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电池的芯片组件、电池、储能设备和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1、动力电池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随着车辆电动化转型的加速发展,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的关键。
2、相关技术中,动力电池管理系统通常仅采用外置检测装置的技术方案,外置的检测装置可以监测电池状态。为了使电池结构更加紧凑,有的技术方案将检测装置置于电池的电芯处。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检测装置需要外部供电或者连接外部电源才能实现有效的检测。由此,检测装置与电池的一体化程度比较低,这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电池的芯片组件,芯片组件可以和电池电连接,形成一体化自供电的电池芯片组件,提高电池与芯片组件的一体化程度。
2、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电池。
3、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储能设备。
4、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用电设备。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电池的芯片组件包括芯片、正极件和负极件。所述芯片包括电路结构和检测结构,所述检测结构与所述电路结构电连接;所述正极件的一端与所述电路结构电连接,所述正极件的另一端适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负极件的一端与所述电路结构电连接,所述负极件的另一端适于与电池的负极连接。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芯片组件,芯片组件通过正极件与电池的正极连接,芯片组件通过负极件与电池的负极连接,芯片组件与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片还包括无线传输结构,所述无线传输结构与所述电路结构电连接,且所述无线传输结构至少用于将所述检测结构检测的信号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传输给外部设备。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件与所述电路结构之间通过第一导线实现电连接;和/或,所述负极件与所述电路结构之间通过第二导线实现电连接。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层,所述第二导线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层。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片还包括芯片外壳,所述电路结构和所述检测结构设置在所述芯片外壳内,所述正极件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负极件的所述另一端均位于所述芯片外壳外,所述芯片外壳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层。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件和所述负极件中每一个的长度范围为0.3cm-200cm;和/或,所述正极件和所述负极件中每一个的宽度范围为0.2cm-50cm;和/或,所述正极件和所述负极件中每一个的厚度范围为0.2mm-5cm。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片的体积范围为5mm3-100cm3;和/或,所述芯片的重量范围为1mg-100g。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片的形状为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或者是多面体。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结构包括检测带,所述检测带的一端与所述电路结构相连接,所述检测带的另一端向所述电路结构外延伸。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带的长度范围为0.5cm-100cm;和/或,所述检测带的宽度范围为0.2cm-5cm;和/或,所述检测带的厚度范围为0.2mm-1cm。
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电池壳体、极芯和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芯片组件。所述电池壳体上设有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所述芯片组件设置在所述电池壳体内;所述极芯设置在所述电池壳体内,所述极芯具有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所述正极件、所述正极极耳与所述正极极柱相连接,所述负极件、所述负极极耳与所述负极极柱相连接。
17、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通过将芯片组件设置在电池壳体内部,芯片组件可以监测单个电池,可以实现对电池工作状态和健康状态的高精度评估和安全预警,从而极大的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并且,芯片组件通过正极件与电池的正极极柱连接,芯片组件通过负极件与电池的负极极柱连接,芯片组件与电池的极芯之间形成了闭合回路,电池的极芯可以为芯片组件供电,形成一体化自供电电池芯片组件,提高电池与芯片组件的一体化程度。此外,正极件、正极极耳与正极极柱相连接,负极件、负极极耳与负极极柱相连接,一方面可以使电池内部结构更加紧凑,提高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对极芯进行监测,提高评估的精准度和电池的安全性。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壳体包括壳体本体、正极盖板和负极盖板,所述正极盖板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的一端,所述正极极柱设置在所述正极盖板上,所述负极盖板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的另一端,所述负极极柱设置在所述负极盖板上;所述正极件设置在所述正极极柱侧,所述负极件设置在所述负极极柱侧,所述芯片设置在所述正极极柱侧或所述负极极柱侧或所述正极极柱与所述负极极柱之间的位置。
1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储能设备,包括多个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
2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储能设备,通过设置上述电池,将芯片组件设置在电池壳体内部,芯片组件可以监测单个电池,可以实现对电池工作状态和健康状态的高精度评估和安全预警,从而极大的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并且,芯片组件通过正极件与电池的正极极柱连接,芯片组件通过负极件与电池的负极极柱连接,芯片组件与电池的极芯之间形成了闭合回路,电池的极芯可以为芯片组件供电,形成一体化自供电电池芯片组件,提高电池与芯片组件的一体化程度。此外,正极件、正极极耳与正极极柱相连接,负极件、负极极耳与负极极柱相连接,一方面可以使电池内部结构更加紧凑,提高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对极芯进行监测,提高评估的精准度和电池的安全性。
2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电设备,包括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储能设备。
2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电设备,通过设置上述储能设备,将芯片组件设置在电池壳体内部,芯片组件可以监测单个电池,可以实现对电池工作状态和健康状态的高精度评估和安全预警,从而极大的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并且,芯片组件通过正极件与电池的正极极柱连接,芯片组件通过负极件与电池的负极极柱连接,芯片组件与电池的极芯之间形成了闭合回路,电池的极芯可以为芯片组件供电,形成一体化自供电电池芯片组件,提高电池与芯片组件的一体化程度。此外,正极件、正极极耳与正极极柱相连接,负极件、负极极耳与负极极柱相连接,一方面可以使电池内部结构更加紧凑,提高电池内部空间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对极芯进行监测,提高评估的精准度和电池的安全性。
23、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电池(200)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10)还包括无线传输结构,所述无线传输结构与所述电路结构电连接,且所述无线传输结构至少用于将所述检测结构检测的信号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传输给外部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件(101)与所述电路结构之间通过第一导线(11)实现电连接;和/或,所述负极件(102)与所述电路结构之间通过第二导线(12)实现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11)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层(30),所述第二导线(12)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层(3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10)还包括芯片外壳,所述电路结构和所述检测结构设置在所述芯片外壳内,所述正极件(101)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负极件(102)的所述另一端均位于所述芯片外壳外,所述芯片外壳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层(30)。
6.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10)的体积范围为5mm3-100cm3;和/或,所述芯片(10)的重量范围为1mg-100g。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10)的形状为长方体、或者是正方体、或者是多面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结构包括检测带(13),所述检测带(13)的一端与所述电路结构相连接,所述检测带(13)的另一端向所述电路结构外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带(13)的长度范围为0.5cm-100cm;和/或,所述检测带(13)的宽度范围为0.2cm-5cm;和/或,所述检测带(13)的厚度范围为0.2mm-1cm。
11.一种电池(200),其特征在于,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壳体包括壳体本体、正极盖板(21)和负极盖板(22),所述正极盖板(21)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的一端,所述正极极柱(211)设置在所述正极盖板(21)上,所述负极盖板(22)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的另一端,所述负极极柱(222)设置在所述负极盖板(22)上;
13.一种储能设备(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池(200)。
14.一种用电设备(2000),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所述的储能设备(100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电池(200)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10)还包括无线传输结构,所述无线传输结构与所述电路结构电连接,且所述无线传输结构至少用于将所述检测结构检测的信号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传输给外部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件(101)与所述电路结构之间通过第一导线(11)实现电连接;和/或,所述负极件(102)与所述电路结构之间通过第二导线(12)实现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11)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层(30),所述第二导线(12)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层(3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10)还包括芯片外壳,所述电路结构和所述检测结构设置在所述芯片外壳内,所述正极件(101)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负极件(102)的所述另一端均位于所述芯片外壳外,所述芯片外壳的外表面包覆有绝缘层(3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片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件(101)和所述负极件(102)中每一个的长度范围为0.3cm-200cm;和/或,所述正极件(101)和所述负极件(102)中每一个的宽度范围为0.2cm-50cm;和/或,所述正极件(101)和所述负极件(102)中每一个的厚度范围为0.2mm-5c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里洋,詹迎新,曹炳旭,袁万颂,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