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机器人底盘及操作机器人制造技术_技高网

机器人底盘及操作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314194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8 20:27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操作机器人,机器人底盘,包括底板、壳体及电池。底板上设置有移动轮,壳体覆盖于底板,并与底板相连接,壳体与底板间形成有容纳腔,移动轮至少部分延伸至容纳腔外,电池设置于底板上。其中,壳体上设置有自动充电容置槽及主动充电容置槽,自动充电容置槽内设置有充电板刷及自动充电导线,自动充电容置槽内设置有电源接口及主动充电导线,底板面向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区,电池与安装区连接,底板上包括汇流件,汇流件沿安装区边缘贴合设置,汇流件至少包括分别平行于第一方向和平行于第二方向的两个部分,主动充电导线与汇流件上平行于第一方向的部分相连接,自动充电导线与汇流件上平行于第二方向的部分相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机器人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操作机器人


技术介绍

1、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设备的应用逐渐普及,在机器人设备中其底盘通用性较高,通常集成有移动结构、储能结构等。通常机器人设备的储能结构多采用电池单元,考虑到是机器人设备的续航问题,一般的底盘上也配备有电源接口,以供电池单元能量的补充。而相关技术中,单一的充电结构在实际使用中,难以满足复杂的使用环境,故在底盘上加设多种充电结构是目前本领域的研究重点,但是在加设多种充电结构后,底盘内的结构复杂度将再次升高,不仅不利于其内走线的排布,还对电池单元的散热问题造成了不利影响。

2、有鉴于此,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机器人底盘及操作机器人,以解决上述至少一项技术问题。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底盘,包括底板、壳体及电池。底板上设置有移动轮,壳体覆盖于底板,并与底板相连接,壳体与底板间形成有容纳腔,移动轮至少部分延伸至容纳腔外,电池设置于底板上。

3、其中,壳体上设置有自动充电容置槽及主动充电容置槽,自动充电容置槽设置于壳体上沿第一方向的一侧,主动充电容置槽设置于壳体上沿第二方向的一侧,自动充电容置槽内设置有充电板刷,充电板刷连接有自动充电导线,自动充电导线延伸至容纳腔内,自动充电容置槽内设置有电源接口,电源接口连接有主动充电导线,主动充电导线延伸至容纳腔内,底板面向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区,电池与安装区可拆卸连接,底板上还包括汇流件,汇流件面向壳体凸出于底板,并沿安装区边缘贴合设置,汇流件至少包括分别平行于第一方向和平行于第二方向的两个部分,电池安装于安装区内时,电池的电极与汇流件相连接,主动充电导线与汇流件上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部分相连接,自动充电导线与汇流件上平行于第二方向的部分相连接,第一方向平行于底板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平行于底板的宽度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

4、采用上述结构,首先,通过设置自动充电容置槽及主动充电容置槽,能够为底盘提供自动充电功能和主动充电功能,提高底盘的环境适配度,其次,通过将自动充电容置槽及主动充电容置槽,分别设置于底盘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能够使二者间相对远离,降低二者间相互干扰,其三,通过设置汇流件,并使汇流件贴合于安装区的边缘,不仅能够降低汇流件设置对电池安装的影响,还能够降低自动充电容置槽及主动充电容置槽与汇流件间的相对距离,缩短走线的架设长度,简化走线的相关结构,优化了底盘内部的空间利用率。

5、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底板上靠近自动充电容置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走线卡槽,第一走线卡槽包括第一走线起始点及第一走线结束点,第一走线起始点位于充电板刷在第三方向上的下方,第一走线结束点位于汇流件上面向充电板刷的一侧,第一走线卡槽呈直线状,自动充电导线上延伸至容纳腔内的部分沿第一走线卡槽排布,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

6、采用上述结构,一方面,通过设置第一走线卡槽,能够便于自动充电导线固定于底板上,提高底盘内部走线固定性,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一走线卡槽呈直线状,能够缩短第一走线卡槽在底板上的分布长度,降低对底板结构的影响。

7、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壳体上远离底板的一侧朝向远离底板的方向凸起的承载台,主动充电容置槽设置于承载台的侧壁上,承载台的侧壁内侧上还设置有第二走线卡槽,主动充电导线上延伸至容纳腔内的部分沿第二走线卡槽排布。

8、采用上述结构,一方面,通过在壳体上远离底板的一侧凸起形成承载台,有利于待承载结构放置于底盘上,提高了待承载结构与底盘间的连接稳定性,而在其侧壁内侧设置的第二走线卡槽,能够便于主动充电导线固定于其上,提高底盘内部走线固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将主动充电容置槽设置于承载台的侧壁上,也能够使主动充电结构与自动充电结构在第三方向上处于不同高度,进一步降低二者间相互干扰的可能性。

9、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承载台还包括承载柱,承载柱沿第三方向设置,且一端与承载台相连接,另一端与底板相连接,承载柱设置有多个,多个承载柱中靠近汇流件的一者为走线承载柱,壳体上靠近主动充电容置槽的侧壁为走线壁,第二走线卡槽设置于走线壁上,第二走线卡槽包括第二走线起始点及第二走线结束点,第二走线起始点位于电源接口在第三方向上的下方,走线承载柱在走线壁上的投影为第一区域,第二走线结束点位于第一区域内,第二走线卡槽呈直线状,主动充电导线沿走线承载柱排布至汇流件并与汇流件相连接。

10、采用上述结构,首先,通过设置承载柱,能够增强承载台的结构强度,其次,通过使第二走线卡槽呈直线状,能够缩短第二走线卡槽在走线壁上的分布长度,降低对走线壁结构的影响,其三,通过走线承载柱将主动充电导线引导至汇流件,充分利用了底盘上的内部结构,在便于主动充电导线设置的同时,简化了走线结构的设置,有效降低了底盘内部的结构复杂度。

11、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走线承载柱上设置有第三走线卡槽,第三走线卡槽沿第三方向设置,主动充电导线在走线承载柱上沿第三走线卡槽排布。

12、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置第三走线卡槽,能够便于主动充电导线固定于走线承载柱上,提高底盘内部走线固定性。

13、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底板上至少部分朝向壳体一侧凸起形成安装区,安装区远离壳体的一侧为散热腔。

14、采用上述结构,一方面,通过使安装区凸起,能够便于电池安装于底板上迅速正确定位电池的安装位置,提高电池的安装效率,另一方面,凸起同步形成的散热腔,能够加强电池正下方的热对流效果,提高底盘上电池位置的散热效果。

15、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安装区的凸起高度为l1,底板厚度为l2,满足,l2≤l1≤2*l2。

16、采用上述结构,通过限制安装区凸起高度的上限与下限,能够兼顾散热需求与底盘内部结构的需求,即防止安装区凸起过大对于底盘内部结构的干扰,也防止安装区凸起过小造成散热效果不足。

17、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安装区内设置有网状散热块,网状散热块边缘距离安装区的边缘为l3,满足,4cm≤l3≤6cm。

18、采用上述结构,通过限制网状散热块在安装区内的相对大小,能够防止网状散热块过大造成的安装区强度不足,也能够防止网状散热块过小造成的安装区散热效果不足的问题。

19、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底板上远离壳体的一侧还凹陷形成有流道,流道沿第二方向设置有多条,流道一端连通散热腔,另一端延伸至底板边缘,壳体上与流道对应设置有散热口。

20、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置流道,能够连通散热腔与底板周侧的空间,增强热对流效果,有效提高电池散热效果。

21、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底板上还设置有散热片组件,散热片组件在第三方向上一侧与电池和/或汇流件相接触,另一侧延伸至底板上远离壳体的一侧。

22、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设置散热片组件,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靠近自动充电容置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走线卡槽,所述第一走线卡槽包括第一走线起始点及第一走线结束点,所述第一走线起始点位于所述充电板刷在第三方向上的下方,所述第一走线结束点位于所述汇流件上面向所述充电板刷的一侧,所述第一走线卡槽呈直线状,所述自动充电导线上延伸至所述容纳腔内的部分沿所述第一走线卡槽排布,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朝向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凸起的承载台,所述主动充电容置槽设置于所述承载台的侧壁上,所述承载台的侧壁内侧上还设置有第二走线卡槽,所述主动充电导线上延伸至所述容纳腔内的部分沿所述第二走线卡槽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台还包括承载柱,所述承载柱沿所述第三方向设置,且一端与所述承载台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承载柱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承载柱中靠近所述汇流件的一者为走线承载柱,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主动充电容置槽的侧壁为走线壁,所述第二走线卡槽设置于所述走线壁上,所述第二走线卡槽包括第二走线起始点及第二走线结束点,所述第二走线起始点位于所述电源接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下方,所述走线承载柱在所述走线壁上的投影为第一区域,所述第二走线结束点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二走线卡槽呈直线状,所述主动充电导线沿所述走线承载柱排布至所述汇流件并与所述汇流件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承载柱上设置有第三走线卡槽,所述第三走线卡槽沿所述第三方向设置,所述主动充电导线在所述走线承载柱上沿所述第三走线卡槽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至少部分朝向所述壳体一侧凸起形成所述安装区,所述安装区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为散热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还凹陷形成有流道,所述流道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有多条,所述流道一端连通所述散热腔,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底板边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散热片组件,所述散热片组件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一侧与所述电池和/或所述汇流件相接触,另一侧延伸至所述底板上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还设置有激光雷达,所述激光雷达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两个对角。

10.一种操作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机器人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机器人底盘。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靠近自动充电容置槽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走线卡槽,所述第一走线卡槽包括第一走线起始点及第一走线结束点,所述第一走线起始点位于所述充电板刷在第三方向上的下方,所述第一走线结束点位于所述汇流件上面向所述充电板刷的一侧,所述第一走线卡槽呈直线状,所述自动充电导线上延伸至所述容纳腔内的部分沿所述第一走线卡槽排布,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朝向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凸起的承载台,所述主动充电容置槽设置于所述承载台的侧壁上,所述承载台的侧壁内侧上还设置有第二走线卡槽,所述主动充电导线上延伸至所述容纳腔内的部分沿所述第二走线卡槽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台还包括承载柱,所述承载柱沿所述第三方向设置,且一端与所述承载台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承载柱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承载柱中靠近所述汇流件的一者为走线承载柱,所述壳体上靠近所述主动充电容置槽的侧壁为走线壁,所述第二走线卡槽设置于所述走线壁上,所述第二走线卡槽包括第二走线起始点及第二走线结束点,所述第二走线起始点位于所述电源接口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下方,所述走线承载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延秋徐策王一苇陈小龙韩天森邓冠荣彭嘉俊潘国清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