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供能,具体为一种船舶用供能系统。
技术介绍
1、挖泥船作为一种专门用于清理河道、湖泊和港口淤泥的船只,在这些过程中,挖泥船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以驱动其各种机械设备,电池包可以作为挖泥船的备用或辅助电源,确保在主要电源故障或需要额外电力时,挖泥船能够继续稳定工作,电池包可以帮助减少船舶对柴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排放和污染,河道和沿海区域的空气水分含量确实相对较大,船身周围的空气湿度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夏季或温度较高的时段,蒸发作用更为显著,空气水分含量更大。
2、船舱内部的电池包为了保持散热,需要多组散热孔辅助进行高效散热,但是,在高湿度环境下,船舱中湿润的空气进入电池内部,湿润环境会加速电池内部腐蚀的速度,在船舱高湿度条件下,电池的金属极片表面也容易发生氧化反应,长时间处于湿润环境同样面临储存寿命降低的风险,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船舶用供能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用供能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外部湿润的空气进入电池内部,电池内部的液态电解质易受到外界水分的进一步溶解,湿润环境还会加速电池内部腐蚀的速度,还可能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船舶用供能系统,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设置有电池组;
3、还包括:除湿组件,除湿组件设置在外壳的底部,通过除湿组件旋转气流实现散热,同时,实现流动空气的液化除湿操作,并收集除湿得到的液体;
4、
5、其中,除湿组件包括固定在外壳底部的底座,且底座的内部均匀开设有液化腔,液化腔设置为波浪形。
6、其中,底座中心的顶端设置有扇壳,且扇壳的顶部固定有连接架一,扇壳的底部固定有连接架二,连接架一的中心固定有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有转杆,转杆的外壁固定有散热叶。
7、其中,监测组件包括固定在外壳内壁的密封箱,且密封箱的内部开设有储水腔,储水腔的内部设置有浮板,浮板的两侧固定有移动杆,且移动杆的外壁固定有护板,密封箱的两侧开设有与移动杆配合的开口,开口的底部固定有触碰开关。
8、其中,液化腔的下端与引导管的一端连通,引导管的另一端与集水管连接,集水管靠近扇壳的一侧与补水管的一端连接,且补水管的另一端与蓄水腔连接,蓄水腔开设在底座的内部。
9、其中,蓄水腔的底部开设有出水口,且出水口的底部与集水口连通。
10、其中,连接组件包括固定在转杆底部的电磁铁一,且电磁铁一的底部设置有电磁铁二。
11、其中,电磁铁二的底部固定有插筒,且插筒的内部开设有插腔,插腔的内部插设有插杆,且插杆的底部通过轴承与蓄水腔内壁转动连接,插筒的外壁固定有旋转叶。
12、其中,插杆设置为“+”形,插腔的内部设置为与插杆配合的“+”形,旋转叶的顶部向上倾斜。
13、其中,集水口的两侧连接有输水管一,且输水管一顶端的两侧与吸温管二连接,输水管一顶端的中部与吸温管一的一端连接,吸温管二远离输水管一的一端与输水管二的一端连接,输水管二的另一端以及吸温管一的另一端与回水管连接,回水管的底部固定有输水管三,且输水管三的底端插设至蓄水腔内部的下端。
14、本专利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通过除湿组件对电池组进行气流流通式散热,同时,对进入空气中的水蒸气进行液化处理,并对水蒸气进行收集,避免水蒸气进入电池组内部而影响电池组内部配件的使用寿命,当监测组件监测到温度超标而气流散热的散热效果减弱时,操作连接组件工作,通过连接组件运动带动散热组件内部冷却液的循环移动,通过热冷交换带走电池组内部热量,实现电池组超标温度的快速降温操作,减轻电池组的性能与寿命因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危害。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用供能系统,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电池组(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3)包括固定在外壳(1)底部的底座(31),且底座(31)的内部均匀开设有液化腔(32),所述液化腔(32)设置为波浪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用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1)中心的顶端设置有扇壳(33),且扇壳(33)的顶部固定有连接架一(34),所述扇壳(33)的底部固定有连接架二(35),所述连接架一(34)的中心固定有电机(36),且电机(36)的输出轴固定有转杆(37),所述转杆(37)的外壁固定有散热叶(3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组件(4)包括固定在外壳(1)内壁的密封箱(41),且密封箱(41)的内部开设有储水腔(42),所述储水腔(42)的内部设置有浮板(43),所述浮板(43)的两侧固定有移动杆(44),且移动杆(44)的外壁固定有护板(45),所述密封箱(41)的两侧开设有与移动杆(44)配合的开口(46),所述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用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化腔(32)的下端与引导管(52)的一端连通,所述引导管(52)的另一端与集水管(53)连接,所述集水管(53)靠近扇壳(33)的一侧与补水管(54)的一端连接,且补水管(54)的另一端与蓄水腔(51)连接,所述蓄水腔(51)开设在底座(31)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船舶用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腔(51)的底部开设有出水口(55),且出水口(55)的底部与集水口(56)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船舶用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6)包括固定在转杆(37)底部的电磁铁一(61),且电磁铁一(61)的底部设置有电磁铁二(6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用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二(62)的底部固定有插筒(63),且插筒(63)的内部开设有插腔(64),所述插腔(64)的内部插设有插杆(65),且插杆(65)的底部通过轴承与蓄水腔(51)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插筒(63)的外壁固定有旋转叶(6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船舶用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65)设置为“+”形,所述插腔(64)的内部设置为与插杆(65)配合的“+”形,所述旋转叶(66)的顶部向上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用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口(56)的两侧连接有输水管一(71),且输水管一(71)顶端的两侧与吸温管二(73)连接,所述输水管一(71)顶端的中部与吸温管一(72)的一端连接,所述吸温管二(73)远离输水管一(71)的一端与输水管二(74)的一端连接,所述输水管二(74)的另一端以及吸温管一(72)的另一端与回水管(75)连接,所述回水管(75)的底部固定有输水管三(76),且输水管三(76)的底端插设至蓄水腔(51)内部的下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用供能系统,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电池组(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组件(3)包括固定在外壳(1)底部的底座(31),且底座(31)的内部均匀开设有液化腔(32),所述液化腔(32)设置为波浪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用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1)中心的顶端设置有扇壳(33),且扇壳(33)的顶部固定有连接架一(34),所述扇壳(33)的底部固定有连接架二(35),所述连接架一(34)的中心固定有电机(36),且电机(36)的输出轴固定有转杆(37),所述转杆(37)的外壁固定有散热叶(3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组件(4)包括固定在外壳(1)内壁的密封箱(41),且密封箱(41)的内部开设有储水腔(42),所述储水腔(42)的内部设置有浮板(43),所述浮板(43)的两侧固定有移动杆(44),且移动杆(44)的外壁固定有护板(45),所述密封箱(41)的两侧开设有与移动杆(44)配合的开口(46),所述开口(46)的底部固定有触碰开关(47)。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用供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化腔(32)的下端与引导管(52)的一端连通,所述引导管(52)的另一端与集水管(53)连接,所述集水管(53)靠近扇壳(33)的一侧与补水管(54)的一端连接,且补水管(54)的另一端与蓄水腔(51)连接,所述蓄水腔(51)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朋,王洪升,曾雪丽,李光强,
申请(专利权)人:青州鑫聚隆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