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自行车,具体而言,属于电助力山地自行车的结构设计和功能改进领域。本专利技术主要针对电助力山地自行车的车架结构和支撑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式电动立撑装置的设计及其在电助力山地自行车上的应用。
技术介绍
1、近年来,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因其适应复杂路况和长途骑行的能力而日益普及。这类车辆通常采用类似于授权公告号cn101428659 b中描述的车架结构,包括方向把、连接方向把的方向轴、前后方向的纵梁等。然而,现有的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在停放支撑系统方面仍存在显著不足。
2、目前,大多数电助力山地自行车仅配备边撑,即只能提供单点支撑的装置。相比之下,立撑系统能够在两个支撑点上承载车辆大部分重量,提供更好的稳定性。这一问题在授权公告号cn 219134296 u中也有所体现,该文件提到了"双撑支撑连接区域的稳定性差的问题",并通过车架结构的改进来增强整体强度。
3、电助力山地自行车的特殊性在于其搭载了电力供应单元(电池)。一旦车辆因支撑不稳而倾倒,不仅可能损坏昂贵的电子部件,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因此,为电助力山地自行车配备高效稳定的立撑系统不仅是提高停放稳定性的需求,更是一项重要的安全考量。
4、然而,传统的立撑系统往往存在此些问题:结构笨重,影响车辆的整体美观和骑行性能。手动操作不便,特别是对于载重较大的电助力山地自行车来说,展开和收回立撑可能需要相当的力气。与车辆整体结构集成度低,往往作为一个独立的附加组件,影响了车辆的整体性和美观性。
5、cn101428659 b和cn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电动立撑的电助力车车架和集成电动立撑装置的电助力山地自行车,通过创新的联动机构,实现了高效、稳定的自动展开和收纳功能,显著提升了使用便利性和安全性,同时保持了自行车的美观和骑行性能。
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具有电动立撑的电助力车车架,包括:上梁、前侧下梁和后侧下梁,三者组合成三角形结构;转向管,位于前侧下梁和上梁的连接处;脚踏安装管轴,位于前侧下梁和后侧下梁的连接处;后部结构,固连于脚踏安装管轴,包含链撑和撑梁;水平管轴,设置在后部结构中,靠近脚踏安装管轴的一侧;电动立撑装置,枢转安装在所述水平管轴上。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结构集成化:电动立撑装置直接枢转安装在水平管轴上,成为车架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了结构的高度集成。这种设计减少了额外的安装点和连接件,简化了整体结构。空间利用优化:将电动立撑装置集成在后部结构中,充分利用了车架原有空间,不会增加车辆的整体尺寸。优化的空间布局有助于保持车辆的流线型外观和良好的重量分布。稳定性提升:电动立撑装置与水平管轴的直接连接,为立撑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点。这种设计可以提高车辆停放时的稳定性,减少倾倒风险。操作便利性:电动立撑的设计省去了传统手动操作的步骤,大大提高了使用便利性。骑行者可以轻松地通过控制系统操作立撑,无需下车即可完成停车支撑。
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包括:
4、所述的具有电动立撑的电助力车车架;电力供应与控制单元,用于提供电助力和控制立撑动作;电动马达,通过电气连接为骑行者提供踏板力辅助;前轮,通过前叉可旋转地支撑在车架前部;后轮,可旋转地支撑在后部结构上;座椅,固定安装在上梁和后侧下梁的上部。本电助力山地自行车方案通过集成电动立撑系统与创新车架设计,显著提升了车辆的实用性、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其核心优势在于:电动立撑装置与车架的无缝集成不仅保证了停放时的高稳定性,还避免了对整车美观和骑行性能的影响;电力供应与控制单元的优化设计实现了电助力和立撑控制的统一管理,提高了系统效率;电动马达与踏板力辅助系统的协同工作大大减轻了骑行者的体力消耗,特别适合长途和复杂地形骑行;前后轮的合理布置与座椅的人体工学设计确保了卓越的操控性和舒适度。这种全面的创新设计不仅解决了传统电动山地自行车在停放和使用上的诸多痛点,还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可靠又便捷舒适的骑行解决方案,极大地拓展了电助力山地自行车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潜力。
5、作为优选,所述装置主体包括:轴座,具有芯轴;外环,与所述轴座轴线平行,位于所述轴座中段上方;两个连接片,固定于所述轴座的两端;两个枢轴,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连接片相对的方向;翻转杆,连接两个所述连接片的外延部分。该附加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轴座和外环的设计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和旋转基础、连接片和枢轴的结构增强了整体强度、翻转杆的设计实现了力的有效传递。
6、作为优选,所述联动组件包括:支撑转座,可转动安装于所述轴座的芯轴上;滚动体,设置在所述外环外周上;同步带,匹配所述支撑转座的传动啮合齿和所述滚动体;传动带,一端具有弹性伸缩或弹性卷收盒并且固定在所述脚踏安装管轴下方,另一端绕在所述同步带外周。该附加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支撑转座、滚动体和同步带的组合实现了平稳同步的传动,传动带的设计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整体结构减少了传动误差,提高了动作精度。
7、作为优选,所述起翘板的板面上设有避让孔,用于避让所述同步带。该附加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避免了同步带与起翘板的干涉,优化了空间利用,使结构更加紧凑。
8、作为优选,所述起翘板下表面靠近受力部一侧设有向下延伸的顶压部,用于抵压所述同步带。该附加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确保了同步带的有效动作,增强了力的传递效果,提高了系统响应性。
9、作为优选,所述电动立撑装置通过所述电力供应与控制单元与自行车的其他电子系统集成,实现智能化控制。该附加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实现了与自行车其他电子系统的集成,提高了整体操作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
10、作为优选,所述两根撑杆包括:上段,保持直线形状;下段,具有向外扩的弧度或折角;其中,所述两根撑杆可沿所述上段的轴线转动,实现同步外扩或聚拢。该附加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上段直线设计便于收纳,节省空间,下段弧度或折角设计增加了支撑稳定性,可转动设计提高了适应性,适合不同地形。
11、作为优选,还包括:两个球体转动接头,设置在所述支撑转座上,分别与所述两根撑杆活动连接;螺纹线,设置在所述上段上;活动块,具有两个分别与两个所述上段穿行配合的孔,所述活动块与所述螺纹线螺纹配合,其移动可使两根撑杆同步聚拢或外扩。该附加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实现了撑杆的灵活调节,螺纹线和活动块的配合使撑杆能同步聚拢或外扩,增强了立撑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12、作为优选,还包括拉动机构,所述拉动机构包括:拉杆或拉绳,设置在所述起翘板的滑移部处,连接至所述活动块;其中,所述拉杆或拉绳的长度或连接机构设计使其在所述起翘板动作时正好可以拉动所述活动块,使两根撑杆向外扩。该附加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供应与控制单元(2)包
3.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当需要使用立撑时,电机传动
4.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立撑装置(20)通过所述
5.根据权利要求4 所述的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撑杆(204)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供应与控制单元(2)包
3.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电助力山地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当需要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永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