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环境治理,涉及一种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
技术介绍
1、海绵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现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不同下垫面的雨水控制和利用,达到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涵养水资源的多重目标。
2、经过8、9年的实践,海绵城市建设,在缓解城市内涝,解决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等涉水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的海绵城市建设问题,比如工业厂区、大型商业建筑、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绿地面积小,地下管网多,海绵设施空间受限,海绵理念落地难度大,其中有两类突出问题:
3、一类问题,屋面大,室内可能采用压力雨水管,出户接入检查井才安全,这样势必导致检查井后面的管道埋深较深,或者管渠敷设区域有行车要求等场地限制,不能设置浅型收水的排水沟,只能设置埋深较深的排水管道,对于普通下沉深度0.5m的生物滞留设施,这样的竖向关系,从上部重力自流是接不进去的,这造成了实施中的大量生物滞留设施就成为无功能的摆设;二类问题,既然竖向关系导致不能接入生物滞留设施,那么就直接进入蓄水池,由蓄水池控制大部分雨水径流,但污染物浓度很高的初期雨水全部进入蓄水池,会造成蓄水池易变成“黑臭水体”或大幅增加后续雨水回用处理成本;这也失去了海绵城市自然积沉、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本身功能。
4、所以,目前亟需有一种新技术,在这样不利条件下,也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以解决设施服务区域内径流雨水不能设置浅型收水设施收集,只能采用埋深较深的排水管收集时,重力引入生物滞留设施较困难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包括截流井、沉泥井、布水干管、布水溢流井以及生物滞留设施,所述生物滞留设施包括从上往下布置的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布水层、人工土壤层以及排水层,并在布水层与人工土壤层之间布置有透水土工布;
4、所述截流井、沉泥井以及布水溢流井依次连通,且所述沉泥井与布水溢流井之间通过布水干管连通,所述布水干管与生物滞留设施平行,所述布水干管上垂直水平连接有若干布水支管,且所述布水支管插入所述布水层内。
5、进一步地,所述生物滞留设施中还设有滞留设施溢流井,所述蓄水层设有上部进水口和溢流排水口,并分别连通上部进水管和滞留设施溢流井;所述滞留设施溢流井的底部设有出水管,以进行排水。
6、进一步地,在所述人工土壤层中还有通气横管,所述通气横管连接有顶端穿出蓄水层的通气竖管,以进行通气;
7、所述通气竖管的顶端设有下弯管,所述下弯管的口部设置网罩,且口部标高高出蓄水层的溢流水面。
8、进一步地,所述截流井分别连接有下部进水管、截流井出水管和截流管,并在其内设有溢流堰,所述截流管和下部进水管布置在溢流堰的一侧,并通过截流管连通沉泥井,所述截流井出水管布置在溢流堰的另一侧,且所述截流管的管内底标高低于下部进水管和截流井出水管的管内底标高。
9、进一步地,所述布水干管为沉泥井出水,所述沉泥井的井底标高低于布水干管的管底标高不小于0.4m。
10、进一步地,所述布水溢流井的进水为布水干管的末端,并连接有溢流管作为出水,且所述溢流管的管内底标高高于布水干管的顶部标高。
11、进一步地,所述种植土层的厚度不低于300mm,其成分组成为中粗砂占比40%~60%,有机营养土占比7%~15%,田园土或表层土占比25%~53%。
12、进一步地,所述布水层采用碎石或砾石,粒径不小于布水支管的开孔孔径,厚度250~350mm。
13、进一步地,所述人工土壤层的厚度为350~1000mm,其成分组成包括石英砂、石灰石、矿石、活性炭以及营养土。
14、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层内设置穿孔集水管,所述排水层采用碎石或砾石,粒径不小于穿孔集水管的开孔孔径,厚度为250~350mm。
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6、1、该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让更多埋深较深雨水管收集的雨水也能自流接入生物滞留设施,让原有许多雨水径流不能受控的场地得到控制,提高了场地污染物去除率,减少了进入城市水体的污染负荷,有利于水环境改善。
17、2、该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能够与兜底的蓄水池串联使用,雨水首先进入生物滞留设施,去除大部分污染物,然后再通过出水管进入蓄水池,满足雨水控制容积的要求,让二种设施发挥各自所长,同时由于生物滞留设施的自然净化过滤,让蓄水池后续的雨水回用处理成本大幅降低,节约药耗和能耗,有助于水资源利用。
18、3、让竖向关系不利的场地雨水径流都能受控,有助于工业厂区、大型商业建筑、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海绵城市理念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海绵城市建设推广,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19、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截流井、沉泥井、布水干管、布水溢流井以及生物滞留设施,所述生物滞留设施包括从上往下布置的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布水层、人工土壤层以及排水层,并在布水层与人工土壤层之间布置有透水土工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滞留设施中还设有滞留设施溢流井,所述蓄水层设有上部进水口和溢流排水口,并分别连通上部进水管和滞留设施溢流井;所述滞留设施溢流井的底部设有出水管,以进行排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人工土壤层中还有通气横管,所述通气横管连接有顶端穿出蓄水层的通气竖管,以进行通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井分别连接有下部进水管、截流井出水管和截流管,并在其内设有溢流堰,所述截流管和下部进水管布置在溢流堰的一侧,并通过截流管连通沉泥井,所述截流井出水管布置在溢流堰的另一侧,且所述截流管的管内底标高低于下部进水管和截流井出水管的管内底标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溢流井的进水为布水干管的末端,并连接有溢流管作为出水,且所述溢流管的管内底标高高于布水干管的顶部标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土层的厚度不小于300mm,其成分组成为中粗砂占比40%~60%,有机营养土占比7%~15%,田园土或表层土占比25%~5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层采用碎石或砾石,粒径不小于布水支管的开孔孔径,厚度250~3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土壤层的厚度为350~1000mm,其成分组成包括石英砂、石灰石、矿石、活性炭以及营养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层内设置穿孔集水管,所述排水层采用碎石或砾石,且粒径不小于穿孔集水管的开孔孔径,厚度为250~35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截流井、沉泥井、布水干管、布水溢流井以及生物滞留设施,所述生物滞留设施包括从上往下布置的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布水层、人工土壤层以及排水层,并在布水层与人工土壤层之间布置有透水土工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滞留设施中还设有滞留设施溢流井,所述蓄水层设有上部进水口和溢流排水口,并分别连通上部进水管和滞留设施溢流井;所述滞留设施溢流井的底部设有出水管,以进行排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人工土壤层中还有通气横管,所述通气横管连接有顶端穿出蓄水层的通气竖管,以进行通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井分别连接有下部进水管、截流井出水管和截流管,并在其内设有溢流堰,所述截流管和下部进水管布置在溢流堰的一侧,并通过截流管连通沉泥井,所述截流井出水管布置在溢流堰的另一侧,且所述截流管的管内底标高低于下部进水管和截流井出水管的管内底标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部进水型生物滞留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愚,莫天柱,谢畔,张阳,尹泓文,何开远,王仁华,王书敏,胥标,杜红刚,廖良杰,谢程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