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密度的增加,现代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交通拥堵问题。为了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了必然趋势。地铁、隧道等地下交通系统的建设日益普遍,形成了复杂的地下空间网络。在这一背景下,地下隧道之间的交叉情况愈发常见,尤其是在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目前,地下隧道的施工主要采用盾构法。这种方法具有施工速度快、对地面影响小等优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其中,上下近距离交叉隧道的施工是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当两条隧道的净距小于隧道直径时,施工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变得尤为显著。
2、盾构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土体产生扰动,引起地层变形和地面沉降。这种扰动不仅影响地面建筑和设施,还会对邻近的地下结构造成影响。在上下交叉的情况下,上层隧道的施工会对下层隧道产生压力,而下层隧道的施工则可能导致上层隧道的不均匀沉降。这种相互影响可能导致隧道结构的变形、开裂,甚至坍塌,严重威胁施工安全和后续运营。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采用地层加固、调整掘进参数、进行补偿注浆等。然而,这些方法在处理上下近距离交叉隧道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地层加固的效果往往难以精确控制,可能导致过度加固或加固不足;调整掘进参数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层扰动,但难以完全消除相互影响;补偿注浆技术虽然可以填充空隙,但难以有效控制两条隧道之间的力学传递。此外,现有技术在处理上下交叉隧道时,往往缺乏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难以同时兼顾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后期运营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能够解决上下近距离交叉隧道施工中的相互影响问题。
2、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s10、在隧道交叉点处施作明挖基坑,并在基坑内布设钻孔灌注桩及冠梁作为围护结构,同时在基坑内部设置钢支撑体系;
5、s20、在围护结构施工完成后,开挖基坑至设计深度,施作钢筋混凝土支撑桩及桩顶梁;
6、s30、在支撑桩及桩顶梁完成后,施作钢筋混凝土保护板,构建成板桩结构型式钢筋混凝土保护结构体系;
7、s40、完成保护结构后,采用c15素混凝土回填至设计标高,再采用掺6%水泥土分层回填至地面;
8、s50、在盾构穿越交叉点前70米范围内设置试验段,采集土仓压力、总推力、扭矩、刀盘转速、掘进速度、出土量及注浆量数据;
9、s60、盾构掘进至交叉点区域时,控制掘进速度为5至10毫米每分钟,土仓压力控制在0.6至1.0巴;
10、s70、盾构掘进过程中进行同步注浆,注浆压力控制在0.2至0.3兆帕,并在交叉点前后12.4米范围内进行中盾注浆;
11、s80、盾构通过交叉点后,在交叉点前后5米范围内设置封闭环,采用双液浆进行壁后注浆,注浆压力控制在0.3至0.4兆帕;
12、s90、在盾构通过两周后,采用地质雷达扫描检测空洞,发现空洞时进行补充注浆。
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4、其中,所述步骤s10,具体包括:
15、步骤101、对基坑周边30米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调查,布设监测点并采集初始数据;
16、步骤102、平整场地,测量定位基桩位置,采用护筒埋设法进行定位,护筒顶部高出地面0.3至0.5米;
17、步骤103、采用旋挖钻进行干法成孔,钻进时先用低速钻至护筒以下1米后再调至正常速度;
18、步骤104、成孔后进行孔深、孔径和竖直度检查,确保桩底沉渣不超过200毫米;
19、步骤105、制作钢筋笼,按设计长度分节并编号,吊装时配备专用托架,确保钢筋笼对接时中心线保持一致;
20、步骤106、采用导管法浇筑混凝土,导管底部离孔底0.3至0.5米,储料斗容积满足首批混凝土埋置导管深度要求;
21、步骤107、灌注时随时检查混凝土面高度和导管埋置深度,导管埋深控制在2至4米;
22、步骤108、采用环切法截除桩头,确保不损伤钢筋。
2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0,具体包括:
24、步骤201、采用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施工原则进行基坑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得超过相应支撑底面以下0.5米;
25、步骤202、设置排水明沟和集水井,排水沟深度比挖土面低0.4至0.5米,远离围护桩1米以上,沟底设0.5%纵坡;
26、步骤203、基坑开挖至设计深度后,进行承载力检验,采用人工挖除最后0.3米土方;
27、步骤204、进行支撑桩桩位放样,采用全站仪进行定位测量,确保桩位偏差不超过50毫米;
28、步骤205、采用旋挖钻机进行支撑桩钻孔,钻进速度为0.5至1米每分钟;
29、步骤206、清孔后进行垂直度和孔径检测,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
30、步骤207、工厂化加工钢筋笼,现场吊装,采用定位块控制钢筋保护层;
31、步骤208、采用导管法浇筑混凝土,导管埋深不小于2米,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3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0,具体包括:
33、步骤301、进行测量放线,确定保护板体位置和高程;
34、步骤302、采用组合钢模板作为保护板模板,支撑系统采用可调节钢管支撑,支撑间距不大于1米;
35、步骤303、进行钢筋绑扎,主筋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接头错开布置,两接头间距离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5倍且不小于1米;
36、步骤304、采用分层浇筑法浇筑混凝土,每层厚度控制在30厘米,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间为15至20秒;
37、步骤305、养护期不少于7天,养护期间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差在20摄氏度以内。
3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0,具体包括:
39、步骤401、采用分层回填、对称夯实的方法进行基坑回填;
40、步骤402、首层采用c15素混凝土回填,通过混凝土泵送入基坑,浇筑时控制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米;
41、步骤403、素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水泥土回填,每层虚铺厚度为250至300毫米;
42、步骤404、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夯实,按纵横两个方向进行,一夯压半夯,每层夯实3至4遍;
43、步骤405、分段回填时交接处留设1比2的台阶,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小于1米,碾压重叠宽度为0.5至1米;
44、步骤406、控制回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4,每层回填完成后进行密实度检测。
4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50,具体包括:
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具体包括:步骤101、对基坑周边30米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调查,布设监测点并采集初始数据;步骤102、平整场地,测量定位基桩位置,采用护筒埋设法进行定位,护筒顶部高出地面0.3至0.5米;步骤103、采用旋挖钻进行干法成孔,钻进时先用低速钻至护筒以下1米后再调至正常速度;步骤104、成孔后进行孔深、孔径和竖直度检查,确保桩底沉渣不超过200毫米;步骤105、制作钢筋笼,按设计长度分节并编号,吊装时配备专用托架,确保钢筋笼对接时中心线保持一致;步骤106、采用导管法浇筑混凝土,导管底部离孔底0.3至0.5米,储料斗容积满足首批混凝土埋置导管深度要求;步骤107、灌注时随时检查混凝土面高度和导管埋置深度,导管埋深控制在2至4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具体包括:步骤201、采用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施工原则进行基坑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得超过相应支撑底面以下0.5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具体包括:步骤301、进行测量放线,确定保护板体位置和高程;步骤302、采用组合钢模板作为保护板模板,支撑系统采用可调节钢管支撑,支撑间距不大于1米;步骤303、进行钢筋绑扎,主筋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接头错开布置,两接头间距离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5倍且不小于1米;步骤304、采用分层浇筑法浇筑混凝土,每层厚度控制在30厘米,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间为15至20秒;步骤305、养护期不少于7天,养护期间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差在20摄氏度以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具体包括:步骤401、采用分层回填、对称夯实的方法进行基坑回填;步骤402、首层采用C15素混凝土回填,通过混凝土泵送入基坑,浇筑时控制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米;步骤403、素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水泥土回填,每层虚铺厚度为250至300毫米;步骤404、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夯实,按纵横两个方向进行,一夯压半夯,每层夯实3至4遍;步骤405、分段回填时交接处留设1比2的台阶,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小于1米,碾压重叠宽度为0.5至1米;步骤406、控制回填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4,每层回填完成后进行密实度检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具体包括:步骤501、在交叉点前70米范围内设置试验段,控制掘进速度在20至30毫米每分钟;步骤502、控制土仓压力在0.15至0.2兆帕,总推力控制在8000至12000千牛;步骤503、采用泡沫剂进行渣土改良,泡沫溶液由3%泡沫添加剂和97%水组成,注入量为开挖土方量的15%至40%;步骤504、控制渣土含水率在30%至40%之间,注水量为100至300升每立方米;步骤505、严格控制管片拼装螺栓紧固扭矩,管片椭圆度偏差不超过设计值的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0,具体包括:步骤601、将掘进速度降至5至10毫米每分钟,土仓压力控制在0.6至1.0巴;步骤602、根据围护桩位置调整推进油缸各分区压力;步骤603、严格控制出渣量在理论开挖量的98%至102%之间;步骤604、切桩掘进时泡沫注入量为渣土的30%,分阶段轮流暂停泡沫管路;步骤605、每半小时监测一次地面沉降数据,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掘进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70,具体包括:步骤701、进行同步注浆,注浆压力控制在0.2至0.3兆帕;步骤702、采用压力和注浆量双控标准,注浆量根据理论充填空间计算确定;步骤703、中盾注浆采用膨润土浆液,稠度为10至20秒,注浆压力同样控制在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具体包括:步骤101、对基坑周边30米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调查,布设监测点并采集初始数据;步骤102、平整场地,测量定位基桩位置,采用护筒埋设法进行定位,护筒顶部高出地面0.3至0.5米;步骤103、采用旋挖钻进行干法成孔,钻进时先用低速钻至护筒以下1米后再调至正常速度;步骤104、成孔后进行孔深、孔径和竖直度检查,确保桩底沉渣不超过200毫米;步骤105、制作钢筋笼,按设计长度分节并编号,吊装时配备专用托架,确保钢筋笼对接时中心线保持一致;步骤106、采用导管法浇筑混凝土,导管底部离孔底0.3至0.5米,储料斗容积满足首批混凝土埋置导管深度要求;步骤107、灌注时随时检查混凝土面高度和导管埋置深度,导管埋深控制在2至4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具体包括:步骤201、采用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施工原则进行基坑开挖,每层开挖深度不得超过相应支撑底面以下0.5米;步骤202、设置排水明沟和集水井,排水沟深度比挖土面低0.4至0.5米,远离围护桩1米以上,沟底设0.5%纵坡;步骤203、基坑开挖至设计深度后,进行承载力检验,采用人工挖除最后0.3米土方;步骤204、进行支撑桩桩位放样,采用全站仪进行定位测量,确保桩位偏差不超过50毫米;步骤205、采用旋挖钻机进行支撑桩钻孔,钻进速度为0.5至1米每分钟;步骤206、清孔后进行垂直度和孔径检测,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步骤207、工厂化加工钢筋笼,现场吊装,采用定位块控制钢筋保护层;步骤208、采用导管法浇筑混凝土,导管埋深不小于2米,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具体包括:步骤301、进行测量放线,确定保护板体位置和高程;步骤302、采用组合钢模板作为保护板模板,支撑系统采用可调节钢管支撑,支撑间距不大于1米;步骤303、进行钢筋绑扎,主筋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接头错开布置,两接头间距离不小于钢筋直径的35倍且不小于1米;步骤304、采用分层浇筑法浇筑混凝土,每层厚度控制在30厘米,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间为15至20秒;步骤305、养护期不少于7天,养护期间控制混凝土表面温差在20摄氏度以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相交盾构区间保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具体包括:步骤401、采用分层回填、对称夯实的方法进行基坑回填;步骤402、首层采用c15素混凝土回填,通过混凝土泵送入基坑,浇筑时控制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米;步骤403、素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水泥土回填,每层虚铺厚度为250至300毫米;步骤404、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夯实,按纵横两个方向进行,一夯压半夯,每层夯实3至4遍;步骤4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领兵,刘胜欢,邵奇,张朋,张鹏,任方毅,易金玲,王远六,何瑶姬,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八局发展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