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及其窑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52042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3-07 13:13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及其窑炉,其中保温模块包括:中空的模块主体;模块主体包括:规则形状的支撑框,沿支撑框内侧布置的保温层,保温层与支撑框采用锚具连接;支撑框设置有第一线性凹槽;模块主体基于第一线性凹槽与窑炉拆装连接,以及,模块主体基于第一线性凹槽在窑炉内活动布置。通过在模块主体上设置第一线性凹槽以实现模块主体的安装和活动布置,可以有效的简化模块主体的安装结构。此外,第一线性凹槽可通过其侧面或底面与支承结构相接触的方式实现对整体的承载作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安装的灵活性,还有利于降低对支承结构的结构和布置要求,进而可有效的克服窑炉中杂质、灰尘等对保温模块拆装和活动布置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辊道窑、隧道窑的保温,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


技术介绍

1、窑炉是一种用耐火材料砌成的用以烧成制品的设备,多采用在炉壁内砌筑莫来石砖,再依次安装一定厚度的陶瓷纤维板、陶瓷纤维棉的方式达到保温效果。例如,中国专利申请cn211575855u,名称为《一种装配式隧道焙烧窑窑体保温结构》,其窑体采用外框架、第一墙体层、第二墙体层和第三墙体层组成;其中外框架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而第三墙体层由莫来石砖砌成,第二墙体层由混泥土浇筑而成,第一墙体层由砖体砌成。可见其保温结构虽然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但这种砌筑式的保温层结构施工时间长、施工效率低,且其整体成型后结构复杂,重量和体积大,安装及维护更换困难,尤其是更换时需要工人进入窑炉处理,操作非常不便。

2、此外,由于这种砌筑式的保温层结构的重量和体积非常大,导致安装这种保温层结构的窑炉的占地面积也非常大,严重限制了窑炉的安装和布置灵活性。而且这种砌筑式的保温层结构对支承结构的要求也较高,无法实现模块化的安装,施工和维修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及其窑炉,解决了保温模块构复杂、重量大、安装及维护更换困难的弊端。

2、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设置在窑炉主体的内部,包括:中空的模块主体;

3、模块主体包括:规则形状的支撑框,沿支撑框内侧布置的保温层,保温层与支撑框采用锚具连接;

4、支撑框设置有第一线性凹槽;

5、模块主体基于第一线性凹槽与窑炉主体拆装连接,以及,模块主体基于第一线性凹槽在窑炉主体内活动布置。

6、进一步的,第一线性凹槽设置在支撑框的边缘承载梁上。

7、进一步的,第一线性凹槽位于支撑框底部的边缘承载梁上,且第一线性凹槽开口朝下的设置。

8、进一步的,支撑框为矩形框架结构,其包括:顶部矩形框,底部矩形框和侧向矩形框;

9、顶部矩形框位于底部矩形框的正上方;

10、侧向矩形框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顶部矩形框和底部矩形框相连接,且侧向矩形框相对的设置有两个;

11、顶部矩形框的网格密度小于底部矩形框的网格密度。

12、进一步的,保温层包括:硬质保温层和软质保温层;

13、硬质保温层设置有至少2层,且软质保温层设置在相邻的两层硬质保温层之间;

14、硬质保温层的厚度为35mm~95mm,软质保温层的厚度为150mm~250mm。

15、进一步的,硬质保温层为陶瓷纤维板或陶瓷纤维模块;

16、软质保温层为陶瓷纤维棉或陶瓷纤维毯。

1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窑炉,包括:窑炉主体、前述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的保温模块以及设置在窑炉主体内部的承载结构;

18、承载结构布置在窑炉主体内;

19、模块主体支承在承载结构上,且模块主体通过第一线性凹槽与承载结构活动连接;

20、承载结构的顶侧处于第一线性凹槽内,且与第一线性凹槽的底部相接触的设置。

21、进一步的,承载结构与第一线性凹槽滑动接触或者滚动接触;

22、若承载结构与第一线性凹槽滚动接触,则承载结构包括:底部支撑和设置在底部支撑上的多个滚轮;

23、底部支撑为线性结构,且其宽度小于第一线性凹槽的宽度。

24、进一步的,底部支撑包括:支撑主体;

25、支撑主体设置有第二线性凹槽;

26、多个滚轮沿第二线性凹槽等间隔的布置,且滚轮的轮轴支撑在第二线性凹槽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

27、进一步的,第二线性凹槽的侧壁设置有限位凹槽;

28、限位凹槽在第二线性凹槽的侧壁上具有朝上的开口;

29、滚轮的轮轴通过限位凹槽与第二线性凹槽的侧壁可拆卸的连接。

30、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方案,本技术的保温模块采用框架结构取代了传统窑炉的砖结构,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安装维护方便。

31、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方案,本技术的保温模块用平顶结构取代传统窑炉拱顶结构,窑炉高度得以降低,使其对空间的利用更为充分且体积更易控制。

32、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方案,通过在模块主体上设置第一线性凹槽以实现模块主体的安装和活动布置,可以有效的简化模块主体的安装结构,提高了模块主体的使用可靠性和便利性。此外,第一线性凹槽可通过其侧面或底面与支承结构相接触的方式实现对整体的承载作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安装的灵活性,还有利于降低对支承结构的结构和布置要求,进而可有效的克服窑炉中杂质、灰尘等对保温模块拆装和活动布置的影响。

33、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方案,通过所设置的第一线性凹槽可有效增加模块主体在窑炉中安装的支撑面积,从而对保证模块主体安装位置的准确稳定有益,同时,通过第一线性凹槽与支承结构的连接可使得模块主体的整体受力均衡,对保持模块主体长时间稳定更为有利。

34、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方案,通过将第一线性凹槽集成在支撑框底部的边缘承载梁上时,可有效的利用边缘承载梁的结构强度保持第一线性凹槽的整体可靠,保证了支撑框整体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实现了支撑框的结构简化。此外,通过将第一线性凹槽开口朝下设置的方式,可以利用第一线性凹槽实现对支承位置的包围设置,一方面可实现对支承位置的保护,另一方面还可有效避免外部杂质(如颗粒物)、灰尘的进入,从而对保证连接位置的活动顺畅和可靠稳定有益。

35、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方案,通过将顶部矩形框的网格密度设置为小于底部矩形框的网格密度的方式,实现了对顶部矩形框和底部矩形框结构的分别优化,其中,顶部矩形框采用较小的网格密度既可以有效保证顶部矩形框结构强度又减轻了顶部矩形框的整体质量,而底部矩形框保持较大的网格密度实现了底部矩形框的高承载能力,保证了整个支撑框的结构稳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设置在窑炉主体的内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模块主体(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性凹槽(11a)设置在所述支撑框(11)的边缘承载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性凹槽(11a)位于所述支撑框(11)底部的边缘承载梁上,且所述第一线性凹槽(11a)开口朝下的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11)为矩形框架结构,其包括:顶部矩形框(111)、底部矩形框(112)和侧向矩形框(1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12)包括:硬质保温层和软质保温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保温层为陶瓷纤维板或陶瓷纤维模块;

7.一种窑炉,包括窑炉主体和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窑炉主体内部的承载结构(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窑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结构(2)与所述第一线性凹槽(11a)滑动接触或者滚动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窑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21)包括:支撑主体(21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窑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性凹槽(211a)的侧壁设置有限位凹槽(211a1);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设置在窑炉主体的内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的模块主体(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性凹槽(11a)设置在所述支撑框(11)的边缘承载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性凹槽(11a)位于所述支撑框(11)底部的边缘承载梁上,且所述第一线性凹槽(11a)开口朝下的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11)为矩形框架结构,其包括:顶部矩形框(111)、底部矩形框(112)和侧向矩形框(1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窑炉的保温模块,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邦进杨程元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