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座舱主机、座舱主机散热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提高,车载智能座舱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使得智能座舱主机集成的功能也日益增多,进一步推动了智能座舱主机的底层硬件平台不断迭代升级。
2、但是,随着座舱主机的芯片算力的提升,芯片本身的功耗密度也在快速提升,使得座舱主机容易因发热量增大而升温较高,导致主机芯片频繁出现过热保护降频,进而导致座舱主机出现卡顿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座舱主机进行有效散热以保证座舱主机平稳运行。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座舱主机,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盖、第一电路板、中框、第二电路板和下盖,所述上盖和所述第一电路板分别连接于所述中框的上端,所述下盖和所述第二电路板分别连接于所述中框的下端,所述座舱主机还包括设于所述中框上的天线,所述天线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中框上设有水冷腔,所述水冷腔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相邻设置,并用于容纳冷却液以对所述第二电路板进行散热。
3、可选地,所述座舱主机还包括第三电路板,所述第三电路板位于所述上盖和所述中框之间,并连接于所述中框的上端,所述中框上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三电路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三电路板与所述水冷腔对应设置。
4、可选地,所述第二电路板和所述中框之间设有第一导热凸台,所述第三电路板和所述中框之间设有第二导热凸台,所述第一导热凸台和所述第
5、可选地,所述中框包括框体和水冷板,所述水冷板连接于所述框体,并与所述框体合围成所述水冷腔,所述水冷腔内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水冷腔分隔为相互连通的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所述框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出水通道连通。
6、可选地,所述水冷腔内还设有扰流筋,所述扰流筋设于所述进水通道和/或所述出水通道内。
7、可选地,所述扰流筋包括第一扰流筋和第二扰流筋,所述第一扰流筋设于所述框体上,所述第二扰流筋设于所述水冷板上,且所述第一扰流筋和所述第二扰流筋在所述水冷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8、可选地,所述扰流筋平行于所述水冷腔对应部位的侧壁。
9、可选地,所述中框还包括侧板,所述框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侧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开口处,且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接口端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接口端分别位于所述开口处,并分别连接于所述侧板。
10、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又提供一种座舱主机散热系统,包括温度采集模块、热管理水冷系统以及如上所述的座舱主机;
11、所述温度采集模块用于实时采集所述座舱主机中的目标发热单元的温度;
12、所述座舱主机用于在所述温度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温度满足预设温度范围时向所述热管理水冷系统发送冷却液流量请求信息;
13、所述热管理水冷系统用于根据所述冷却液流量请求信息向所述座舱主机输送与所述预设温度范围相对应的流量的冷却液。
1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座舱主机,或者,包括如上所述的座舱主机散热系统。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本技术的座舱主机可通过将第一电路板设置在上盖和中框之间,并采用例如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中框的上端,将第二电路板设置在下盖和中框之间,并采用例如螺钉等紧固件固定在中框的下端,以实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在座舱主机内的安装固定。同时,通过在中框内设置水冷腔,并将水冷腔与搭载有例如apu和其他芯片等的第二电路板相邻设置,以利用水冷腔填充冷却液来对第二电路板进行散热,使得座舱主机能够满足高算力芯片的散热需求,从而保证座舱主机稳定运行。而且,通过在中框上设置天线,以给例如手机等用户设备提供无线连接的支持,以及实现车机和手机互联的需要,提升驾乘的娱乐性和安全性。另外,将天线设置在中框上,不仅方便布设,还可以利用结构强度高的中框对天线进行支撑,保证天线安装的稳固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盖(1)、第一电路板(2)、中框(3)、第二电路板(4)和下盖(5),所述上盖(1)和所述第一电路板(2)分别连接于所述中框(3)的上端,所述下盖(5)和所述第二电路板(4)分别连接于所述中框(3)的下端,所述座舱主机还包括设于所述中框(3)上的天线(6),所述天线(6)与所述第一电路板(2)电连接,且所述中框(3)上设有水冷腔(34),所述水冷腔(34)与所述第二电路板(4)相邻设置,并用于容纳冷却液以对所述第二电路板(4)进行散热;所述上盖(1)设有散热格栅(11),且所述散热格栅(11)与所述第一电路板(2)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电路板(7),所述第三电路板(7)位于所述上盖(1)和所述中框(3)之间,并连接于所述中框(3)的上端,所述中框(3)上设有第一隔板(35),所述第一电路板(2)和所述第三电路板(7)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隔板(35)的两侧,且所述第三电路板(7)与所述水冷腔(34)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3)包括框体(31)和水冷板(32),所述水冷板(32)连接于所述框体(31),并与所述框体(31)合围成所述水冷腔(34),所述水冷腔(34)内设有第二隔板(36),所述第二隔板(36)将所述水冷腔(34)分隔为相互连通的进水通道(341)和出水通道(342),所述框体(31)上设有进水口(311)和出水口(312),所述进水口(311)和所述出水口(312)分别与所述进水通道(341)和所述出水通道(342)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腔(34)内还设有扰流筋(37),所述扰流筋(37)设于所述进水通道(341)和/或所述出水通道(342)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37)包括第一扰流筋(371)和第二扰流筋(372),所述第一扰流筋(371)设于所述框体(31)上,所述第二扰流筋(372)设于所述水冷板(32)上,且所述第一扰流筋(371)和所述第二扰流筋(372)在所述水冷板(32)上的正投影不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37)平行于所述水冷腔(34)对应部位的侧壁。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3)还包括侧板(33),所述框体(31)的一端设有开口(313),所述侧板(33)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框体(31)的所述开口(313)处,且所述第一电路板(2)的接口端和所述第二电路板(4)的接口端分别位于所述开口(313)处,并分别连接于所述侧板(33)。
9.一种座舱主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采集模块、热管理水冷系统以及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舱主机;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座舱主机,或者,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舱主机散热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盖(1)、第一电路板(2)、中框(3)、第二电路板(4)和下盖(5),所述上盖(1)和所述第一电路板(2)分别连接于所述中框(3)的上端,所述下盖(5)和所述第二电路板(4)分别连接于所述中框(3)的下端,所述座舱主机还包括设于所述中框(3)上的天线(6),所述天线(6)与所述第一电路板(2)电连接,且所述中框(3)上设有水冷腔(34),所述水冷腔(34)与所述第二电路板(4)相邻设置,并用于容纳冷却液以对所述第二电路板(4)进行散热;所述上盖(1)设有散热格栅(11),且所述散热格栅(11)与所述第一电路板(2)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电路板(7),所述第三电路板(7)位于所述上盖(1)和所述中框(3)之间,并连接于所述中框(3)的上端,所述中框(3)上设有第一隔板(35),所述第一电路板(2)和所述第三电路板(7)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隔板(35)的两侧,且所述第三电路板(7)与所述水冷腔(34)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4)和所述中框(3)之间设有第一导热凸台(41),所述第三电路板(7)和所述中框(3)之间设有第二导热凸台(71),所述第一导热凸台(41)和所述第二导热凸台(71)上分别涂有用于传热的导热胶(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舱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3)包括框体(31)和水冷板(32),所述水冷板(32)连接于所述框体(31),并与所述框体(31)合围成所述水冷腔(34),所述水冷腔(34)内设有第二隔板(36),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登月,张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