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绕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55304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1 14:15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卷绕电池,卷芯为通过极片和隔膜复合后沿一卷绕方向卷绕而形成的多层结构,极片包括涂覆区以及与涂覆区连接的极耳,极耳在极片处于卷绕状态时形成第一极耳群组和第二极耳群组,第一极耳群组中的极耳由卷芯的最内层向最外层推压设置,第二极耳群组中的极耳由卷芯的最外层向最内层推压设置;在第一极耳群组中,极耳的高度由卷芯的最外层至最内层逐层递增;在第二极耳群组中,极耳的高度由卷芯的最外层至最内层逐层递减。本公开的卷绕电池能够确保卷芯内层有极耳焊接并且内外层极耳焊接均匀,极耳有效焊接个数增多,焊接短路率降低,不仅能够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降低温升,还能够提升生产优率,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电池,尤其涉及一种卷绕电池


技术介绍

1、全极耳卷绕式电池由于具有超强的高倍率放电能力、平稳的高输出电压和超长的工作寿命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广泛使用,通常应用在仪器仪表、医疗器械、输送电设备和汽车等领域。全极耳卷绕式电池的正负极均采用全极耳,卷绕后对箔材极耳进行揉平或向内圈倒伏处理,然后与汇流片进行激光焊接。但这种方式内圈极耳堆叠层数少,并且极耳较薄,往往出现无法进行焊接的情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全极耳卷绕式电池内部约40%的极片无极耳焊接,反应不均,倍率性差;有效焊接极耳的个数不足整个极片长度的五分之一,焊接效果差,导致实际过流能力不足,大电流充放电温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卷绕电池,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

2、根据本公开的,提供了一种卷绕电池,包括卷芯,所述卷芯为通过极片和隔膜复合后沿一卷绕方向卷绕而形成的多层结构,所述极片包括涂覆区以及与所述涂覆区连接的极耳,所述极片具有卷绕状态和展开状态,所述极耳在所述极片处于卷绕状态时形成第一极耳群组和第二极耳群组,所述第一极耳群组中的所述极耳由所述卷芯的最内层向最外层推压设置,所述第二极耳群组中的所述极耳由所述卷芯的最外层向最内层推压设置;其中,定义所述极耳上远离所述涂覆区的一边与所述涂覆区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极耳的高度,在所述第一极耳群组中,所述极耳的高度由所述卷芯的最外层至最内层逐层递增;在所述第二极耳群组中,所述极耳的高度由所述卷芯的最外层至最内层逐层递减。

3、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卷芯的端面分为第一半圆区和第二半圆区,所述第一极耳群组位于所述第一半圆区,所述第二极耳群组位于所述第二半圆区,所述第一极耳群组和所述第二极耳群组相连接。

4、在一可实施方式中,定义所述第一极耳群组中的所述极耳为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群组中的所述极耳为第二极耳,在所述极片处于展开状态时,多个所述第一极耳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极耳之间形成间隙,多个所述第二极耳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间隙中。

5、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极片处于展开状态时,在所述卷绕方向上,所述第一极耳的高度递减,所述第二极耳的高度递增。

6、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极片处于展开状态时,在所述卷绕方向上,所述第一极耳的长度递增,所述第二极耳的长度递增。

7、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极耳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极耳的数量相同。

8、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极片处于卷绕状态时,位于所述多层结构中任意一层的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的长度之和为该层的周长。

9、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极片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极耳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耳与所述正极片的所述涂覆区连接,所述负极耳与所述负极片的所述涂覆区连接,所述卷芯依次通过所述隔膜、所述正极片、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片复合后卷绕而成。

10、在一可实施方式中,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放置的方向相反,以使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分设于所述卷芯的两端。

11、在一可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汇流片,所述汇流片与所述极耳焊接。

12、本公开中,由于第一极耳群组中的极耳高度由内层至外层逐层递减,使内层极耳倒伏到外层极耳,群组中的极耳高度由外层至内层逐层递减,使外层极耳倒伏到内层极耳,由此能够确保卷芯内层有极耳焊接并且内外层极耳焊接均匀,极片截面反应均匀,有效降低了极化;极耳的焊接区域扩大,极耳有效焊接个数增多,焊接短路率降低,不仅能够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降低温升,还能够提升生产优率,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此外,有效焊接极耳的长度增加,能够显著降低电池内阻,提升电池压差一致性,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13、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卷绕电池,包括卷芯(3),所述卷芯(3)为通过极片(1)和隔膜复合后沿一卷绕方向卷绕而形成的多层结构,所述极片(1)包括涂覆区(13)以及与所述涂覆区(13)连接的极耳,所述极片(1)具有卷绕状态和展开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在所述极片(1)处于卷绕状态时形成第一极耳群组(21)和第二极耳群组(22),所述第一极耳群组(21)中的所述极耳由所述卷芯(3)的最内层向最外层推压设置,所述第二极耳群组(22)中的所述极耳由所述卷芯(3)的最外层向最内层推压设置;其中,定义所述极耳上远离所述涂覆区(13)的一边与所述涂覆区(13)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极耳的高度,在所述第一极耳群组(21)中,所述极耳的高度由所述卷芯(3)的最外层至最内层逐层递增;在所述第二极耳群组(22)中,所述极耳的高度由所述卷芯(3)的最外层至最内层逐层递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卷芯(3)的端面分为第一半圆区和第二半圆区,所述第一极耳群组(21)位于所述第一半圆区,所述第二极耳群组(22)位于所述第二半圆区,所述第一极耳群组(21)和所述第二极耳群组(22)相连接。</p>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池,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极耳群组(21)中的所述极耳为第一极耳(11),所述第二极耳群组(22)中的所述极耳为第二极耳(12),在所述极片(1)处于展开状态时,多个所述第一极耳(11)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极耳(11)之间形成间隙,多个所述第二极耳(12)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间隙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绕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1)处于展开状态时,在所述卷绕方向上,所述第一极耳(11)的高度递减,所述第二极耳(12)的高度递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绕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1)处于展开状态时,在所述卷绕方向上,所述第一极耳(11)的长度递增,所述第二极耳(12)的长度递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绕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11)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极耳(12)的数量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绕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1)处于卷绕状态时,位于所述多层结构中任意一层的所述第一极耳(11)和所述第二极耳(12)的长度相同、且所述第一极耳(11)和所述第二极耳(12)的长度之和为该层的周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1)包括正极片和负极片,所述极耳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所述正极耳与所述正极片的所述涂覆区(13)连接,所述负极耳与所述负极片的所述涂覆区(13)连接,所述卷芯(3)依次通过所述隔膜、所述正极片、所述隔膜和所述负极片复合后卷绕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绕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放置的方向相反,以使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分设于所述卷芯(3)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汇流片,所述汇流片与所述极耳焊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卷绕电池,包括卷芯(3),所述卷芯(3)为通过极片(1)和隔膜复合后沿一卷绕方向卷绕而形成的多层结构,所述极片(1)包括涂覆区(13)以及与所述涂覆区(13)连接的极耳,所述极片(1)具有卷绕状态和展开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在所述极片(1)处于卷绕状态时形成第一极耳群组(21)和第二极耳群组(22),所述第一极耳群组(21)中的所述极耳由所述卷芯(3)的最内层向最外层推压设置,所述第二极耳群组(22)中的所述极耳由所述卷芯(3)的最外层向最内层推压设置;其中,定义所述极耳上远离所述涂覆区(13)的一边与所述涂覆区(13)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极耳的高度,在所述第一极耳群组(21)中,所述极耳的高度由所述卷芯(3)的最外层至最内层逐层递增;在所述第二极耳群组(22)中,所述极耳的高度由所述卷芯(3)的最外层至最内层逐层递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卷芯(3)的端面分为第一半圆区和第二半圆区,所述第一极耳群组(21)位于所述第一半圆区,所述第二极耳群组(22)位于所述第二半圆区,所述第一极耳群组(21)和所述第二极耳群组(22)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电池,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极耳群组(21)中的所述极耳为第一极耳(11),所述第二极耳群组(22)中的所述极耳为第二极耳(12),在所述极片(1)处于展开状态时,多个所述第一极耳(11)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极耳(11)之间形成间隙,多个所述第二极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永吉
申请(专利权)人:云山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