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容器,特别是指一种有利于减少接地电感的电容器。
技术介绍
1、随着电子电力技术的快速发展,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在工业控制、新能源、汽车电子、轨道交通、电网等
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对电容器的产品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2、传统的薄膜电容器结构,一般由电容器芯子(包含极板、介质和喷涂在两个端面的金属层)、引出电极(一般是引线、焊片或者母排),封装外壳、填充树脂(比如环氧树脂)等构成。而随着新能源汽车领域控制器高度集成化的发展需求,将滤波器模块的电容器(如y电容、x电容等其它滤波电容)集成至车用薄膜电容器的设计越来越多。
3、电容器内部集成的元件(如y电容等)需要接地时,需要将内部接地电极与外部接地点连接,一般是将接地电极从外壳开口绕出,并锁在外壳的安装孔上,导致接地电极的路径较长,接地电感较高;同时,如果接地电极还与其它非接地电极临近的,还需要注意与这些电极之间的绝缘设计,绝缘设计变得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容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缩短产品的接地路径、降低接地电感,并简化绝缘设计。
2、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3、一种电容器,包括外壳、待接地元件、接地电极和填充物;所述外壳内设置有容腔,且所述外壳侧面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外部接地点的安装孔;所述容腔对应所述凸缘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凸缘同向延伸的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外壳,其一端开口与所述容腔的开口同
4、所述通孔与所述容腔开口同向的一端侧面凹陷形成有让位缺口,所述接地电极嵌入所述让位缺口处。
5、所述凸缘与所述外壳的侧面之间连接有若干加强筋。
6、所述容腔对应所述凸缘一侧的侧壁设置有位于所述凸缘端部的凹槽;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凹槽的侧壁,其一端开口衔接至所述容腔的开口处。
7、所述待接地元件为y电容。
8、所述接地电极的一端通过电容用聚酯胶带固定在所述待接地元件的表面。
9、所述填充物为环氧树脂。
10、所述的电容器还包括接线电极和电容器芯子;所述电容器芯子设置在所述容腔内;所述接线电极埋没于所述填充物内,其一端与所述电容器芯子电性连接、另一端露出于所述填充物。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2、本技术通过在外壳上设计与设有安装孔的凸缘同向延伸的通孔,且通孔的开口与容腔的开口同向,当待接地元件安装在容腔内以后,与其连接的接地电极可以直接引向通孔并翻转后穿过通孔而实现直接连接至安装孔处,无需再绕着外壳的表面翻折一大段距离,大大缩短了待接地元件的接地路径,减少其接地电感;同时,由于通孔设计在容腔的侧壁上,可以避开常规接线电极的设计位置,接地电极尽可能不与接线电极接触,由此还可以简化产品的绝缘设计,降低生产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静怡,林志超,张聪慧,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法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