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施工。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
技术介绍
1、相较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具有自重轻、安装快等天然优势。钢结构工程中,楼承板被广泛运用于楼板的铺设。在施工阶段,楼承板可直接利用压型钢板作为模板浇筑混凝土。然而对于悬挑端的楼承板,由于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未成形,无法达到设计强度,悬挑端弯矩较大,容易导致模板变形无法施工。为解决这一问题,现今普遍采用的做法是采用附墙式三角钢支撑,但这种钢支撑自重大、安装困难、成本较高,不利于施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2、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设置在框架边梁上,包括:
3、边模,其包括依次弯折形成的水平段、竖直段和弯折段,所述水平段和所述弯折段分别设置在所述竖直段的两端,所述水平段与所述竖直段垂直,所述弯折段朝向所述水平段的方向弯折;所述水平段固定搭接在所述框架边梁的顶面上;
4、加劲件,其垂直于所述框架边梁的轴线方向固定设置在所述水平段上,且一端延伸出所述水平段与所述框架边梁的顶面固定连接;
5、拉杆,其倾斜设置,一端与所述弯折段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加劲件固定连接。
6、优选的是,所述加劲件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劲件沿所述框架边梁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7、优选的是,相邻两个所述加劲件之间的间距为500m
8、优选的是,所述拉杆设置为多个,且与所述加劲件一一对应设置。
9、优选的是,所述加劲件为角钢,所述拉杆为圆钢。
10、优选的是,所述弯折段与所述拉杆平行设置,所述拉杆的长度大于所述水平段的长度。
11、优选的是,所述水平段与所述框架边梁的顶面的搭接宽度不少于50mm。
12、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3、本技术提供的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通过边模、加劲件和拉杆形成一个稳固的支撑体系,确保楼承板悬挑端在混凝土浇筑时边模不会发生变形,并为楼承板提供一定强度。相比于现有的附墙式三角支撑结构,无需在墙体上开孔,施工工艺简单,在加强楼承板强度的同时,可有效缩短施工工期。
14、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设置在框架边梁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件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劲件沿所述框架边梁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加劲件之间的间距为500m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设置为多个,且与所述加劲件一一对应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件为角钢,所述拉杆为圆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与所述拉杆平行设置,所述拉杆的长度大于所述水平段的长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段与所述框架边梁的顶面的搭接宽度不少于5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设置在框架边梁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劲件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劲件沿所述框架边梁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加劲件之间的间距为500m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楼板临边悬挑端加固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志凡,王蓬勃,熊仕林,杨威,韩腾,陈望,陶军,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精工工业建筑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