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333129 阅读:0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8 2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包括支撑板体、压块、创口压迫件和大腿捆绑件,支撑板体包括背部支撑板和大腿支撑板,所述背部支撑板用于支撑患者背部,所述大腿支撑板固定在所述背部支撑板上,用于支撑术侧大腿;压块用于盖设并压紧在创口上;创口压迫件设置在所述大腿支撑板上,用于将所述压块压紧在创口上;大腿捆绑件设置在所述大腿支撑板上,用于从而膝盖上方位置将术侧大腿捆绑在所述大腿支撑板上。本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在患者护理床上制动期间,可缓和患者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介入术领域器械,具体涉及一种介入术后护理装置


技术介绍

1、介入手术是医学技术与医疗器械共同发展,相辅相成所形成的一项最新技术,它是以影像学为基础,在x线和超声ct等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和导丝,以及其他的记录器材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一种较先进的微创技术。心脏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诊断与治疗心血管疾病技术,无需开胸,在影像学方法的引导下,经过穿刺体表血管,借助某些器械,将导管送到病变部位,通过特定的心脏导管操作技术对心脏病进行确诊和治疗的方法,它是较为先进的心脏病诊治方法,进展也非常迅速,它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是一种有创的诊治方法。

2、心脏介入手术其穿刺点的点位选择一般会在人体的股动脉部位,术后需要长期卧床进行疗养恢复,在进行恢复疗养的阶段,需要对患者的创口部进行压迫止血处理,同时需要术侧下肢伸直制动12小时,防止患者自主抬高术肢,同时防止患者的术肢出现弯曲,使得手术穿刺处加压器移位及因术肢过度活动导致的临时起搏器电极脱位,从而导致手术穿刺处出血、血肿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目前心脏介入手术后,术侧下肢伸直制动主要采用三种方式:

4、1、通过医护人员或家属在床边的监督,此种方式易造成患者及陪护人员的精神疲劳;

5、2、完全靠患者自制力强进行制动,但是,此种方式,由于需要患者精神随时高度紧张,容易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并病人在睡眠中会模模糊糊进行屈髋、屈膝,进而导致制动失败和止血失败;

6、3、将患者固定在手术床上,采用压迫装置对创口进行压迫,同时对术侧腿部进行固定,防止术侧进行屈髋、屈膝,此种方式虽然固定效果好,但是此种方式又完全限制了患者运动,在治疗允许范围内的小幅运动也不被允许。患肢长时间制动使身体处于一种强迫体位,背部肌肉不能松弛,部分肌群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疲劳性损伤致腰背酸痛,肢体麻木。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在患者护理床上制动期间,可缓和患者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发生。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包括:

3、支撑板体,包括背部支撑板和大腿支撑板,所述背部支撑板用于支撑患者背部,所述大腿支撑板固定在所述背部支撑板上,用于支撑术侧大腿;

4、压块,用于盖设并压紧在创口上;

5、创口压迫件,设置在所述大腿支撑板上,用于将所述压块压紧在创口上;及

6、大腿捆绑件,设置在所述大腿支撑板上,用于从而膝盖上方位置将术侧大腿捆绑在所述大腿支撑板上。

7、进一步地,所述创口压迫件包括主体带、两个分体带和连接件,所述主体带置于并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体上,所述主体带的四角分别位于人体的左髋部、右髋部、术侧大腿部和术侧大腿左部,所述连接件有四个,四个所述连接件分布在所述主体带的四角,两个所述分体带的中部交叉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分体带形成的四个端部分别能与四个所述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板和挂钩,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分条带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挂钩固定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主体带的端部远离人体的一侧面上沿着长度方向间隔的设置有展开毛面和刺面,所述主体带的端部能挂设在所述挂钩上,并在回拉后通过所述毛面和刺面相互粘接固定。

9、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还包括滚珠,所述连接板面向人体一侧牵涉多个能滚动的所述滚珠,并在所述滚珠的支撑下,所述连接板与人体不接触。

10、进一步地,还包括压力调节结构,所述压力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创口压迫件上,用于调整所述创口压迫件对所述压块的压紧力量。

11、进一步地,所述压力调节结构包括安装板、压板和调节杆,所述安装板固定在两个所述分体带的交叉处,所述调节杆垂直的所述安装板板上,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端部,并位于靠近人体一侧,所述压板能压紧在所述压块上,所述调节杆能驱动所述压板相对于所述压块垂直运动。

12、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为螺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安装板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的端部与所述压板能转动连接。

13、进一步地,还包括高度调节结构,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背部支撑板的下方,所述背部支撑板通过所述高度调节结构支撑在床面上,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能调整所述支撑板体相对于床面的抬高的高度。

14、进一步地,所述高度调节结构包括底板、四个连杆组件、第一中心杆、第二中心杆和螺杆,所述底板位于所述背板的正下方,四个所述连杆组件呈两两相对设置在所述底板与所述背板之间,每组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两个相互铰接的支撑杆,且两个所述支撑杆相互远离的端部分别与所述背部支撑板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中心杆连接在靠近头部的两个所述连杆组件之间,并与两个所述相互铰接的所述支撑杆能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中心杆连接在靠近腿部的两个所述连杆组件之间,并与两个所述相互铰接的所述支撑杆能转动连接,所述螺杆一端与所述第二中心杆能转动连接,另外一端向前延伸并穿过所述第一中心杆,且与所述第一中心杆螺纹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与所述螺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中心杆设置有前后贯通的穿孔,所述导向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中心杆上,另外一端能滑动的穿过所述穿孔。

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7、上述介入术后护理装置,使用时,在介入手术之前,将支撑板体置于手术床面上,患者仰卧在支撑板体上,此时背部位于背部支撑板上,大腿位于大腿支撑板上,随后按照手术相关步骤进行手术。在手术完成后,在完成相应的包扎后,将压块置于包扎敷料上,随后用创口压迫件将压块压紧,再通过大腿捆绑件将大腿捆绑固定在大腿支撑板上,最后,将人体与整个装置通过转运机构转运至护理床上。

18、在患者护理床上制动期间,由于大腿捆绑件将大腿固定,并在支撑板体的协调作用下,患者则不能进行屈髋、屈膝动作,从而保证制动效果,则可避免缓和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发生,此外,由于此种方式并没有将人体与护理床完全固定,患者可在床面上进行移动、侧卧等相应动作,进而大大的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从而避免患者不安、躁动的情况发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口压迫件包括主体带、两个分体带和连接件,所述主体带置于并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体上,所述主体带的四角分别位于人体的左髋部、右髋部、术侧大腿部和术侧大腿左部,所述连接件有四个,四个所述连接件分布在所述主体带的四角,两个所述分体带的中部交叉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分体带形成的四个端部分别能与四个所述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板和挂钩,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分条带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挂钩固定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主体带的端部远离人体的一侧面上沿着长度方向间隔的设置有展开毛面和刺面,所述主体带的端部能挂设在所述挂钩上,并在回拉后通过所述毛面和刺面相互粘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滚珠,所述连接板面向人体一侧牵涉多个能滚动的所述滚珠,并在所述滚珠的支撑下,所述连接板与人体不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调节结构,所述压力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创口压迫件上,用于调整所述创口压迫件对所述压块的压紧力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调节结构包括安装板、压板和调节杆,所述安装板固定在两个所述分体带的交叉处,所述调节杆垂直的所述安装板板上,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端部,并位于靠近人体一侧,所述压板能压紧在所述压块上,所述调节杆能驱动所述压板相对于所述压块垂直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为螺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安装板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的端部与所述压板能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度调节结构,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背部支撑板的下方,所述背部支撑板通过所述高度调节结构支撑在床面上,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能调整所述支撑板体相对于床面的抬高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结构包括底板、四个连杆组件、第一中心杆、第二中心杆和螺杆,所述底板位于所述背板的正下方,四个所述连杆组件呈两两相对设置在所述底板与所述背板之间,每组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两个相互铰接的支撑杆,且两个所述支撑杆相互远离的端部分别与所述背部支撑板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中心杆连接在靠近头部的两个所述连杆组件之间,并与两个所述相互铰接的所述支撑杆能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中心杆连接在靠近腿部的两个所述连杆组件之间,并与两个所述相互铰接的所述支撑杆能转动连接,所述螺杆一端与所述第二中心杆能转动连接,另外一端向前延伸并穿过所述第一中心杆,且与所述第一中心杆螺纹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结构还包括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与所述螺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中心杆设置有前后贯通的穿孔,所述导向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中心杆上,另外一端能滑动的穿过所述穿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口压迫件包括主体带、两个分体带和连接件,所述主体带置于并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体上,所述主体带的四角分别位于人体的左髋部、右髋部、术侧大腿部和术侧大腿左部,所述连接件有四个,四个所述连接件分布在所述主体带的四角,两个所述分体带的中部交叉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分体带形成的四个端部分别能与四个所述连接件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板和挂钩,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分条带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挂钩固定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主体带的端部远离人体的一侧面上沿着长度方向间隔的设置有展开毛面和刺面,所述主体带的端部能挂设在所述挂钩上,并在回拉后通过所述毛面和刺面相互粘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还包括滚珠,所述连接板面向人体一侧牵涉多个能滚动的所述滚珠,并在所述滚珠的支撑下,所述连接板与人体不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调节结构,所述压力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创口压迫件上,用于调整所述创口压迫件对所述压块的压紧力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术后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调节结构包括安装板、压板和调节杆,所述安装板固定在两个所述分体带的交叉处,所述调节杆垂直的所述安装板板上,所述压板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端部,并位于靠近人体一侧,所述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晓月唐耀汪廷唐静胡波徐小玲杨华张索菲何建平李霞王秀黄绪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