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低伤害变黏压裂液体系、改性稠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低伤害变黏压裂液体系、改性稠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311507 阅读:1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8 2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油田化学助剂领域,公开了一种低伤害变黏压裂液体系、改性稠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利用第一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制备第一聚合物;利用第二丙烯酰胺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制备第二聚合物;利用第三丙烯酰胺和N‑(2‑(烯丙基溴氨基)乙基)油酸酰胺制备第三聚合物;利用第一聚合物、第二聚合物和第三聚合物制备第四聚合物;利用第四聚合物制备改性稠化剂。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压裂液体系可实现不同阶段压裂液黏度的实时控制,具有低伤害、低摩阻、携砂性好、施工简单等技术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油田化学助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伤害变黏压裂液体系、改性稠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非常规油气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压裂技术的不断发展,压裂施工工艺对液体性能也不断地提出新要求。首先,对于非常规致密储层的改造需要高黏压裂液初期造主缝长缝,然后注入低黏压裂液造复杂缝,沟通更多微细裂缝形成以主缝、分支缝及天然裂缝构成的多尺度裂缝;其次,常规滑溜水压裂液的携砂能力较弱,通常采用高低黏度压裂液交替注入提高携砂能力。针对不同的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高泵压情况,要求压裂液具有实时调整黏度的性能以应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常见的对压裂液体系黏度的调节方法有提高用量和加入交联剂,但对于实际应用来说,提高压裂液用量会显著增加成本,且大量的聚合物进入地层后,有可能因破胶不彻底而带来一定的伤害。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在测试合成的两性离子型聚合物时发现降阻率与溶液黏度呈反相关关系,黏度提高,降阻率下降。故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考虑黏度与摩阻的相关性,既不能过高提高黏度,又不能牺牲携砂性能。

2、因此,目前市场需要一种溶解速度快、减阻性能优异、携砂性能优良的低伤害环保变黏压裂液。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时变黏压裂液体系,具有低伤害、低摩阻、携砂性好、施工简单等技术优势,通过控制施工过程中稠化剂浓度,可实现不同阶段压裂液黏度的实时控制,从而解决压裂液携砂能力差、对地层伤害过大问题,进一步提高非常规油气田产量。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4、利用第一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制备第一聚合物;

5、利用第二丙烯酰胺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制备第二聚合物;

6、利用第三丙烯酰胺和n-(2-(烯丙基溴氨基)乙基)油酸酰胺制备第三聚合物;

7、利用第一聚合物、第二聚合物和第三聚合物制备第四聚合物;

8、利用第四聚合物制备改性稠化剂。

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利用第一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制备第一聚合物,包括:

10、将第一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和第一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得到第一水相溶液;

11、向第一水相溶液中加入第一煤油和span80乳化剂,在氮气氛条件下搅拌30~60min,然后加入第一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剂,继续搅拌10~20min,得到第一混合液;

12、将第一混合液在30~60℃油浴中反应4~8h,得到第一聚合物。

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第一去离子水、第一煤油、span80乳化剂和第一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剂的质量比为20:10:60:60:4:1。

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利用第二丙烯酰胺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制备第二聚合物,包括:

15、将第二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和第二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得到第二水相溶液;

16、向第二水相溶液中加入第二煤油和第一tween80乳化剂,在氮气氛条件下搅拌30~60min,然后加入第二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剂,继续搅拌10~20min,得到第二混合液;

17、将第二混合液在30~60℃油浴中反应3~6h,得到第二聚合物。

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丙烯酰胺、n,n’-二甲基丙烯酰胺、第二去离子水、第二煤油、第一tween80乳化剂和第二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剂的质量比为15:15:60:60:4:1。

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利用第三丙烯酰胺和n-(2-(烯丙基溴氨基)乙基)油酸酰胺制备第三聚合物,包括:

20、将第三丙烯酰胺、n-(2-(烯丙基溴氨基)乙基)油酸酰胺和第三去离子水混合搅拌,得到第三水相溶液;

21、向第三水相溶液中加入第三煤油和第二tween80乳化剂,在氮气氛条件下搅拌30~60min,然后加入第三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剂,继续搅拌10~20min,得到第三混合液;

22、将第三混合液在30~60℃油浴中反应3~6h,得到第三聚合物。

2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丙烯酰胺、n-(2-(烯丙基溴氨基)乙基)油酸酰胺、第三去离子水、第三煤油、第二tween80乳化剂和第三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剂的质量比为10:10:60:60:4:1。

2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利用第一聚合物、第二聚合物和第三聚合物制备第四聚合物,包括:

25、将第一聚合物、第二聚合物和第三聚合物按照1∶1∶1质量比混合后加入到30~60℃油浴中,在氮气氛条件下搅拌,并加入第四偶氮二异丁腈,反应4~6h,得到第四聚合物。

2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利用第四聚合物制备改性稠化剂,包括:

27、向第四聚合物中加入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转向剂并搅拌1~2h,过滤得到改性稠化剂。

28、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性稠化剂,采用上述的方法制备而成。

29、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伤害变黏压裂液体系,包括改性稠化剂0.8-1.5wt%、交联剂0.2-0.3wt%、交联促进剂0.1-0.3wt%、黏土稳定剂0.1-0.3wt%、破胶剂0.08-0.5wt%;

30、改性稠化剂为压裂液体系主剂,采用上述的方法制备而成;

31、交联剂包括硼酸、硼酸钠、铬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32、交联促进剂包括柠檬酸铝、氯氧化锆、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33、黏土稳定剂包括氯化钾;

34、破胶剂包括过硫酸铵。

3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36、1.相较于常规压裂液体系,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低伤害变黏压裂液体系具有在线混配能力,无需在配液站提前配液,可大幅缩减配液时间,提高储层改造施工效率。

37、2.相较于常规压裂液体系,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低伤害变黏压裂液体系具有连续变黏能力,可通过调整改性稠化剂加剂量实现在5-100mpa·s内连续变黏,无需在配液站提前配液,可大幅缩减配液时间,提高储层改造施工效率。

38、3.相较于常规的压裂液体系,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低伤害变黏压裂液体系中的稠化剂分子量为600~800万,可在破胶剂的作用下实现高效破胶且残渣含量低。

39、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利用第一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制备第一聚合物,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利用第二丙烯酰胺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制备第二聚合物,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利用第三丙烯酰胺和N-(2-(烯丙基溴氨基)乙基)油酸酰胺制备第三聚合物,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利用所述第一聚合物、所述第二聚合物和所述第三聚合物制备第四聚合物,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利用所述第四聚合物制备改性稠化剂,包括:

10.一种改性稠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稠化剂采用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而成。

11.一种低伤害变黏压裂液体系,其特征在于,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利用第一丙烯酰胺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制备第一聚合物,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利用第二丙烯酰胺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制备第二聚合物,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性稠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利用第三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杨张世岭乔岩孙逊刘乐白昊立尚立涛侯腾飞金毅董胜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