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429327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4 22: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该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2,获得香榧感病黑斑籽;基于种壳和种衣进行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获得病原菌形态鉴定数据;步骤S104,获得病原菌的rDNA‑ITS、TUB和TEF基因序列特征,获得病原菌的鉴定结果;步骤S106,基于病原菌的生物特性,获得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该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经柯赫氏法则对病菌的致病性进行验证,分析其rDNA‑ITS、TEF和TUB基因序列特征,以期明确香榧黑斑病的致病菌,为香榧黑斑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病害鉴定,具体涉及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


技术介绍

1、香榧的种仁富含优质脂肪酸、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尤其是其坚果部分,具有独特的风味,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

2、

3、

4、尽管香榧在市场上展现出了巨大的经济潜力,但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存在的病害问题,尤其是香榧黑斑病,已成为影响香榧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香榧树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香榧的外观质量和食用价值,甚至可能导致产量的显著下降。黑斑病作为香榧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已成为影响香榧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加工过程中,对香榧的外观和口感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5、香榧的生产过程中,采摘的时机、后熟处理的方式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病害的发生。具体来说,香榧的后熟期(即青蒲阶段)是病害高发期。在后熟过程中,由于香榧果实内外环境的湿度较高,容易滋生各类病原菌,导致种壳表面出现霉斑、黑斑等问题。此外,由于香榧种仁和种衣的特殊成分——如单宁等,这使得香榧种子对病原菌的感染具有一定的易感性,进一步加剧了香榧的病害发生。

6、目前,香榧黑斑病的发生常常伴随着种仁腐烂、空心籽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香榧的外观和品质。这不仅影响了香榧的市场竞争力,也使得种植者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黑斑病的发生已经成为香榧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7、香榧黑斑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果实表面出现黑色斑点,这些斑点通常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且随着病害的发展,斑点的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导致整个种仁或种壳发生腐烂变质。特别是在香榧果实经过后熟处理后,黑斑的发生更为严重,种壳表面往往覆盖着一层白色的菌丝,随着时间的推移,黑斑逐渐增大,甚至影响到种仁的质量,导致种仁发软、发臭,严重影响商品质量。

8、香榧黑斑病的发生不仅影响果实外观,还可能导致香榧的种仁质量降低。由于香榧种仁内含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受到病害的侵染后,这些营养成分可能被病原菌降解,造成种仁软腐、发霉或空心籽的现象,进一步降低其食用价值和商业价值。黑斑病还会导致香榧的炒制加工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生产成本和加工难度。

9、尽管香榧黑斑病已成为影响香榧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但目前针对该病害的系统研究仍相对匮乏。国内外关于香榧病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栽培管理、栽培环境的优化等方面,而对香榧黑斑病的具体病原菌、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较为薄弱,尤其是在病原菌鉴定与致病机理方面,现有研究尚未给出明确的答案。

10、在香榧病害的研究中,关于黑斑病的病原菌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现有文献大多没有对香榧黑斑病的病原进行系统的鉴定和分类,导致了病害防治工作的盲目性与不确定性。虽然一些研究表明,香榧黑斑病可能与霉菌、细菌等微生物的感染有关,但具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机制仍然不清楚。此外,现有的防治技术也多停留在简单的农药喷洒和物理防治等层面,缺乏基于病原菌特性的精准防治措施。

11、基于上述背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用以快速分离、鉴定病原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的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

2、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3、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步骤s102,获得香榧感病黑斑籽;

5、基于种壳和种衣进行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

6、获得病原菌形态鉴定数据;

7、步骤s104,获得病原菌的rdna-its、tub和tef基因序列特征,获得病原菌的鉴定结果;

8、步骤s106,基于病原菌的生物特性,获得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9、其中,所述生物学特性包括适宜温度值、适宜ph值以及适合的碳氮源。

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获得病原菌菌株,于预设频率下分离种壳和种衣,活化后于菌落边缘取直径5mm菌饼,接种到不同处理培养基平板中央,每皿1片,每处理重复3皿,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d,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获得菌落的形态特征;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测。

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种壳和种衣分离频率分别为76.92%和60%。

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获得病原菌菌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以及纯化,将种籽外壳用75%乙醇进行表面消毒,无菌水冲洗3次后,在黑斑处切取大小为5×5mm左右的种壳和种衣组织块,置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以预设次数纯化,获得编号为xfhk3的病原菌。

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将纯化的菌株接种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观察记录菌落的颜色、形态、表面特征,并记录分生孢子颜色、大小,获得xfhk3病原菌的形态学数据。

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获得燕麦枝条碎粒培养基,于燕麦枝条碎粒培养基内25℃光暗交替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产孢诱导,再挑取分生孢子器于载玻片上压破后采集孢子的形态学数据。

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采集健康、洁净的香榧种籽,用75%乙醇进行表面消毒,再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将处理好的种籽置于铺有保湿无菌滤纸的培养皿中,用打孔器从培养的菌落上打取菌饼,将菌饼贴至香榧种壳中部,以pda培养基块做对照,每个重复9个种籽,每种处理3个重复,持续观察种籽是否感病及发病症状并做好记录,最后,对接种病原菌的种籽再次分离发病组织,获得分离菌的致病性数据。

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将纯化的菌株接种于pda培养基上培养,收集菌丝体,采用ezup柱式真菌基因组dna抽提取试剂盒提取分离纯化的致病菌株的dna,首先选择引物its1/its4对its基因扩增,比对后初步确定病原菌种属,再进一步选取引物bt2a/bt2b和ef1-688f/ef1-986r对菌株的tub和tef基因进行pcr扩增,获得测序结果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比对获得序列,剪切后将多基因拼接构建系统发育树。

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获得通用引物its1/its4对选择的代表菌株xfhk3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后将获得的序列比对,并根据扩增的各菌株特异保守序列分子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完成对病原菌xfhk3的鉴定。

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9、本专利技术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经柯赫氏法则对病菌的致病性进行验证,分析其rdna-its、tef和tub基因序列特征,以期明确香榧黑斑病的致病菌,为香榧黑斑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特异引物,为病原菌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可行方案;采用特异引物对菌落进行确认,可以快速鉴别病原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种壳和种衣,获得病原菌菌株,活化后于菌落边缘取直径5mm菌饼,接种到不同处理培养基平板中央,每皿1片,每处理重复3皿,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d,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获得菌落的形态特征;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种菌在种壳和种衣分离频率分别为76.92%和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病原菌菌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以及纯化,将种籽外壳用75%乙醇进行表面消毒,无菌水冲洗3次后,在黑斑处切取大小为5×5mm左右的种壳和种衣组织块,置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以预设次数纯化,获得编号为XFHK3的病原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纯化的菌株接种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观察记录菌落的颜色、形态、表面特征,并记录分生孢子颜色、大小,获得XFHK3病原菌的形态学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燕麦枝条碎粒培养基,于燕麦枝条碎粒培养基内25℃光暗交替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产孢诱导,再挑取分生孢子器于载玻片上压破后采集孢子的形态学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采集健康、洁净的香榧种籽,用75%乙醇进行表面消毒,再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将处理好的种籽置于铺有保湿无菌滤纸的培养皿中,用打孔器从培养的菌落上打取菌饼,将菌饼贴至香榧种壳中部,以PDA培养基块做对照,每个重复9个种籽,每种处理3个重复,持续观察种籽是否感病及发病症状并做好记录,最后,对接种病原菌的种籽再次分离发病组织,获得分离菌的致病性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纯化的菌株接种于PDA培养基上培养,收集菌丝体,采用Ezup柱式真菌基因组DNA抽提取试剂盒提取分离纯化的致病菌株的DNA,首先选择引物ITS1/ITS4对ITS基因扩增,比对后初步确定病原菌种属,再进一步选取引物Bt2a/Bt2b和EF1-688F/EF1-986R对菌株的TUB和TEF基因进行PCR扩增,获得测序结果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比对获得序列,剪切后将多基因拼接构建系统发育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通用引物ITS1/ITS4对选择的代表菌株XFHK3进行PCR扩增,序列测定后将获得的序列比对,并根据扩增的各菌株特异保守序列分子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完成对病原菌XFHK3的鉴定。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种壳和种衣,获得病原菌菌株,活化后于菌落边缘取直径5mm菌饼,接种到不同处理培养基平板中央,每皿1片,每处理重复3皿,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d,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获得菌落的形态特征;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种菌在种壳和种衣分离频率分别为76.92%和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病原菌菌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以及纯化,将种籽外壳用75%乙醇进行表面消毒,无菌水冲洗3次后,在黑斑处切取大小为5×5mm左右的种壳和种衣组织块,置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以预设次数纯化,获得编号为xfhk3的病原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纯化的菌株接种于pda培养基上,25℃培养,观察记录菌落的颜色、形态、表面特征,并记录分生孢子颜色、大小,获得xfhk3病原菌的形态学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香榧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燕麦枝条碎粒培养基,于燕麦枝条碎粒培养基内25℃光暗交替培养,对分离菌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渊渊宋丽丽吴家胜喻卫武刘涛叶浩杰赖思思谢凌皓方南寿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农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