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4538254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11 14:06
本技术公开一种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包括位于建筑外墙外侧的布置于地面下的下沉种植散水区,构造由下至上,依次为素土夯实层、级配卵石砂浆层、混凝土层、具有排水及蓄水功能的陶粒层、过滤层、种植土层,种植土层填充于所述下沉种植散水区中;陶粒层中埋有能实现排水与蓄水功能的水管;水管与雨水收集系统连通;混凝土层靠近建筑外墙的一侧由底部向上延伸,且延伸后的上端面高于种植土层,过滤层在种植土层的外侧,将种植土层包围。本技术将散水下沉与景观种植相结合,利用布置在下沉散水内的水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同时配合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及蓄水设施,实现对种植散水内植被的反向浇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散水构造,特别是涉及一种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


技术介绍

1、海绵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它借鉴了自然界中海绵的特性,即具有极佳的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能力,能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弹性和适应性。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好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同时也促进了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海绵型建筑:是一种建筑发展的理念及方式,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挥建筑自身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的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同时将收集的雨水资源进行综合处理后,通过一定的手段加以控制及利用。

3、散水:是为了保护墙基不受雨水侵蚀,将建筑外墙四周地面处通过硬化措施,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以便将屋面及外墙面的雨水排至远处的建筑构造,是保护建筑基础的有效措施之一,其通常为硬化结构。

4、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和城市雨洪灾害,这三大水资源问题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存在的,并且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下,硬化的路面及钢筋混凝土建筑时常作为承载主体,蓄渗能力较差。导致每逢大雨,主要是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进行控制,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情况。由此,以低影响开发模式为新内涵的“海绵城市”建设及“海绵型建筑”孕育而生,成为近年来各国学术与实践研究的热点话题。

5、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弹性,具备极佳的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能力。其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建设海绵城市所需的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自然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的路面及建筑等。

6、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建造指导理念由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逐渐转变为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达到降低避免洪涝灾害及影响,有效收集利用雨水。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已有现行的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平价标准》gb/t 51345-2018,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17s705可供参考。

7、传统散水工程的营造,不能与景观种植有机结合,无法有效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无法满足城市的节水以及节能减排的作用,需要改善,因此,如何基于有国家标准及图集,基于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对建筑散水构造设计的做法改进及优化,以提供一种新型的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

2、一种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用于建筑结构中,在建筑主体施工完成进行回填时使用,包括位于建筑外墙外侧的布置于地面下的下沉种植散水区,其构造由下至上,依次为素土夯实层、级配卵石砂浆层、混凝土层、具有排水及蓄水功能的陶粒层、过滤层、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填充于所述下沉种植散水区中;所述陶粒层中埋有能实现排水与蓄水功能的水管,水管的管壁上均匀或不均匀布置有若干水孔;所述水管与雨水收集系统连通;所述混凝土层靠近所述建筑外墙的一侧由底部向上延伸,且延伸后的上端面高于种植土层,所述过滤层的在所述种植土层的外侧,将所述种植土层包围。

3、其中,所述过滤层采用土工布。

4、其中,所述素土夯实层具有3%~5%的向下向外的斜坡。

5、其中,所述下沉种植散水区的外侧布置有立墙,所述雨水收集系统位于所述立墙的外侧。

6、其中,所述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井。

7、其中,所述雨水收集井的上方布置有透水篦,所述透水篦的上方有卵石覆盖。

8、其中,所述雨水收集井外侧为具有一定坡度的路面,该坡度用于使路面上的水流入所述雨水收集井。

9、其中,所述雨水收集井与路面之间有保护立墙或是路缘石。

10、其中,所述建筑外墙的外侧由内向外依次布置有防水层、保温层及保护层。

11、其中,所述下沉种植散水区的内侧上部与建筑外墙围护结构相对,内侧下部与建筑地下室侧墙相对。

12、本技术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硬化散水的工程营造做法,创新的将散水下沉与景观种植相结合,利用布置在下沉散水内的兼具排、水以及蓄水功能水设施收集储存雨水,同时配合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及蓄水设施,实现对种植散水内植被的反向浇灌;发挥海绵型建筑对雨水的收集作用,达到对雨水(余水)加以控制及利用的目的,在缓解城市内涝压力的同时,起到节水、节能减排的作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建筑结构中,在建筑主体施工完成进行回填时使用,包括位于建筑外墙外侧的布置于地面下的下沉种植散水区,其构造由下至上,依次为素土夯实层、级配卵石砂浆层、混凝土层、具有排水及蓄水功能的陶粒层、过滤层、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填充于所述下沉种植散水区中;所述陶粒层中埋有能实现排水与蓄水功能的水管,水管的管壁上均匀或不均匀布置有若干水孔;所述水管与雨水收集系统连通;所述混凝土层靠近所述建筑外墙的一侧由底部向上延伸,且延伸后的上端面高于种植土层,所述过滤层的在所述种植土层的外侧,将所述种植土层包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采用土工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素土夯实层具有3%~5%的向下向外的斜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种植散水区的外侧布置有立墙,所述雨水收集系统位于所述立墙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井的上方布置有透水篦,所述透水篦的上方有卵石覆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井外侧为具有一定坡度的路面,该坡度用于使路面上的水流入所述雨水收集井。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收集井与路面之间有保护立墙或是路缘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外墙的外侧由内向外依次布置有防水层、保温层及保护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种植散水区的内侧上部与建筑外墙围护结构相对,内侧下部与建筑地下室侧墙相对。

...

【技术特征摘要】

1.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建筑结构中,在建筑主体施工完成进行回填时使用,包括位于建筑外墙外侧的布置于地面下的下沉种植散水区,其构造由下至上,依次为素土夯实层、级配卵石砂浆层、混凝土层、具有排水及蓄水功能的陶粒层、过滤层、种植土层,所述种植土层填充于所述下沉种植散水区中;所述陶粒层中埋有能实现排水与蓄水功能的水管,水管的管壁上均匀或不均匀布置有若干水孔;所述水管与雨水收集系统连通;所述混凝土层靠近所述建筑外墙的一侧由底部向上延伸,且延伸后的上端面高于种植土层,所述过滤层的在所述种植土层的外侧,将所述种植土层包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采用土工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素土夯实层具有3%~5%的向下向外的斜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备排蓄功能的下沉种植散水构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种植散水区的外侧布置有立墙,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永春贾志涛王振陈新桥李琳刘文妙张凤鑫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