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0月24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18-0127486号和2019年6月18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19-0072305号的优先权,通过援引将其公开内容完整并入本文。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含具有不同直径的石墨和硅基材料的负极,以及包含该负极的锂二次电池。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含满足特定粒径条件的大颗粒石墨、小颗粒硅基材料和细颗粒石墨以及另外的碳纳米管的负极,以及包含该负极的锂二次电池。
技术介绍
1、化石燃料使用的迅速增加,加速了对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需求,并且已经积极地对使用电化学的发电和电力存储进行了研究。
2、使用这种电化学能量的电化学装置的典型实例是二次电池,其已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领域。
3、最近,与诸如便携式计算机、蜂窝电话和照相机等便携式设备相关的技术开发和需求增加,导致对作为能源的二次电池的需求增加。在这些二次电池中,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工作电势、长寿命和低自放电率的锂二次电池已得到积极研究、商业化并广泛使用。
4、另外,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引起了对替代使用化石燃料的车辆(例如,汽油车辆和柴油车辆)的电动车辆或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等的大量研究。这些电动车辆和混合动力电动车辆通常使用镍-金属氢化物二次电池作为动力源。然而,目前正在对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放电电压的锂二次电池的使用进行研究,并且一些正在商业化。
5、包含石墨的材料广泛用作锂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包含石墨的材料在释放锂时的平
6、为了锂二次电池的更高容量,正在研究许多负极活性材料。作为具有高容量的负极活性材料,与锂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的材料(例如硅或锡)有望成为有前途的负极活性材料。特别地,硅是一种合金型负极活性材料,其理论容量(4200mah/g)是石墨的至少约10倍,并且目前作为锂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而备受关注。
7、然而,含硅的硅基材料在充电和放电期间引起大的体积变化(~300%),导致材料之间的物理接触断开并剥落。结果,离子传导性和电子传导性等急剧降低,因此实际的初始寿命特性趋于急剧降低。
8、为了改善具有高理论容量的硅基材料的特性,已经以自上而下方式进行了各种尝试,例如si/碳复合体。然而,由于复杂的制造过程和低产率,不足以使其商业化。
9、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在使用硅基材料作为锂二次电池的活性材料时提高初始寿命特性的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问题]
2、本专利技术用来解决上述问题和其他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
3、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极以及包含该负极的锂二次电池,通过在负极材料层中包含满足特定粒径条件的大颗粒石墨、小颗粒硅基材料和细颗粒石墨以及碳纳米管,该负极在含有硅基材料作为活性材料的同时具有改善的初始寿命特性。
4、[技术方案]
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其中,负极材料层形成在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且
6、负极材料层包含大颗粒石墨、小颗粒硅基材料、细颗粒石墨和碳纳米管,并且满足以下条件1至3:
7、[条件1]大颗粒石墨的平均直径d50(d1):1至50μm
8、[条件2]小颗粒硅基材料的平均直径d50(d2):0.155d1至0.414d1
9、[条件3]细颗粒石墨的平均直径d50(d3):0.155d1至0.414d1,或0.155d2至0.414d2。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包含该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锂二次电池。
11、包含上述负极的锂二次电池在含有硅基材料作为活性材料的同时具有显著改善的初始寿命特性。
12、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负极和锂二次电池。
13、除非明确表示,否则术语仅用于指代特定实施方式,并且不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
14、除非在上下文中有不同的表述,否则本专利技术的单数表达可以包括复数表达。
15、本专利技术的术语“包括”和“包含”等用于指定某些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要素和/或成分,并且这些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其他某些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要素和/或成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其中,负极材料层形成在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13.一种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锂二次电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其中,负极材料层形成在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二次电池用负极,
7.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静贤,宋贤民,成周桓,朴韩率,赵敏秀,朴盛海,郭进九,朴英旭,金秀珍,张镇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LG新能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