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面板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_技高网

面板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563021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1 14:22
本申请涉及一种面板件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面板件包括:表皮,具有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外表面提供面板件的表面;基体,所述基体位于所述表皮的所述内表面一侧提供支承;其中,所述基体包括基体层以及吸附层,所述吸附层堆叠设置于所述基体层的至少一侧,所述吸附层具有吸附材料,通过吸附材料物理地吸附所述基体层产生的挥发物和/或气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面板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1、面板件,例如车辆的内饰面板件,例如中控台、仪表板、门板等部件,对于挥发物等影响空气质量,例如影响车辆空气质量的成分存在一定的要求。例如可以参照中国国家标准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iso 12219-3:2012《汽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标准vda 278-2004《汽车内饰材料voc排放限值》等,均规定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相应地,车辆主机厂(oem)对于内饰面板件的挥发物也制定了相应的供应商标准,以使得车内的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2、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面板件及其制造方法,以进一步降低面板件的voc排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面板件。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面板件的制造方法。

3、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一种面板件,包括:表皮,具有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外表面提供面板件的表面;基体,所述基体位于所述表皮的所述内表面一侧提供支承;其中,所述基体包括基体层以及吸附层,所述吸附层堆叠设置于所述基体层的至少一侧,所述吸附层具有吸附材料,通过吸附材料物理地吸附所述基体层产生的挥发物和/或气味。

4、以上实施例介绍的面板件,通过基体具有吸附层的设置,实现了吸附层的吸附材料物理地吸附基体层产生的挥发物,使得基体层的成分选择无需考虑挥发物的因素,而只需符合强度、外观、环保回收率即可,使得面板件的基体的材料选择范围更广,在保证满足面板件的挥发物排放和/或气味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材料成本以及加工制造成本。

5、在所述面板件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附层位于所述基体层的两侧,形成三明治结构的所述基体,或者所述吸附层仅位于所述基体层的一侧。

6、在所述面板件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附层包括衬底以及分布于所述衬底的活性炭颗粒,所述活性炭颗粒通过水性胶粘接分布于所述衬底。

7、在所述面板件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衬底为聚丙烯(pp)纤维或者聚酯(pet)纤维构成的织物层或无纺布层。

8、在所述面板件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附层的克重为80g/m2-120g/m2,所述衬底、所述活性炭颗粒、所述水性胶的质量比为30%-50%:20%-45%:5%-10%。

9、在所述面板件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活性炭颗粒的粒径为30微米-75微米。

10、在所述面板件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吸附层包括活性炭纤维构成的织物层或者无纺布层。

11、在所述面板件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层为复合材料件,所述复合材料的基体包括塑料,增强材料包括天然纤维和/或合成纤维。

12、在所述面板件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板件为车辆的内饰面板件。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一种面板件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面板件,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14、提供初始基体层、吸附层;

15、将所述初始基体层与所述吸附层堆叠地结合形成中间体,其中包括:

16、将所述初始基体层与所述吸附层堆叠后热压,之后冷压,形成所述中间体;或者,

17、将所述吸附层通过针刺工艺与所述初始基体层结合后热压,形成所述中间体;

18、将所述中间体经过模压和/或者注塑工艺成型为所述基体;

19、将所述基体覆盖表皮,形成所述面板件。

20、以上实施例介绍的制造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其制造过程较为简单易于实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层(202)位于所述基体层(201)的两侧,形成三明治结构的所述基体(2),或者所述吸附层(202)仅位于所述基体层(201)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层(202)包括衬底(2021)以及分布于所述衬底(2021)的活性炭颗粒(2022),所述活性炭颗粒(2022)通过水性胶粘接分布于所述衬底(202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2021)为聚丙烯(PP)纤维或者聚酯(PET)纤维构成的织物层或无纺布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层(202)的克重为80g/m2-120g/m2,所述衬底(2021)、所述活性炭颗粒(2022)、所述水性胶的质量比为30%-50%:20%-45%:5%-10%。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颗粒(2022)的粒径为30微米-75微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层(202)包括活性炭纤维构成的织物层或者无纺布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层(201)为复合材料件,所述复合材料的基体包括塑料,增强材料包括天然纤维和/或合成纤维。

9.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件(10)为车辆的内饰面板件(100)。

10.一种面板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造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面板件(10),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层(202)位于所述基体层(201)的两侧,形成三明治结构的所述基体(2),或者所述吸附层(202)仅位于所述基体层(201)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层(202)包括衬底(2021)以及分布于所述衬底(2021)的活性炭颗粒(2022),所述活性炭颗粒(2022)通过水性胶粘接分布于所述衬底(202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2021)为聚丙烯(pp)纤维或者聚酯(pet)纤维构成的织物层或无纺布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板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层(202)的克重为80g/m2-120g/m2,所述衬底(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宇
申请(专利权)人: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