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尤其涉及一种车架及电动车。
技术介绍
1、电动车车架是一辆电动车的核心主体,它的结构直接决定了电动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目前现有的单避震车架结构中,避震弹簧的布置位置及设计角度尤为重要,避震弹簧的设计角度会影响到用户乘坐的舒适性,并且避震弹簧的布置位置会影响到座桶安放位置和空间大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架及电动车,以优化避震弹簧的设计角度,提高用户乘坐的舒适性。
2、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架,该车架包括主体;座桶,设置在主体上;后平叉组件,与主体转动连接,且位于座桶的下方;避震件,避震件的上端和座桶转动连接,避震件的下端和后平叉组件转动连接,避震件由下端到上端朝向电动车的前进方向倾斜,且与地面之间的倾斜夹角为a,30°≤a≤45°。
3、作为车架的可选技术方案,座桶具有第一安装座,后平叉组件具有第二安装座,避震件的上端和第一安装座转动连接,避震件的下端和第二安装座转动连接。
4、作为车架的可选技术方案,车架包括第一紧固件,第一安装座包括第一安装管和间隔设置在第一安装管上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管和座桶连接,避震件的上端设有第一安装环,第一安装环内设有第一转动轴承,第一紧固件依次穿过第一安装板、第一转动轴承和第二安装板,以将避震件的上端和第一安装座连接。
5、作为车架的可选技术方案,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形状均为u形。
6、作为车架的可选技术方案,车架包括第二紧固件,
7、作为车架的可选技术方案,后平叉组件包括连接管、上边管和下边管,连接管和主体转动连接,上边管的一端和下边管的一端均设置在连接管上,上边管的另一端和下边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安装座设置在上边管上。
8、作为车架的可选技术方案,上边管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一横梁管,第一管体的一端和第二管体的一端均与连接管连接,第一管体的另一端和第二管体的另一端与下边管连接,第一横梁管的两端分别和第一管体、第二管体连接,第二安装座设置在第一横梁管上。
9、作为车架的可选技术方案,下边管包括第三管体、第四管体和第二横梁管,第三管体的一端和第四管体的一端均与连接管连接,第三管体的另一端和第一管体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管体的另一端和第二管体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横梁管的两端分别和第三管体、第四管体连接。
10、作为车架的可选技术方案,后平叉组件还包括多个加强管,多个加强管间隔设置于上边管和下边管之间。
11、作为车架的可选技术方案,主体包括主梁、电池框支撑板、一对主边管、一对电池边管,一对主边管的一端与主梁的两侧一一对应连接,主边管的另一端向上延伸,且能够相互连接,电池边管的一端和主梁连接,电池边管的另一端和主边管连接,电池框支撑板的一端和主梁连接,电池框支撑板的另一端和主边管连接。
12、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任一方案中的车架。
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4、本技术提供一种车架,该车架包括主体、座桶、后平叉组件和避震件。将避震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座桶、后平叉组件转动连接,且将避震件与地面之间的倾斜夹角a的角度范围限定在30°-45°之间,这样用户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为用户提供最佳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行驶体验,进而实现优化现有技术的避震弹簧设计角度的目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桶(2)具有第一安装座(21),所述后平叉组件(3)具有第二安装座(31),所述避震件(4)的上端和所述第一安装座(21)转动连接,所述避震件(4)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安装座(31)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安装座(21)包括第一安装管(211)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管(211)两侧的第一安装板(212)和第二安装板(213),所述第一安装管(211)和所述座桶(2)连接,所述避震件(4)的上端设有第一安装环,所述第一安装环内设有第一转动轴承,所述第一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板(212)、所述第一转动轴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213),以将所述避震件(4)的上端和所述第一安装座(2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212)和所述第二安装板(213)的形状均为U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安装座(31)包括第二安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组件(3)包括连接管(32)、上边管(33)和下边管(34),所述连接管(32)和所述主体(1)转动连接,所述上边管(33)的一端和所述下边管(34)的一端均设置在所述连接管(32)上,所述上边管(33)的另一端和所述下边管(3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座(31)设置在所述上边管(33)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管(33)包括第一管体(331)、第二管体(332)和第一横梁管(333),所述第一管体(331)的一端和所述第二管体(332)的一端均与所述连接管(32)连接,所述第一管体(33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体(332)的另一端与所述下边管(34)连接,所述第一横梁管(333)的两端分别和所述第一管体(331)、所述第二管体(332)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座(31)设置在所述第一横梁管(333)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边管(34)包括第三管体(341)、第四管体(342)和第二横梁管(343),所述第三管体(341)的一端和所述第四管体(342)的一端均与所述连接管(32)连接,所述第三管体(341)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管体(33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管体(34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管体(33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管(343)的两端分别和所述第三管体(341)、所述第四管体(342)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组件(3)还包括多个加强管(35),多个所述加强管(35)间隔设置于所述上边管(33)和所述下边管(34)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包括主梁(11)、电池框支撑板(14)、一对主边管(12)、一对电池边管(13),一对所述主边管(12)的一端与所述主梁(11)的两侧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主边管(12)的另一端向上延伸,且能够相互连接,所述电池边管(13)的一端和所述主梁(11)连接,所述电池边管(13)的另一端和所述主边管(12)连接,所述电池框支撑板(14)的一端和所述主梁(11)连接,所述电池框支撑板(14)的另一端和所述主边管(12)连接。
11.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车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桶(2)具有第一安装座(21),所述后平叉组件(3)具有第二安装座(31),所述避震件(4)的上端和所述第一安装座(21)转动连接,所述避震件(4)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安装座(31)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安装座(21)包括第一安装管(211)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管(211)两侧的第一安装板(212)和第二安装板(213),所述第一安装管(211)和所述座桶(2)连接,所述避震件(4)的上端设有第一安装环,所述第一安装环内设有第一转动轴承,所述第一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板(212)、所述第一转动轴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213),以将所述避震件(4)的上端和所述第一安装座(2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212)和所述第二安装板(213)的形状均为u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二安装座(31)包括第二安装管(311)和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管(311)上的第三安装板(312)和第四安装板(313),所述第二安装管(311)和所述后平叉组件(3)连接,所述避震件(4)的下端设有第二安装环,所述第二安装环内设有第二转动轴承,所述第二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三安装板(312)、所述第二转动轴承和所述第四安装板(313),以将所述避震件(4)的下端和所述第二安装座(3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组件(3)包括连接管(32)、上边管(33)和下边管(34),所述连接管(32)和所述主体(1)转动连接,所述上边管(33)的一端和所述下边管(34)的一端均设置在所述连接管(32)上,所述上边管(33)的另一端和所述下边管(3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铁庆,姜沛,陈维,
申请(专利权)人:捷安特电动车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