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兴仲专利>正文

一种蓄电池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48788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转换效率高/节能性优,产品使用寿命长,充电效率高,整机可靠性高的蓄电池充电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电池充电装置,包括EMI/AC-DC电路,单端反激高频逆变电路,高频变压器,高频整流、滤波电路,风扇控制电路,初、次级检测电路,以及控制驱动电路。(*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充电的装置。
技术介绍
市场现有的电动车辆动力电池充电装置,采用的方案有两类一类为采用工频变 压器经整流滤波后直接连至蓄电池,利用可控硅或变压器抽头切换调整充电装置的输出; 另一类采用高频开关电源,或限流、或限压调整充电器输出。上述之充电装置,前者存在电源转换效率低,能源消耗大,体积大,控制响应速度 慢等缺点。后者虽然转换效率有所提高,但由于只采用单一闭环回路,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充 电装置的功率容量,相对也增加蓄电池充电时间。本技术蓄电池充电装置,采用单端反激高频式的电路拓朴作为主电路,巧妙 加入双闭环控制方式,自动调整充电状态,自动控制散热风扇的停转。其不同于目前市场上 采用单一充电控制方式的同类型产品,既确保充分发挥充电器的充电效率,又使得电池既 能充满而又不过充,在缩短了充电时间的同时又保障了充电器的安全可靠工作。由于加入散热风扇的控制电路,缩短了风扇工作时间,当然,提高了整机的工作寿 命,整机具有相对较高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转换效率高/节能性优,产品实用寿命长,充 电效率高,整机可靠性高的蓄电池充电装装置。本技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技术方案是一种蓄电池充电装置,包括 EMI/AC-DC电路,单端反激高频逆变电路,高频变压器,高频整流、滤波电路,风扇控制电路, 初、次级检测电路,以及控制驱动电路,其中,EMI/AC-DC电路、单端反激高频逆变电路、高频 变压器、高频整流、滤波电路顺次串联于所述交流电源与所述蓄电池组之间,初级检测电路 与所述控制驱动电路连接于所述单端反激高频逆变电路上,所述风扇控制电路与所述高频 变压器相连,所述次级检测电路与所述高频整流、滤波电路相连,并且风扇控制电路和所述 次级检测电路均与所述控制驱动电路相连,其中所述EMI/AC-DC 电路,共模扼流圈 T2,电容 C1、C2、CY1、CY2、CY3、C7、C21,电阻 R3, 压敏电阻RVl,保险管F2,整流桥堆D9。由Cl、C2、T2、CYl、CY2、CY3组成EMI滤波装置。 D9、C21、R3、C7对输入交流电源进行整流与滤波,完成AC. DC转换。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述的蓄电池充电装置还具备双闭环的控制电路,所述检 测电路分别对充电装置的初、次级电流、电压、温度等参数进行采集与转换,并传送至控制 驱动电路,以负反馈的形式完成双闭环控制。进一步地,本技术所述的蓄电池充电装置还设置了散热风扇控制电路,在充 电装置进入涓流充电状态时,自动停止散热风扇的工作。所述单端反激高频逆变电路包括功率开关管Ql、Q2,电阻R4、R8、Rl、R12、R14、 R15,电容C9、ClO0 QU Q2并联运行,工作于开关状态。R4、R8为功率开关驱动限流电阻。 C9、C10、D5、D6、R14、R15为开关管的缓冲电路。所述高频变压器Tl,包含四个线圈(绕组),分别连接高压电源、次级低压电路、风 扇电路、辅助电源电路。所述高频整流、滤波电路包含二极管01、02,电容(19、020、08,保险管?1 ;DU D2 对高频交流电压进行整流。C19、C20、C8平滑整流后的高频脉动电压。Fl用于保护次级整 流滤波电路,在电池反接时起作用。所述风扇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Q3,二极管D10、D11,电阻R7、R13,JP3连接散热风 扇。DlO在Q3关断瞬间提供风扇续流回路,保护Q3。R7,R13为Q3提供偏置。所述初级检测电路,包括R9、R10、R51。R9与RlO并联后,连接于开关管源极与高 压负极之间,将电流信号转换成为电压信号,R51将转换后的信号传送至控制驱动电路。所述次级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1,R26,R36,R39。R36串联于充电装置输出负极与 蓄电池负极之间,将流过的电流信号转换成为电压信号,R26将转换后的信号传送至控制驱 动电路。R39将充电装置输出端电压(蓄电池电压)传送至控制驱动电路。Rl为热敏电 阻,将温度变化转换为阻值变换,并将此阻值变化引起的电压变化传送至控制驱动电路,具 体实施电路中,安装于散热器上,散热器的温度直接影响其电阻阻值。所述控制驱动电路,包括电阻R2、R5、R6、R16、R17、R18、R19、R20、R21、R22、R23、 R24、R25、R27、R28、R29、R30、R31、R32、R33、R34、R35、R37、R38、R40、R41、R42、R43、R44、 R45、R46、R47、R48、R49、R50、R52,电容 C3、C4、C5、C6、Cll、C12,、C13、C14、C15、C16、C17、 C18、C22、C23、C24、C25,二极管 D3、D4、D7、D8,稳压二极管 DZl,发光二极管 LEDl、LED2、 LED3,光电耦合器U3,三端集成线性稳压器Ul,精密稳压源U5、U6,比较器U2,开关电源专用 控制芯片U4。其中,D3、R5、C22、C23、C24、U1为高频整流滤波及稳压电路,为次级控制电路 及散热风扇提供电源。D4、DZ1、R6、R16、C25也为高频整流滤波电路,为初级控制与驱动电 路提供工作电源,在上电初期,由于高频逆变电路未工作,控制驱动电路通过R2从输入的 高压直流端取电,当电路正常启动后,由上述辅助电源向控制驱动电路供电。光电耦合器U3 将次级信号以光的方式向初级传输,确保整机输入/输出电气隔离性。发光二极管LED1、 LED2、LED3根据蓄电池电压、电流状态,改变亮灭状态,向用户提供充电装置及蓄电池的当 前信息。其余元件为控制与驱动芯片的外围电路。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组合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见图1和所示,本技术的蓄电池充电装置包括EMI/AC-DC电路1,单端反激高 频逆变电路2,高频变压器3,高频整流、滤波电路4,风扇控制电路8,初级检测电路6,次级 检测电路9,以及控制驱动电路7。各元件的连接及在电路中的功能上文中已做叙述。见图2所示,其中本技术的充电装置,其单端反激高频逆变电路中,Q1、Q2并 联运行,工作于高频开关状态,其导通时,变压器Tl初级线圈储能,关断时,存储于初级线 圈中的能量向次级传送。本充电装置采用脉冲宽度调制(PWM)方式,即保持开关频率不变, 控制Q1、Q2导通的时间长短,来控制充电装置的输出大小,导通时间长,输出能量多,反之, 则少。R4、R8为功率开关控制端的限流电阻,确保Ql、Q2控制端安全运行,C9、CIO、D5、D6、 R14、R15为开关管的缓冲电路。采用此高频逆充电路,使得整机成本较低的同时具备较高的 转换效率,相对节省了电能消耗,并由于为高频运行,响应速度快,各项参数均稳定、优良。本技术的充电装置,其输入与输出能量通过高频变压器Tl传递,两者没有直 接的电气联结,只有磁的联系。控制信号采用光电耦合器U3以光的形式传递,整体电路电 气隔离,安全性优,可靠性高。本技术的充电装置,控制驱动电路采用双闭环(限功率与恒压限流运行),根 据蓄电池的状态,自动转换工作方式。在充电初期,为限功率环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池充电装置,连接于交流电源(E)与蓄电池组(5)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EMI/AC-DC电路(1),单端反激高频逆变电路(2),高频变压器(3),高频整流、滤波电路(4),风扇控制电路(8),初级检测电路(6)、次级检测电路(9),以及控制驱动电路(7),其中,所述EMI/AC-DC电路(1)、所述单端反激高频逆变电路(2)、所述高频变压器(3)、所述高频整流、滤波电路(4)顺次串联于所述交流电源(E)与所述蓄电池组(5)之间,所述初级检测电路(6)与所述控制驱动电路(7)连接于所述单端反激高频逆变电路(2)上,所述风扇控制电路(8)与所述高频变压器(3)相连,所述次级检测电路(9)与所述高频整流、滤波电路(4)相连,并且风扇控制电路(8)和所述次级检测电路(9)均与所述控制驱动电路(7)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兴仲
申请(专利权)人:陈兴仲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