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灶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支架及包含其的燃烧器。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种,燃烧器包括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燃烧器在燃烧时一次空气燃气预混气通过分火器后从火盖火孔喷出实现燃烧。同时为了使得内环火盖稳定燃烧,需要补充二次空气。
2、现有技术的燃烧器通常通过开设在外环火盖上的二次进风口实现内环火盖的二次空气补充,外环火盖的二次空气补充来自外环火盖火孔根部及周围空气,而二次补气往往难以有效的控制,使得燃烧器经常出现二次补气不足导致燃烧状态不稳定和二次补气过量导致燃烧效率降低的问题,影响燃烧器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燃烧器的二次补气往往难以有效的控制,使得燃烧器经常出现二次补气不足导致燃烧状态不稳定和二次补气过量导致燃烧效率降低的问题,影响燃烧器的正常使用的缺陷,提供一种锅支架及包含其的燃烧器。
2、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一种锅支架,其设置于燃烧器的外环火盖上,其特点在于,所述锅支架包括聚能环带,所述聚能环带的下沿高于外环火盖的二次进风口且所述聚能环带的下沿与所述二次进风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为预设进气距离。
4、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锅支架设置在燃烧器上,锅支架的聚能环带正好位于二次进风口的上方,使其不会遮挡二次进风口,保证二次空气的充分补充以使燃烧更为充分。同时,聚能环带与二次进风口的垂直距离控制在预设进气距离,利用聚能环带进行了二次空气的进风面积控制,避免
5、较佳地,所述预设进气距离为4.1mm。
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将预设进气距离设置为4.1mm时火焰燃烧状态最佳,火焰清晰无虚火。
7、较佳地,所述聚能环带的上沿低于外环火盖的火孔的出火路径和高温烟气路径。
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聚能环带的上沿低于外环火盖的火孔的出火路径和高温烟气路径,不干涉烟气排出和燃烧器出火,保障燃烧器正常燃烧的效率和稳定性。
9、较佳地,所述聚能环带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将外环火盖的火孔的出火口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覆盖以使火孔的高度位于所述聚能环带的上沿和下沿之间。
10、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火孔出火位置水平方向上均在聚能环带包拢范围内,既能实现聚能又不影响烟气。
11、较佳地,所述聚能环带垂直于燃烧器的台面设置。
12、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聚能环带垂直于台面设置,相对于聚能环带倾斜设置而言,垂直设置的聚能环带对于二次进风口的进气控制更好,同时,垂直设置的聚能环带距离火孔更远,对于出火路径的干涉更小。
13、较佳地,所述锅支架还包括多个角片,多个所述角片外侧设有固定槽,所述聚能环带卡设于所述角片上。
14、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聚能环带卡设于固定角片的外侧的凹槽内,结构简单,装配容易。
15、较佳地,多个所述角片设置在外环火盖的多个二次进风口之间。
1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角片设置在多个二次进风口之间,避免角片遮挡二次进风口阻碍进气,保证空气的补充。
17、较佳地,所述聚能环带的直角端对应外环火盖的二次进风口设置。
18、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聚能环带呈方形,使得其内壁面为平面,便于与角片进行装配,聚能环带的直角端正对二次进风口设置,可以增加聚能环带与二次进风口的距离,从较远处通过聚能环带限制空气导通到二次进风口,控制效果更好。
19、一种燃烧器,其包括外环火盖,其特点在于,其还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锅支架。
20、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这种燃烧器的锅支架的聚能环带正好位于二次进风口的上方,使其不会遮挡二次进风口,保证二次空气的充分补充以使燃烧更为充分。同时,聚能环带与二次进风口的垂直距离控制在预设进气距离,利用聚能环带进行了二次空气的进风面积控制,避免过多的二次空气补充影响燃烧效率。
21、较佳地,所述外环火盖的火孔由内向外向上倾斜以使出火路径和高温烟气路径高于所述锅支架的所述聚能环带的上沿。
22、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锅支架高度和火盖高度落差配合主火孔倾角设计,保障火焰内锥高度和锅底的接触面积在合理值,排烟口高度设计值为16.5,所有主火孔出火位置水平方向上均在环带包拢范围内,而出火路径及高温烟气路径均高于环带,既能实现聚能又不影响烟气,环带将进风通道和排烟通道隔离开,保障两者之间无干扰维护稳定燃烧。
23、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锅支架及包含其的燃烧器,锅支架设置在燃烧器上,锅支架的聚能环带正好位于二次进风口的上方,使其不会遮挡二次进风口,保证二次空气的充分补充以使燃烧更为充分。同时,聚能环带与二次进风口的垂直距离控制在预设进气距离,利用聚能环带进行了二次空气的进风面积控制,避免过多的二次空气补充影响燃烧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锅支架,其设置于燃烧器的外环火盖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支架包括聚能环带,所述聚能环带的下沿高于外环火盖的二次进风口且所述聚能环带的下沿与所述二次进风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为预设进气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进气距离为4.1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环带的上沿低于外环火盖的火孔的出火路径和高温烟气路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环带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将外环火盖的火孔的出火口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覆盖以使火孔的高度位于所述聚能环带的上沿和下沿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环带垂直于燃烧器的台面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支架还包括多个角片,多个所述角片外侧设有固定槽,所述聚能环带卡设于所述角片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角片设置在外环火盖的多个二次进风口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环带呈方形,所述聚能环
9.一种燃烧器,其包括外环火盖,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锅支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火盖的火孔由内向外向上倾斜以使出火路径和高温烟气路径高于所述锅支架的所述聚能环带的上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锅支架,其设置于燃烧器的外环火盖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支架包括聚能环带,所述聚能环带的下沿高于外环火盖的二次进风口且所述聚能环带的下沿与所述二次进风口之间的垂直距离为预设进气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进气距离为4.1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环带的上沿低于外环火盖的火孔的出火路径和高温烟气路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环带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将外环火盖的火孔的出火口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覆盖以使火孔的高度位于所述聚能环带的上沿和下沿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能环带垂直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楠楠,徐强,史丽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