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导管以及雾化设备。
技术介绍
1、雾化治疗在临床上可以实现吸入疗法以及消融治疗,吸入疗法一般是用雾化装置通过雾化导管将药物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使其悬浮于气体中,并进入呼吸道及肺内等自然腔道内,对病灶进行治疗。
2、而目前雾化导管内部结构相对复杂导致雾化导管尺寸相对较大,无法适用于细小的人体自然腔道,且增加了加工难度以及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内部结构简化,加工难度降低的雾化导管以及雾化设备,解决现有雾化导管无法适用于细小的自然腔道,加工难度以及加工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导管,所述雾化导管包括管体和设置在所述管体远端的雾化头;所述雾化头包括:雾化芯片,与所述管体连通,所述雾化芯片包括叠设的第一单元片和第二单元片,所述第一单元片与所述第二单元片贴合的一侧面上刻蚀至少一组微流道;芯片支架,开设有贯通所述芯片支架轴向的贯通区,所述雾化芯片密封安装在所述贯通区内,所述芯片支架与所述管体远端连接。通过仅在第一单元片的一侧面上刻蚀至少一组微流道,在不影响雾化导管原有流量的前提下解决在第一单元片两侧刻蚀微流道时第一单元片切割时两侧面难以对齐导致切割难度提升废品率较高的问题,进一步通过芯片支架可实现雾化芯片的密封稳固安装,减少雾化导管内部用于安装芯片的组件,从而简化雾化导管的结构,有利于缩小雾化导管的外径以适用于更细小的腔道,且降低了加工成本。
3、在一种可行的方案
4、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雾化头还包括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呈空心的柱体结构,所述连接套设置在所述芯片支架内且位于所述雾化芯片的近端,所述连接套与所述雾化芯片设置缓冲间隙;所述管体包括相互嵌套的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贯穿所述连接套并与所述雾化芯片的流体入口对接连通,所述外管远端与所述连接套和所述芯片支架近端抵靠并连接。
5、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雾化芯片还包括沿自身纵向相对设置的流体入口段和流体出口,每组所述微流道配备一所述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入口段中贯通设置流体入口,多组所述微流道对接连通所述流体入口段以共用一所述流体入口。多组所述微流道共用一流体入口,有利于简化芯片的结构,降低加工成本。
6、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雾化芯片包括沿流体流动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分流件和第二分流件,所述第一分流件和所述第二分流件两两间隔排列设置在所述流体入口段内。通过第一分流件和第二分流件对流进流体入口的流体进行分流,使流体均匀的分流到各组微流道内进行雾化,避免流体过度集中,优化雾化效果。
7、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分流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分流件的长度。如此设置,通过第一分流件进行首次分流后继续通过第二分流件进行二次分流,优化分流效果,且能够在确保分流效果的前提下降低第二分流件对芯片空间的占用。
8、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每两个位于所述雾化芯片中心线两侧的所述第一分流件和/或所述第二分流件呈八字形相对倾斜设置,且沿所述流体入口朝所述雾化芯片的内部方向逐渐扩张倾斜。
9、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所述第一单元片上刻蚀两组所述微流道,两组所述微流道沿所述芯片的横向并列排布。通过刻蚀两组微流道能够在不影响雾化效果的前提下增加雾化流量。
10、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每组所述微流道包括沿流体流动方向依次分布的分流段、增压段、雾化段;所述增压段内设置一组或并行的多组增压流道,
11、每组所述增压流道中的各导流柱沿所述增压流道的延伸方向倾斜设置。各增压流道具有逐渐收窄的趋势,收窄的增压流道使得从流体入口到流体出口的流体压力逐渐增大,从而提高流体流速,优化雾化效果;倾斜设置的导流柱对流体的流动起到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雾化芯片的雾化效果。
12、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每组所述增压流道中的各所述导流柱由所述增压流道的外侧沿内侧朝所述雾化芯片远端的流体出口倾斜;和/或,每组所述增压流道中的各所述导流柱由所述增压流道的外侧沿内侧朝所述雾化芯片近端的流体入口倾斜。可以理解的是,导流柱由所述增压流道的外侧沿内侧朝所述雾化芯片远端的流体出口倾斜,则沿增压流道的轴向,导流柱对流体的流阻减少,进而减少流体的压力损失,有利于提高雾化效率;而若是导流柱由所述增压流道的外侧沿内侧朝所述雾化芯片近端的流体入口倾斜,则在沿增压流道轴向的方向上,流体冲击在导流柱靠近增压流道内侧的一侧上,使得分散的流体与新流入芯片的流体提前发生冲击混流,优化雾化效果,且流体在沿增压流道的内侧流向外侧进行过滤时,导流柱朝流体入口侧倾斜设置,减少对流体的阻力,提高过滤效率。
13、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每组所述微流道内部侧壁在邻近所述流体出口的部位逐渐收敛;所述雾化芯片还包括导流件,所述导流件设置在每组所述微流道内且邻近出口部位,所述导流件将邻近所述流体出口的部位隔为两条支路,所述两条支路绕过所述导流件交汇于所述流体出口。导流件与对应微流道的两侧壁形成两个更狭窄的通道,即两条支路,液体通过狭窄的支路挤出,液体沿圆柱切线方向挤出,两边通道液体发生碰撞,形成更均匀,更小的气雾液滴,进入人体内。
14、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雾化设备,所述雾化设备包括加压装置和雾化导管,所述雾化导管为以上任意实施例所述的雾化导管;其中,所述加压装置包括加压组件和驱动组件,所述加压组件与所述雾化导管连通并为所述雾化导管加压,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加压组件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加压组件产生压力。
15、基于上述方案可知,本申请通过仅在第一单元片的一侧面上刻蚀至少一组微流道,在不影响雾化导管原有流量的前提下解决在第一单元片两侧刻蚀微流道时第一单元片切割时两侧面难以对齐导致切割难度提升废品率较高的问题,进一步通过芯片支架可实现雾化芯片的密封稳固安装,减少雾化导管内部用于安装芯片的组件,从而简化雾化导管的结构,有利于缩小雾化导管的外径以适用于更细小的腔道,且降低了加工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导管包括管体和设置在所述管体远端的雾化头;所述雾化头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支架上还开设有贯穿自身周向的镂空区,所述镂空区的内侧壁与所述芯片支架之间形成点胶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头还包括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呈空心的柱体结构,所述连接套设置在所述芯片支架内且位于所述雾化芯片的近端,所述连接套与所述雾化芯片设置缓冲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片还包括沿自身纵向相对设置的流体入口段和流体出口,每组所述微流道配备一所述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入口段中贯通设置流体入口,多组所述微流道对接连通所述流体入口段以共用一所述流体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片包括沿流体流动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分流件和第二分流件,所述第一分流件和所述第二分流件两两间隔排列设置在所述流体入口段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分流件的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元片上刻蚀两组所述微流道,两组所述微流道沿所述芯片的横向并列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微流道包括沿流体流动方向依次分布的分流段、增压段、雾化段;
9.根据权利要求8中所述的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增压流道中的各所述导流柱由所述增压流道的外侧沿内侧朝所述雾化芯片远端的流体出口倾斜;
10.一种雾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设备包括加压装置和雾化导管,所述雾化导管为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导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导管包括管体和设置在所述管体远端的雾化头;所述雾化头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支架上还开设有贯穿自身周向的镂空区,所述镂空区的内侧壁与所述芯片支架之间形成点胶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头还包括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呈空心的柱体结构,所述连接套设置在所述芯片支架内且位于所述雾化芯片的近端,所述连接套与所述雾化芯片设置缓冲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片还包括沿自身纵向相对设置的流体入口段和流体出口,每组所述微流道配备一所述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入口段中贯通设置流体入口,多组所述微流道对接连通所述流体入口段以共用一所述流体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片包括沿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茂强,徐鹏威,徐宏,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堃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