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充电,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1、在自动导引小车(agv)领域,充电是保持小车正常运行的关键需求之一。目前,存在一些充电装置用于为agv充电,但现有的充电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手动充电方式需要人工干预,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其次,电池更换充电方式虽然可以实现快速充电,但需要额外的人力和设备成本,且无法满足实时充电需求。此外,现有的自动充电装置通常采用固定的充电输入端和输出端,对agv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且在狭小空间中的充电操作受限。因此,需要一种新的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以提高充电效率、便捷性和适用性,满足agv在实际工作中的充电需求。本专利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具备自动充电功能的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为agv提供可靠的充电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提高车载充电装置与充电桩对接时的容错。
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桩和车载充电装置。所述充电桩的四周设置有上层电极片与下层电极片,上层电极片通过导线与电源正极连接,下层电极片通过导线与电源负极连接;车载充电装置设置有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第一电极片贴于车载充电装置上层贴片处,与自动导引小车电池正极相连,第二电极片贴于车载充电装置下层贴片处,与自动导引小车电池负极相连。
3、具体地,所述充电桩包括环壳体、上层电极片、下层电极片、支撑架、竖直活动
4、所述竖直活动架内部中空,且在两竖直平面处开有一孔洞;所述底座内部中空,且在两竖直平面处开有直槽口,所述竖直活动架置于底座内部,与所述底座通过穿过所述孔洞的螺杆与螺母固连,可通过调节所述螺杆高度调节所述充电桩高度。
5、所述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基体、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保护壳、卡位块、压缩弹簧、安装连接块与限位开关组成。所述基体一侧面为分层弧形贴片区,用于所述第一电极片与所述第二电极片的安装,所述弧形贴片区开有孔洞,导线一端与自动导引小车电池正负极相连,另一端穿过孔洞与电极片相连;另一侧面两侧分布有卡槽与限位开关安装卡槽;所述基体内部两侧开有导向槽,中间部分设置有挡位块,挡位块中间开有孔洞。所述安装连接块一侧通过卡槽与基体连接,另一侧与自动导引小车固定连接,使所述基体能够随着自动导引小车朝向或背向所述充电桩移动,实现第一电极片与上层电极片、第二电极片与下层电极片的连接;所述限位开关安装与所述限位开关安装卡槽。
6、所述保护壳与所述基体弧形贴片区同侧处设置有挡板;另一侧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基体挡位块孔洞与所述卡位块通过螺丝连接,所述卡位块与所述基体挡位块之间安装有所述压缩弹簧;所述保护壳两侧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内侧与基体导向槽配合,保证保护壳朝向或背向所述充电桩移动;在充电连接动作中,所述挡板与所述环壳体相接触,背向所述充电桩移动;自动导引小车与所述基体固连,朝向所述充电桩移动。
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在充电桩的四周设置上层电极片与下层电极片,上层电极片与电源正极通过导线连接,下层电极片与电源负极通过导线连接,车载充电装置设置有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第一电极片贴于车载充电装置上层贴片处,与自动导引小车电池正极相连,第二电极片贴于车载充电装置下层贴片处,与自动导引小车电池负极相连,在充电时,自动导引小车携带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朝向充电桩移动,车载充电装置的保护壳一侧挡板与充电桩环壳体接触,在外力、弹簧、导向杆以及导向块的作用下,保护壳沿导向槽背向充电桩移动,同时暴露出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自动导引小车继续移动至第一电极片与上层电极片相连,第二电极片与下层电极片相连,完成充电连接动作,实现充电功能。通过此种充电方式,即使自动导引小车偏离充电桩中心移动,车在充电装置与充电桩依然能够顺利连接,提高了容错率,降低了充电装置连接难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桩和车载充电装置。所述充电桩的四周设置有上层电极片与下层电极片,所述上层电极片与电源正极通过导线连接,所述下层电极片与电源负极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设置有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所述第一电极片贴于车载充电装置上层贴片处,与自动导引小车电池正极相连,所述第二电极片贴于车载充电装置下层贴片处,与自动导引小车电池负极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包括环壳体、所述上层电极片、所述下层电极片、支撑架、竖直活动架与底座。所述上层电极片与所述下层电极片分布于所述环壳体四周,所述环壳体四周分布有锥形沉头孔;所述支撑架含有四个悬臂,每个悬臂中心轴线方向开有通孔,所述支撑架通过安装于中心孔处的螺丝与所述环壳体和所述竖直活动架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活动架内部中空,且在两竖直平面处开有一孔洞;所述底座内部中空,且在两竖直平面处开有直槽口,所述竖直活动架置于底座内部,与所述底座通过穿过所述孔洞的螺杆与螺母固连,可通过调节所述螺杆高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基体、所述第一电极片、所述第二电极片、保护壳、卡位块、压缩弹簧、安装连接块与限位开关组成。所述基体一侧面为分层弧形贴片区,用于所述第一电极片与所述第二电极片的安装,所述弧形贴片区开有孔洞,导线一端与自动导引小车电池正负极相连,另一端穿过孔洞与电极片相连;另一侧面两侧分布有卡槽与限位开关安装卡槽;所述基体内部两侧开有导向槽,中间部分设置有挡位块,挡位块中间开有孔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连接块一侧通过卡槽与基体连接,另一侧与自动导引小车固定连接,使所述基体能够随着自动导引小车朝向或背向所述充电桩移动,实现第一电极片与上层电极片、第二电极片与下层电极片的连接;所述限位开关安装与所述限位开关安装卡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与所述基体弧形贴片区同侧处设置有挡板;另一侧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基体挡位块孔洞与所述卡位块通过螺丝连接,所述卡位块与所述基体挡位块之间安装有所述压缩弹簧;所述保护壳两侧设置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内侧与基体导向槽配合,保证保护壳朝向或背向所述充电桩移动;在充电连接动作中,所述挡板与所述环壳体相接触,背向所述充电桩移动;自动导引小车与所述基体固连,朝向所述充电桩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桩和车载充电装置。所述充电桩的四周设置有上层电极片与下层电极片,所述上层电极片与电源正极通过导线连接,所述下层电极片与电源负极通过导线连接;所述车载充电装置设置有第一电极片与第二电极片,所述第一电极片贴于车载充电装置上层贴片处,与自动导引小车电池正极相连,所述第二电极片贴于车载充电装置下层贴片处,与自动导引小车电池负极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包括环壳体、所述上层电极片、所述下层电极片、支撑架、竖直活动架与底座。所述上层电极片与所述下层电极片分布于所述环壳体四周,所述环壳体四周分布有锥形沉头孔;所述支撑架含有四个悬臂,每个悬臂中心轴线方向开有通孔,所述支撑架通过安装于中心孔处的螺丝与所述环壳体和所述竖直活动架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活动架内部中空,且在两竖直平面处开有一孔洞;所述底座内部中空,且在两竖直平面处开有直槽口,所述竖直活动架置于底座内部,与所述底座通过穿过所述孔洞的螺杆与螺母固连,可通过调节所述螺杆高度调节所述充电桩高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导引小车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充电装置包括基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庆滨,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盖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