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特别涉及一种拉手结构、车门锁总成、车门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1、内开门拉手是设于车门内侧,用于供驾乘人员从内侧拉动开启车门的结构设计。在相关现有技术中,内开启拉手通常采用外拉式解锁方式,即驾乘人员可以操控内开启拉手向远离车门的方向转动实现解锁的方式,为了方便驾乘人员操控,内开启拉手具有一相对于车门内饰面突显出来的手柄。随着人们对于车辆设计要求的提高,内开启拉手相对于车门内饰面突显外露的设计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车辆内饰整体性、外观简洁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第一方面,本技术提出一种拉手结构,优化了突显外露的设计,与车身内饰的整体性更好、设计更加简洁。
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出一种应用上述拉手结构的车门锁总成。
3、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应用上述车门锁总成的车门总成。
4、第四方面,本技术进一步提出一种应用上述车门总成的车辆。
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拉手结构,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和按压手柄:第一主体贯穿设置有开口;第二主体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所述第二主体限定有连通所述开口的安装空间;按压手柄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用于通过转动触发车门解锁;其中,所述按压手柄包括显露于所述开口的第一端部,当所述按压手柄处于触发车门解锁的第一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端部至少部分被所述第一主体遮盖。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拉手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
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按压手柄还具有初始位置,所述按压手柄能够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第一解锁位置转动触发车门解锁,并且当所述按压手柄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开口被所述第一端部部分遮挡,所述开口未被遮挡的部分用于供手指进出。由此,方便驾乘人员进行按压手柄的转动操控。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按压手柄从所述初始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一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端部的上端高度下降。由此,按压手柄在受力转动解锁的时候,为向下转动,实现按压转动解锁,操作更便捷。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拉手结构还包括复位部,所述复位部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和所述按压手柄之间,用于实现所述按压手柄的转动复位。由此,使得按压手柄在转动触发车门解锁之后能够自动复位。
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主体设置有转轴,所述按压手柄转动连接于所述转轴,所述复位部包括套设于所述转轴上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和所述按压手柄。由此,通过扭簧实现按压手柄的自动复位。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转轴配置为金属结构,所述转轴套设有轴套,所述轴套配置为橡胶结构或塑料结构,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轴套;或,所述转轴配置为塑料结构,所述扭簧直接套设于所述转轴。由此,可以避免扭簧与转轴处在转动复位过程中产生异响。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按压手柄处于复位位置时抵接于所述第二主体,所述拉手结构还包括缓冲部,所述缓冲部设于所述按压手柄与所述第二主体抵接的位置。由此,在按压手柄受复位部作用复位的时候,可以通过缓冲部缓冲,避免产生异响。
13、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门锁总成,包括上述拉手结构。
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锁总成,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的车门锁总成通过应用上述拉手结构,可以实现内开启拉手的嵌入式设计,相比于相关现有技术中的突显外露设计,与车身内饰的整体性更好,设计上更加简洁。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门锁总成还包括:电子解锁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拉手结构的电子微动开关;机械解锁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按压手柄的机械锁线;其中,所述按压手柄还具有第二解锁位置,当所述按压手柄处于所述第一解锁位置时,通过触发所述电子微动开关发出解锁信号实现车门解锁,当所述按压手柄处于所述第二解锁位置时,通过牵引所述机械锁线实现车门解锁。由此,集成了电子解锁和机械解锁两种方式。
16、根据本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门总成,应用有上述车门锁总成。
1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门总成,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的车门总成,用于进行车内侧解锁车门的拉手结构能够嵌入于车门内饰,与车身内饰的整体性更好,设计上更加简洁。
18、根据本技术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应用有上述车门总成。
1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的车辆,用于进行车门解锁的内开启拉手嵌入设置在车门内饰里面,与车身内饰的整体性更好,设计上更加简洁。
20、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附加方面和优点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手柄还具有初始位置,所述按压手柄能够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第一解锁位置转动触发车门解锁,并且当所述按压手柄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开口被所述第一端部部分遮挡,所述开口未被遮挡的部分用于供手指进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手柄从所述初始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一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端部的上端高度下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结构还包括复位部,所述复位部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和所述按压手柄之间,用于实现所述按压手柄的转动复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设置有转轴,所述按压手柄转动连接于所述转轴,所述复位部包括套设于所述转轴上的扭簧,所述扭簧的两个连接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和所述按压手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配置为金属结构,所述转轴套设有轴套,所述轴套配置为橡胶结构或塑料结构,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轴套;或,
8.一种车门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拉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门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锁总成还包括:
10.一种车门总成,其特征在于,应用有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门锁总成。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应用有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门总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手柄还具有初始位置,所述按压手柄能够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第一解锁位置转动触发车门解锁,并且当所述按压手柄处于所述初始位置时,所述开口被所述第一端部部分遮挡,所述开口未被遮挡的部分用于供手指进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手柄从所述初始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一解锁位置时,所述第一端部的上端高度下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结构还包括复位部,所述复位部连接于所述第二主体和所述按压手柄之间,用于实现所述按压手柄的转动复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设置有转轴,所述按压手柄转动连接于所述转轴,所述复位部包括套设于所述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飞,冯伟,柳在镇,赵成旭,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