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37632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25 09:52
本技术提供一种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电路板、多个线缆、第一绝缘结构、外壳件和第二绝缘结构。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多个接触导体和多个焊盘,每个线缆具有焊接部和延伸部,焊接部通过电路板本体结合于对应的焊盘,延伸部从焊接部弯折且沿着电路板的边缘延伸。第一绝缘结构结合于多个线缆的延伸部,使延伸部保持与焊接部地弯折地连接且沿着第二端延伸。外壳件组接于电路板,第二绝缘结构结合于第一绝缘结构和外壳件,第二绝缘结构包覆第一绝缘结构与多个线缆的延伸部的结合处,且第二绝缘结构充填于外壳件的内部空间。只需要制作一种外壳件就能够同时适用于线缆往左侧弯折或右侧弯折的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的,特别是涉及一种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1、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表示现有技术的插头电连接器的结构。插头电连接器通常会与多个线缆连接,从而传送电子信号。一般而言,线缆会从插头电连接器的后端往后方延伸,但是在某些空间配置的要求下,线缆必须从插头电连接器的侧向延伸,使得线缆与插头电连接器形成l字形的配置。

2、如图1与图2所示,多个线缆c的一端焊接于电路板p上的焊盘pd,多个线缆c往插头电连接器e的左方延伸,插头电连接器e的前外壳h1与后外壳h2组接形成外壳h而使电路板p定位于外壳h内,外壳h的左侧形成一个线缆出口h3,多个线缆c则从线缆出口h3延伸至外壳h的外部。

3、如图3和图4所示,外壳h的右侧形成一个线缆出口h3,多个线缆c则从线缆出口h3延伸至外壳h的外部,使得多个线缆c往插头电连接器e的右方延伸。

4、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对于线缆c往左侧延伸的插头电连接器e,线缆出口h3形成于外壳h的左侧,对于线缆c往右侧延伸的插头电连接器e,线缆出口h3形成于外壳h的右侧。由于线缆c往左侧延伸或往右侧延伸必须使用不同形状的外壳h,必须制作两套模具以便对应于不同形状的外壳h。如此会增加插头电连接器的制造成本,而且不同形状的外壳h也会增加部件管理上的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线缆往左侧弯折延伸或往右侧弯折延伸时必须制作两种外壳所导致的模具成本增加及零部件管理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3、电路板,其包括电路板本体、多个接触导体和多个焊盘,所述电路板本体具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多个所述接触导体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本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的表面,多个所述焊盘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本体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所述表面;

4、多个线缆,每个所述线缆具有焊接部和延伸部,所述焊接部通过所述电路板本体的所述第二端结合于对应的所述焊盘,所述延伸部从所述焊接部弯折且沿着所述第二端延伸;

5、第一绝缘结构,其结合于多个所述线缆的所述延伸部,使所述延伸部保持与所述焊接部地弯折地连接且沿着所述第二端延伸;

6、外壳件,其组接于所述电路板且具有对接口、与所述对接口相邻的对接空间和与所述对接空间连接的容置空间,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一端和多个所述接触导体位于所述对接空间,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第二端和多个所述焊盘位于所述容置空间;

7、第二绝缘结构,所述第二绝缘结构包覆所述第一绝缘结构与多个所述线缆的所述延伸部的结合处,且所述第二绝缘结构充填于所述外壳件的所述容置空间;

8、第三绝缘结构,其结合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所述第二端和多个所述线缆的所述焊接部,其中所述第二绝缘结构结合于所述第一绝缘结构、所述外壳件和所述第三绝缘结构,且所述第一绝缘结构与所述第三绝缘结构具有既定的间距。

9、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绝缘结构包覆所述第三绝缘结构。

10、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件具有直立壁,所述直立壁设置在所述外壳件的内侧表面,且所述直立壁在所述对接空间与所述容置空间的连接处抵接于所述第三绝缘结构。

11、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电路板在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两侧分别具有卡合凸块,所述外壳件在所述容置空间的内侧面具有卡合凹槽,所述卡合凸块卡合于所述卡合凹槽,使所述电路板组接于所述外壳件。

12、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绝缘结构包括结合部和与所述结合部连接的集束部,所述结合部包覆多个所述线缆的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延伸部的弯折处,所述集束部包覆多个所述线缆的所述延伸部,所述结合部呈扁平状,所述集束部呈圆柱状。

13、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中,所述集束部从所述第二绝缘结构的侧壁向外部延伸。

14、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绝缘结构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件的外表面齐平。

15、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件在远离所述对接口的一端具有结合凹口,所述第二绝缘结构具有结合凸部,所述结合凸部结合于所述结合凹口。

16、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中,多个所述线缆的所述延伸部平行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电路板本体的所述第二端。

17、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中,还包括锁扣件和拉带,所述锁扣件组接于所述外壳件,所述拉带结合于所述锁扣件。

18、如上所述,本技术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通过以注塑工艺形成第一绝缘结构,对弯折后线缆实现定位和集束的作用,再以注塑工艺形成第二绝缘结构,使第一绝缘结构通过第二绝缘结构结合于外壳件和电路板。如此只需要制作一种外壳件就能够同时适用于线缆往左侧弯折的结构或线缆往右侧弯折的结构,通过注塑工艺实现弯折后的线缆的定位、集束和结合于外壳件的结构,能够大幅地降低模具制作成本和零部件管理的负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结构包覆所述第三绝缘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件具有直立壁,所述直立壁设置在所述外壳件的内侧表面,且所述直立壁在所述对接空间与所述容置空间的连接处抵接于所述第三绝缘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在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两侧分别具有卡合凸块,所述外壳件在所述容置空间的内侧面具有卡合凹槽,所述卡合凸块卡合于所述卡合凹槽,使所述电路板组接于所述外壳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结构包括结合部和与所述结合部连接的集束部,所述结合部包覆多个所述线缆的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延伸部的弯折处,所述集束部包覆多个所述线缆的所述延伸部,所述结合部呈扁平状,所述集束部呈圆柱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束部从所述第二绝缘结构的侧壁向外部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结构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壳件的外表面齐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件在远离所述对接口的一端具有结合凹口,所述第二绝缘结构具有结合凸部,所述结合凸部结合于所述结合凹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线缆的所述延伸部平行于所述电路板的所述电路板本体的所述第二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扣件和拉带,所述锁扣件组接于所述外壳件,所述拉带结合于所述锁扣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结构包覆所述第三绝缘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件具有直立壁,所述直立壁设置在所述外壳件的内侧表面,且所述直立壁在所述对接空间与所述容置空间的连接处抵接于所述第三绝缘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在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两侧分别具有卡合凸块,所述外壳件在所述容置空间的内侧面具有卡合凹槽,所述卡合凸块卡合于所述卡合凹槽,使所述电路板组接于所述外壳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双向组接型插头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结构包括结合部和与所述结合部连接的集束部,所述结合部包覆多个所述线缆的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延伸部的弯折处,所述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建兴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科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