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基础,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地基结构。
技术介绍
1、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软土地基上要建造大量的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软土地基具有孔隙比大、含水率高、沉降大等特点,其压缩性大,强度极低,地基承载力低,不适宜建造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需对软土地基加固后再施工。
2、相关技术中,对软土地基加固的复合地基结构中一般会采用松木桩,松木桩受力时容易产生断桩,导致地基承载力小、基槽开挖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复合地基结构,结构简单,刚度大,穿透能力强,承载力高,地基加固效果好,且投入成本低,应用前景广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可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2、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包括:
3、沿重力方向自上而下布设的水泥拌合土层、土工布层及多组集束桩;
4、每组所述集束桩沿重力方向延伸,且每组集束桩由至少三根松木桩捆绑形成。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复合地基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6、本申请的复合地基结构,用遇水不腐烂的松木桩代替现有的钢桩和水泥桩,可以降低成本,施工更加方便;且在最下层使用了多根松木桩捆绑形成的多组集束桩,操作简单,且相较于传统的单根松木桩结构,提高了承载能力和强度,形成的复合地基结构,操作加工简单,加固效果好,投入成本低,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可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7、根据本技术的一
8、每组所述集束桩的底端设有桩尖,且与每根所述松木桩连接。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桩尖包括多个角钢,每个所述角钢插入一根所述松木桩内。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束桩包括捆绑件,所述捆绑件捆扎于全部所述松木桩外周;
11、且沿所述重力方向,每组所述集束桩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捆绑件。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多组集束桩之间,每相邻两束集束桩的布置间距为0.8~1.5m。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泥拌合土层包括土工格栅及水泥拌合土,所述土工格栅整体反包所述水泥拌合土。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土工格栅为双层结构;和/或,所述土工格栅的孔间尺寸小于等于5cm;和/或,所述土工格栅的材质包括聚丙烯。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泥拌合土的厚度满足大于等于500mm且小于等于800mm;和/或,所述水泥拌合土的水泥掺入量满足大于等于6%且小于等于12%;和/或,所述水泥拌合土分层夯实。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土工布层铺设于所述土工格栅底部,且每平方米重量大于等于200克。
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松木桩具有梢顶和底端,所述梢顶的直径小于所述底端的直径,且每组集束桩中,多根所述松木桩的梢顶上下交错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集束桩的底端设有桩尖,且与每根所述松木桩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尖包括多个角钢,每个所述角钢插入一个所述松木桩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束桩包括捆绑件,所述捆绑件捆扎于全部所述松木桩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多组集束桩之间,每相邻两束集束桩的布置间距为0.8~1.5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拌合土层包括土工格栅及水泥拌合土,所述土工格栅整体反包所述水泥拌合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格栅为双层结构;和/或,所述土工格栅的孔间尺寸小于等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拌合土的厚度满足大于等于500mm且小于等于8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布层铺设于所述土工格栅底部,且每平方米重量大于等于200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松木桩具有梢顶和底端,所述梢顶的直径小于所述底端的直径,且每组集束桩中,多根所述松木桩的梢顶上下交错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集束桩的底端设有桩尖,且与每根所述松木桩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尖包括多个角钢,每个所述角钢插入一个所述松木桩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地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束桩包括捆绑件,所述捆绑件捆扎于全部所述松木桩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好善,王伟,叶维国,施忠然,谢锦生,田磊,王连锋,陈清,江莹,吴进超,曾文锋,冯艳杰,廖全军,李春生,毛爱民,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供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