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连接器端子及连接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连接器端子及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33994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8 2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及连接器,连接器端子包括接插部,所述接插部包括主体部及弹性部,所述主体部具有用于与连接器的公端子插接配合的接插通道,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接插通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端子,相对于现有技术,弹性部能够提供更大的正向力(夹持公端子的夹持力)。即,在与现有的端子同等体积下或更小的体积的情况下,本申请的连接器端子可以提供更大的正向力。在满足端子小型化的情况下,满足连接器端子与公端子更高要求的连接可靠性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池,涉及一种连接器端子及连接器


技术介绍

1、汽车用的连接器一般包括护套和端子。端子压接导线后用于连接汽车的电动设备组件。护套具有外壳和若干排在一起并彼此靠近的空腔,空腔分别容纳端子;护套的空腔中一般还设置可以弹性变形弹舌,其通过锁定端子上的凸出部位来锁定端子,从而牢固地把端子固定在护套中,防止其从外壳中被拉出。通常连接器还可设置次级锁定装置,即使有拉力作用在与各个端子连接的电缆上,次级锁定装置也可以进一步让端子牢固地保持在护套内。

2、端子在汽车连接器中用于传输电流或信号,是实现电连接的载体。随着汽车电器功能越趋丰富,连接器的小型化、可靠性及智能化将成为连接器的三大发展趋势。

3、但是,端子的小型化和可靠性往往很难同时去实现,因为小型化的端子会因为体积太小的局限性而导致无法提供更高的正向力,从而导致无法满足连接器的端子与公端子更高要求的连接可靠性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小型化的端子会因为体积太小的局限性而导致无法提供更高的正向力,从而导致无法满足连接器的端子与公端子更高要求的连接可靠性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连接器端子及连接器。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端子,包括接插部,所述接插部包括主体部及弹性部,所述主体部具有用于与连接器的公端子插接配合的接插通道,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接插通道内;

3、所述弹性部包括弹性接触段、第一弹性支撑段及第二弹性支撑段,所述主体部具有相对设置有第一壁与第二壁,所述弹性接触段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壁上,所述弹性接触段的第二端向远离所述弹性接触段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一壁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弹性接触段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朝向所述第一壁和所述弹性接触段的第一端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的方向延伸;

4、在所述接插通道插入连接器的公端子时,所述弹性部向靠近所述第一壁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的位于其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中部与所述第一壁的第一区域抵接,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壁的第二区域抵接,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与所述弹性接触段的第三区域抵接,以使得所述弹性部提供可将所述公端子夹持在所述弹性接触段与所述第二壁之间的夹持力。

5、可选地,所述弹性部还包括支撑阻挡壁,所述支撑阻挡壁连接在所述弹性接触段的中部并向靠近所述第一壁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朝向所述支撑阻挡壁;

6、在所述接插通道插入连接器的公端子时,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与所述支撑阻挡壁的第四区域抵接。

7、可选地,所述弹性接触段的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通孔的靠近所述第一壁的一侧,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横跨所述通孔,以使得在所述接插通道插入连接器的公端子时,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与所述弹性接触段的位于所述通孔周边的壁面接触;

8、所述支撑阻挡壁由所述通孔的远离所述压接部的一侧边缘向所述第一壁弯折,并穿出所述通孔。

9、可选地,所述第一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凸出的凸台支撑部;

10、在所述接插通道插入连接器的公端子时,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与形成于所述凸台支撑部的顶部的所述第一区域抵接。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壁的凸出段;

12、在所述接插通道插入连接器的公端子时,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的凸出段与形成于所述第一壁的所述第一区域抵接。

13、可选地,所述弹性接触段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壁凸出的第一电接触凸起,所述第二壁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电接触凸起凸出的第二电接触凸起;

14、在所述接插通道插入连接器的公端子时,所述第一电接触凸起与第二电接触凸起夹持所述公端子。

15、可选地,在所述弹性部的初始状态,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与所述弹性接触段及支撑阻挡壁间隔,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与所述抵接于形成在所述第一壁上的第二区域或相互间隔,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的中部与所述第一壁间隔。

16、可选地,在所述弹性部的初始状态,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与所述弹性接触段的夹角为a,a≥85°。

17、可选地,在所述弹性部的初始状态,所述弹性接触段与所述支撑阻挡壁的夹角为b,45°≤b≤135°。

18、可选地,所述第二弹性支撑部的长度为c,所述支撑阻挡壁的长度为d,c>d。

19、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具有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二壁的宽度方向的第一侧与第一壁的宽度方向的第一侧之间,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二壁的宽度方向的第二侧与第一壁的宽度方向的第二侧之间;

20、所述主体部的第二壁、第一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围合形成所述接插通道。

21、可选地,所述第二壁包括内壁与外壁,所述外壁贴附在所述内壁的背离所述第一壁的一侧表面,所述内壁由所述第一侧壁的顶侧向所述第二侧壁延伸,所述外壁由所述第二侧壁的顶侧向所述第一侧壁延伸。

22、可选地,所述外壁的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设置有向远离所述第一壁的方向延伸的防错板,所述防错板用于所述连接器端子在其外壳上的安装定位。

23、可选地,所述内壁的远离所述防错板的一侧设置有内壁支撑板,所述外壁的靠近所述内壁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支撑孔,所述内壁支撑板向背离所述第一壁的方向延伸并穿出所述支撑孔。

24、可选地,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设置有倒角;

25、在所述接插通道插入连接器的公端子时,所述倒角与所述弹性接触段面接触。

26、可选地,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形成有朝向所述支撑阻挡壁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端面正对所述支撑阻挡壁;

27、在所述接插通道插入连接器的公端子时,所述延伸段的端面与所述支撑阻挡壁面接触。

28、可选地,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接插部的一端的压接部,所述压接部用于压接线缆。

2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连接器端子,在接插通道插入连接器的公端子时,弹性部向靠近主体部的第一壁的方向转动,弹性接触段及主体部的第二壁夹持公端子,第一弹性支撑段的中部与主体部的第一壁的第一区域抵接,第一弹性支撑段的中部在第一区域处产生弹性形变并受到朝向主体部的第二壁并垂直于公端子插接方向的力f1,第一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与主体部的第一壁的第二区域抵接,第一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在第二区域处产生弹性形变并受到朝向主体部的第二壁并垂直于公端子插接方向的力f2,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与弹性接触段的第三区域抵接,力f2沿第二弹性支撑段的延伸方向的分力f21在第三区域处产生朝向主体部的第二壁并垂直于公端子插接方向的力f211。相对于现有技术,弹性部能够提供更大的正向力(夹持公端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插部,所述接插部包括主体部及弹性部,所述主体部具有用于与连接器的公端子插接配合的接插通道,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接插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还包括支撑阻挡壁,所述支撑阻挡壁连接在所述弹性接触段的中部并向靠近所述第一壁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朝向所述支撑阻挡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接触段的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通孔的靠近所述第一壁的一侧,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横跨所述通孔,以使得在所述接插通道插入连接器的公端子时,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与所述弹性接触段的位于所述通孔周边的壁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凸出的凸台支撑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壁的凸出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接触段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壁凸出的第一电接触凸起,所述第二壁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电接触凸起凸出的第二电接触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部的初始状态,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与所述弹性接触段及支撑阻挡壁间隔,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与所述抵接于形成在所述第一壁上的第二区域或相互间隔,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的中部与所述第一壁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部的初始状态,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与所述弹性接触段的夹角为a,a≥85°。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部的初始状态,所述弹性接触段与所述支撑阻挡壁的夹角为b,45°≤b≤135°。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支撑部的长度为c,所述支撑阻挡壁的长度为d,c>d。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具有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二壁的宽度方向的第一侧与第一壁的宽度方向的第一侧之间,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在所述第二壁的宽度方向的第二侧与第一壁的宽度方向的第二侧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壁包括内壁与外壁,所述外壁贴附在所述内壁的背离所述第一壁的一侧表面,所述内壁由所述第一侧壁的顶侧向所述第二侧壁延伸,所述外壁由所述第二侧壁的顶侧向所述第一侧壁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壁的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设置有向远离所述第一壁的方向延伸的防错板,所述防错板用于所述连接器端子在其外壳上的安装定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壁的远离所述防错板的一侧设置有内壁支撑板,所述外壁的靠近所述内壁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支撑孔,所述内壁支撑板向背离所述第一壁的方向延伸并穿出所述支撑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设置有倒角;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形成有朝向所述支撑阻挡壁延伸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端面正对所述支撑阻挡壁;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接插部的一端的压接部,所述压接部用于压接线缆。

18.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器护套、公端子及权利要求1-17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端子,所述公端子与连接器端子插接配合,所述连接器端子安装在所述连接器护套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插部,所述接插部包括主体部及弹性部,所述主体部具有用于与连接器的公端子插接配合的接插通道,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接插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还包括支撑阻挡壁,所述支撑阻挡壁连接在所述弹性接触段的中部并向靠近所述第一壁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朝向所述支撑阻挡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接触段的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位于所述通孔的靠近所述第一壁的一侧,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横跨所述通孔,以使得在所述接插通道插入连接器的公端子时,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与所述弹性接触段的位于所述通孔周边的壁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凸出的凸台支撑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壁的凸出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接触段上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壁凸出的第一电接触凸起,所述第二壁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电接触凸起凸出的第二电接触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部的初始状态,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与所述弹性接触段及支撑阻挡壁间隔,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的第二端与所述抵接于形成在所述第一壁上的第二区域或相互间隔,所述第一弹性支撑段的中部与所述第一壁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部的初始状态,所述第二弹性支撑段与所述弹性接触段的夹角为a,a≥85°。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部的初始状态,所述弹性接触段与所述支撑阻挡壁的夹角为b,45°≤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敦峰曹阳姚东泉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