一顶升部用于使所述第一传动部不高于所述第二传送辊组,所述第二传送辊组用于承接载有行李的行李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传动杆和至少两个第一凸轮,所述两个第一凸轮沿第二方向间隔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杆,每个所述第一凸轮均包括高部和低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检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升部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间隔设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两侧,所述第一传动杆包括第一位置检测板,所述第一位置检测板设于所述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驰杨政岳喜达韦霄李明光
申请(专利权)人:范德兰德物流自动化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