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及船舶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及船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333035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8 20:41
本申请提供一种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及船舶。所述导流装置包括多个导叶,多个所述导叶绕螺旋桨的周向固定连接于船舶艉部,多个所述导叶设于螺旋桨的轴向上的不同位置处。本申请通过将导叶设于螺旋桨轴向的不同位置处,减小了导流装置所受应力;通过限制导流的圆周长度,在提高结构的稳定性的前提下,同时能够减小导流装置所受阻力。本申请改善了船舶艉部及螺旋桨周围流场,提高了螺旋桨推进效率,能够使螺旋桨叶片的叶背处压力增大,以使螺旋桨受力增大,从而使推力分量随之增大;能够减小导轮外侧导叶处的流场压力,从而使流场流速增大,提高了螺旋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船舶节能设计,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及船舶


技术介绍

1、随着近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演变为人类面临重大问题之一。在船舶航运领域,为减少船舶航运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国际海事组织制定了能效设计指数计算方法,用于约束船舶的温室气体排放。

2、目前船舶减碳的主要措施包括型线优化、新能源动力、水动力节能装置附体等,其中水动力节能装置通过对船舶艉部流场进行整流、预旋等方式提高螺旋桨效率,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水动力节能装置具有安装简单、成本低廉、维修方便等优点,对大型低航速航运船舶,该类节能装置的节能效果较为显著,因此目前营运的大型船舶有很大比例安装有水动力节能装置。

3、螺旋桨桨前节能装置是水动力节能装置的一种形式,包括设置定子和固定定子的导管,以可以改善船舶艉部流场不均匀、螺旋桨耗散能量大等问题,进而提高螺旋桨推进效率。

4、目前的桨前节能装置中,将多个定子与导管均布置于与来流方向垂直的同一定位面上,但是,该种布置形式没有考虑船艉不同位置流场特性不同,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5、综上所述,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及船舶,其能够充分利用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起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2、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包括多个导叶,多个所述导叶绕螺旋桨的周向固定连接于船舶艉部,将螺旋桨轴线所在的竖直面定义为第一定位面;所述导叶包括a侧导叶和b侧导叶;所述a侧导叶与所述b侧导叶采用不对称的方式分别设于第一定位面的两侧。

3、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所述a侧导叶和所述b侧导叶的数量不同,所述a侧导叶和所述b侧导叶的数量根据螺旋桨桨轴的转动方向确定。

4、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所述a侧导叶和所述b侧导叶的长度不同,所述a侧导叶和所述b侧导叶的长度根据螺旋桨桨轴的转动方向确定。

5、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多个所述a侧导叶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面之间的夹角、与多个b侧导叶与所述第一定位面之间的夹角不同。

6、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所述a侧导叶至少包括a侧第一导叶、a侧边缘导叶;所述b侧导叶至少包括b侧边缘导叶;所述a侧第一导叶与所述第一定位面之间的夹角为10-30°,所述a侧第一导叶与所述a侧边缘导叶之间的夹角为20-45°;

7、所述b侧边缘导叶与所述第一定位面之间的夹角为20-90°。

8、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完全相同或者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即:将螺旋桨盘面所在平面定义为第二定位面,每个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完全相同或者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

9、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所述a侧导叶至少包括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所述b侧导叶至少包括b侧边缘导叶。

10、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部分相同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三导叶分别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为d1,b侧边缘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边缘导叶分别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为d2,且d1大于d2;a侧第一导叶与b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3倍。

11、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部分相同时,b侧边缘导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加,且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相同;a侧第一导叶与b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大于a侧第一导叶与a侧第二导叶之间的距离;a侧第一导叶与b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3倍。

12、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部分相同时,b侧边缘导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先增大或减小;其中,a侧第三导叶与a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4倍,a侧第一导叶与a侧第二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2倍,且a侧第三导叶与a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大于a侧第一导叶与a侧第二导叶之间的距离。

13、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部分相同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相同,且大于b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b侧边缘导叶与a侧第一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5倍。

14、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完全不同时,b侧边缘导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加,a侧第三导叶与a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1倍,a侧第二导叶与a侧第三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15倍,a侧第一导叶与a侧第二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2倍,b侧边缘导叶与a侧第一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3倍;沿b侧到a侧的方向上,相邻两个导叶之间的间距依次减小。

15、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多个所述a侧导叶上连接第一导轮,所述第一导轮将多个a侧导叶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b侧导叶上设置第二导轮,所述第二导轮将b侧导叶与a侧导叶进行连接。

16、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第一导轮、第二导轮的布置方式均为圆弧形,通过第一导轮将多个a侧导叶连接为扇形结构,通过第二导轮将b侧导叶连接为扇形结构。

17、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导轮的一端与a侧导叶固定连接,第二导轮的另一端与b侧边缘导叶固定连接。

18、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导轮的一端与a侧导叶固定连接,第二导轮的另一端依次与多个b侧导叶连接后、第二导轮的另一端继续延伸并悬空设置。

19、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二导轮的一端与a侧导叶固定连接,第二导轮的另一端依次与多个b侧导叶连接后、第二导轮的另一端继续延伸并与船舶结构固定连接。

20、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导轮的一端与a侧导叶固定连接,第一导轮的另一端与a侧边缘导叶固定连接。

21、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导轮的一端与a侧导叶固定连接,第一导轮的另一端依次与多个a侧导叶连接后、第一导轮的另一端继续延伸并悬空设置。

22、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一导轮的一端与a侧导叶固定连接,第一导轮的另一端依次与多个a侧导叶连接后、第一导轮的另一端继续延伸并与船舶结构固定连接。

23、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第一导轮的截面形状、第二导轮的截面形状至少包括圆形、梯形、机翼形、矩形、椭圆形、菱形。

24、在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导叶包括端部和根部,所述根部与船体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端部沿径向向外延伸,所述导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导叶,多个所述导叶绕螺旋桨的周向固定连接于船舶艉部,将螺旋桨轴线所在的竖直面定义为第一定位面;所述导叶包括a侧导叶和b侧导叶;所述a侧导叶与所述b侧导叶采用不对称的方式分别设于第一定位面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侧导叶和所述b侧导叶的数量不同,所述a侧导叶和所述b侧导叶的数量根据螺旋桨桨轴的转动方向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侧导叶和所述b侧导叶的长度不同,所述a侧导叶和所述b侧导叶的长度根据螺旋桨桨轴的转动方向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a侧导叶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面之间的夹角、与多个b侧导叶与所述第一定位面之间的夹角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侧导叶至少包括a侧第一导叶、a侧边缘导叶;所述b侧导叶至少包括b侧边缘导叶;所述a侧第一导叶与所述第一定位面之间的夹角为10-30°,所述a侧第一导叶与所述a侧边缘导叶之间的夹角为20-4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完全相同或者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即:将螺旋桨盘面所在平面定义为第二定位面,每个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完全相同或者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侧导叶至少包括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所述b侧导叶至少包括b侧边缘导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部分相同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三导叶分别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为D1,b侧边缘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边缘导叶分别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为D2,且D1大于D2;a侧第一导叶与b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3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部分相同时,b侧边缘导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加,且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相同;a侧第一导叶与b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大于a侧第一导叶与a侧第二导叶之间的距离;a侧第一导叶与b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3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部分相同时,b侧边缘导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先增大或减小;其中,a侧第三导叶与a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4倍,a侧第一导叶与a侧第二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2倍,且a侧第三导叶与a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大于a侧第一导叶与a侧第二导叶之间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部分相同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相同,且大于b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b侧边缘导叶与a侧第一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5倍。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完全不同时,b侧边缘导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加,a侧第三导叶与a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1倍,a侧第二导叶与a侧第三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15倍,a侧第一导叶与a侧第二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2倍,b侧边缘导叶与a侧第一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3倍;沿b侧到a侧的方向上,相邻两个导叶之间的间距依次减小。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a侧导叶上连接第一导轮,所述第一导轮将多个a侧导叶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b侧导叶上设置第二导轮,所述第二导轮将b侧导叶与a侧导叶进行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导轮、第二导轮的布置方式均为圆弧形,通过第一导轮将多个a侧导叶连接为扇形结构,通过第二导轮将b侧导叶连接为扇形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导叶,多个所述导叶绕螺旋桨的周向固定连接于船舶艉部,将螺旋桨轴线所在的竖直面定义为第一定位面;所述导叶包括a侧导叶和b侧导叶;所述a侧导叶与所述b侧导叶采用不对称的方式分别设于第一定位面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侧导叶和所述b侧导叶的数量不同,所述a侧导叶和所述b侧导叶的数量根据螺旋桨桨轴的转动方向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侧导叶和所述b侧导叶的长度不同,所述a侧导叶和所述b侧导叶的长度根据螺旋桨桨轴的转动方向确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a侧导叶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面之间的夹角、与多个b侧导叶与所述第一定位面之间的夹角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侧导叶至少包括a侧第一导叶、a侧边缘导叶;所述b侧导叶至少包括b侧边缘导叶;所述a侧第一导叶与所述第一定位面之间的夹角为10-30°,所述a侧第一导叶与所述a侧边缘导叶之间的夹角为20-4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完全相同或者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即:将螺旋桨盘面所在平面定义为第二定位面,每个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完全相同或者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侧导叶至少包括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所述b侧导叶至少包括b侧边缘导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部分相同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三导叶分别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为d1,b侧边缘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边缘导叶分别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为d2,且d1大于d2;a侧第一导叶与b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3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部分相同时,b侧边缘导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依次增加,且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相同;a侧第一导叶与b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大于a侧第一导叶与a侧第二导叶之间的距离;a侧第一导叶与b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3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部分相同时,b侧边缘导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先增大或减小;其中,a侧第三导叶与a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4倍,a侧第一导叶与a侧第二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2倍,且a侧第三导叶与a侧边缘导叶之间的距离大于a侧第一导叶与a侧第二导叶之间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部分相同时,a侧第一导叶、a侧第二导叶、a侧第三导叶、a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相同,且大于b侧边缘导叶与第二定位面之间的距离,b侧边缘导叶与a侧第一导叶之间的距离为螺旋桨半径的0-0.05倍。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螺旋桨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叶在所述螺旋桨轴向上的位置完全不同时,b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晨芳代焜林伯兴樊涛王小龙袁静林源谢千慧汪秦春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