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48497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主要为解决传统电子器物的LCD显示板上常因壳体受LCD刮损而沾附许多无法清除的毛屑以至难以判读所显示资讯的困绕。在壳体透孔周旁用以定位LCD的护体内侧面及上缘分别设置有小凸体和钩片,利用钩片遮护于LCD上方而防止其上下震动;利用小凸体顶持于LCD侧边,以减少彼此间接触面积以及免除受LCD各组成板面边缘的锐利阶角所戳损,有效地解决LCD上附生毛屑而不利判读的缺陷。(*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防止LCD刮伤壳体的创新构造,即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特别是指可应用在计算机、电子词典等各式具有LCD(即液晶显示板)的电子器物上,通过将与LCD相接触的壳体内边构造加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以有效地避免LCD刮伤壳体并导致产生沾附显示面的毛屑而引起错误判读或操作的困绕。一般的计算机、电子词典、微型电脑等或是其它各种须通过液晶显示数据资料的电子器物中必装设有LCD液晶显示板,现有技术中电子器物的LCD定位方式一般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直接将LCD1置入壳体2的透孔20内环侧所预设的各护体21内而受框制,再于LCD1的背面以海绵或胶带予以固定。但这些方式仅能单纯地使LCD1定位而不致脱落,实际上由于多数可携带式电子器物常因须不断开启、闭合以及随身携带,LCD1显示板往往因此受到不少冲击与震荡,甚至偶有不慎而摔落,此时由于LCD显示板主要由较厚的内玻板10与外玻板11,以及较厚的内片12与外片13所叠合而成,故整个LCD1的侧边常会因各板片长宽大小不尽一致而造成多个凹凸不平的尖锐阶角,除此之外,因各板材多为玻璃所制,其边缘常会因裁切不当而出现崎岖不平的齿面,再加上LCD1在纵向上并未能获得有效的限制,且其侧边与护体21间均作大面积的全面性贴接,故一旦LCD1受到震动,这些材质较硬的阶角与齿面将不断地与由塑胶制成且材质较软的护体21的内面产生严重摩擦,造成护体21材料不断被刮除出毛屑210,而该毛屑210又会趁隙自边缝进入LCD1与外界玻璃制或薄膜式遮片3的空间中,或吸附于LCD1表面上而难以清除,此现象将导致读取LCD1数据资源时发生误判或辨别困难,影响工作的顺畅与正确性,实不甚理想,极有必要针对此点加以改善。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积多年从事资讯产品周边相关硬体设备的专业研发生产与市场行销经验,屡经实验,终于开发出能确保LCD荧幕永保干净不受干扰的一种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减少甚至避免LCD板面产生毛屑的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防止LCD上下震动而刮伤壳体的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本技术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该电子器物壳体的透孔周旁设置有护体,据以形成可供LCD容置与定位的空间,其特征在于,该护体内侧面设置有预定数目与形态的凸出状的小凸体,且护体上缘另设置有至少一个朝LCD方向横向悬伸于LCD上方用以限制其上下位移的钩片。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于电子器物透孔旁侧的护体内侧面上的小凸体,使LCD与壳体间仅作小面积的接触,且同时能避开各板体以及各板体交接面的锐利阶角,彻底消除毛屑的产生机会,确保LCD显示面板的清晰干净;而在护体上缘朝内横向悬伸出预定数目的钩片,可以遮护于LCD的内面上方而限制LCD上下震动,有利于降低壳体被刮伤的机会。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目的的实现方式及特点。图1是习用结构中LCD与壳体接触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组装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及局部放大图。图4是图3中A-A断面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组装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断面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4所示,为本技术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该电子器物的壳体4的透孔40周边一体成型有护体41,据以框围成一适当大小的容置空间以供LCD5容置并限制其不得横向移动,本例中位于透孔40内侧边的护体41成型为连续竖板状,而透孔40二侧边及外侧边的护体41则成型为凸块状;在透孔40内侧边的护体41的邻近左、右二端处各朝前横向悬设有钩片410,钩片410的旁侧另成型有凸体411,令该凸体411成型在偏上方的位置,使其仅能接触LCD5的内玻板50,而于透孔40二侧边与外侧边的护体41均为凸块状,在该护体41内侧偏上方处亦设置有凸体411;即在该构造中,凸体411均设置在护体41内侧面的偏上方处,而仅与LCD5的二玻板中的内玻板50相接触,用以防止LCD5上下移动的钩片410仅设置在透孔40内侧边的护体41上。在上述构造中,当LCD5被置于由各护体41所框围成的容置空间中时,一方面该LCD5将受到护体41的两钩片410在上方遮护阻挡,以有效防止该LCD5因受震而上下晃动;另一方面LCD5与壳体4的护体41间不但仅利用小体积的凸体411相接触,而使彼此间的摩擦接触面积远较传统的整面贴接方式为小,故不论其侧边是否平整,均能大幅地降低磨擦耗损的机率与程度,并且由于该凸体411仅能接触到LCD5的内玻板50的侧边,故能完全避开外玻板51、外片52等侧边的锐利阶角以及内玻板50与外玻板51交接面所生的锐利阶角,与之永保隔离状态,此时即使LCD5遭受到猛烈震动,亦不致对壳体4的护体41产生过分的刮除现象,如此将可降低在LCD面板上产生毛屑的机会,保证面板干净无尘屑,以利快速且正确地读取数据。图5、6所示为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凸体411成型为上下纵向延伸的长条肋状,同时可接触到LCD5的内玻板50和外玻板51的侧边,利用其与LCD5间的接触面积由原先传统的整面贴触缩小到仅有条状的线性接触,同样能有效降低LCD5与壳体4间的磨损机会与程度,亦为一创造性极佳的实施方案。综合以上论述,本技术所提供的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凸体和钩片的设计,确实能有效地解决LCD上附生毛屑而不利判读的缺陷,从而实现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其实用性和创造性均毋庸置疑,又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亦不曾出现于同类产品中及公开使用,申请前更未见于诸类刊物上,故也符合新颖性的要求,特依法提出本专利申请,恳请予以审查并早日授予专利,以保障专利技术人的权益。但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可行实施例,不能因此而局限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利用本申请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进行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申请的范围内,特此陈明。权利要求1.一种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该电子器物壳体的透孔周旁设置有护体,据以形成可供LCD容置与定位的空间,其特征在于,该护体内侧面设置有预定数目与形态的凸出状的凸体,且护体上缘另设置有至少一个朝LCD方向横向悬伸于LCD上方用以限制其上下位移的钩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凸体设置在护体内侧面的偏上方处,而仅与LCD的二玻板中的内玻板相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其特征在于,位于透孔内侧边的护体成型为连续竖板状,而透孔二侧边及外侧边的护体则成型为凸块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其特征在于,该钩片仅设置在透孔内侧边的护体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凸体成型为上下纵向延伸的长条肋状。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主要为解决传统电子器物的LCD显示板上常因壳体受LCD刮损而沾附许多无法清除的毛屑以至难以判读所显示资讯的困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器物中防止LCD刮伤壳体的构造,该电子器物壳体的透孔周旁设置有护体,据以形成可供LCD容置与定位的空间,其特征在于,该护体内侧面设置有预定数目与形态的凸出状的凸体,且护体上缘另设置有至少一个朝LCD方向横向悬伸于LCD上方用以限制其上下位移的钩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亮远
申请(专利权)人:金宝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