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4283937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2-14 22:20
本技术公开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包括出水端板和引流体,出水端板上形成有若干个出水孔;引流体位于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入口之间,所述引流体具有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顶部交界处形成棱线,棱线位于引流体最高处;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自棱线分别向对应侧的出水孔入口方向倾斜延伸。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够迅速地将冲向出水端板的水流进行导流至出水孔进行排出,避免水流直接冲击在相邻两个出水孔之间的端面上而反弹产生水锤,保证了出水孔排出的水流具有更佳的速度和冲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卫浴产品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引流出水装置


技术介绍

1、花洒水由于具有多股柱状水流,具有冲击力强,清洁性好的优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如中国专利cn204781152u开发出内圈气泡水、外圈花洒水的起泡器,通过切换水路实现内圈或者外圈出水。类似的出水装置还有cn216910655u。但是这两种产品的花洒水出水时,自上而下的水流冲击在相邻两个出水孔入口之间的端面上,水流在出水孔之间的连接区域造成反弹。请参照cn216910655u的图3,水流会冲击出水孔14上方的端面;或者请参照cn204781152u的图5和图6,水流会冲击外圈网71上方的端面,造成水流反弹。即使装有第一整理网50,仍然无法避免水流向下冲击外圈网71上方的端面。

2、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水流冲击相邻出水孔之间的端面造成反弹影响水流通过出水孔的问题,能够将水流快速导入出水孔进行排出。

2、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3、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包括出水端板和引流体,出水端板上形成有若干个出水孔;引流体位于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入口之间,所述引流体具有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顶部交界处形成棱线,棱线位于引流体最高处;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自棱线分别向对应侧的出水孔入口方向倾斜延伸。

4、进一步,所述引流体的底部一体形成在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入口之间的出水端板上。

5、进一步,引流出水装置还包括内围壁和外围壁;所述出水端板与内围壁和外围壁连接;若干个出水孔环形间隔分布在出水端板上并环绕所述内围壁;所述引流体一体连接在所述内围壁和/或外围壁上,引流体上的棱线延伸至所述内围壁和所述外围壁。

6、进一步,所述出水端板安装在内围壁与外围壁之间;所述引流体与所述内围壁和外围壁一体连接,所述引流体底部与出水端板分体设置;所述引流体的底部与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入口之间的出水端板相接触。

7、进一步,所述出水端板呈环形,所述出水端板与所述内围壁和外围壁一体连接,所述引流体的底部一体形成在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入口之间的出水端板上。

8、进一步,沿垂直出水端板的投影方向上,所述引流体占有出水孔之间的出水端板区域面积的一半或一半以上;所述引流体的最高处至出水孔入口之间的高度小于出水孔的高度;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底边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出水孔的直径。

9、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流面与第二导流面对称设置,所述棱线位于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居中位置;或者,所述第一导流面与第二导流面非对称设置,所述棱线与第一导流面所对应的出水孔之间的距离小于与第二导流面所对应的出水孔之间的距离。

10、进一步,出水端板上的若干个出水孔呈单圈环状分布;所述引流体上的第一导流面与相邻的引流体上的第二引流体相对设置。

11、进一步,多个相互相邻的出水孔共用一个引流体,引流体上若干条所述棱线连接形成锥点。

12、进一步,所述第一导流面和/或第二导流面自棱线延伸至出水孔的入口边缘。

13、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涉及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一、上游进入的水流冲击至引流体上,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快速地将水流导向对应侧的出水孔而排出,避免水流在出水孔之间的连接区域反弹,以减少产生水锤效应阻碍水流的情况,而且沿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向出水孔流动的水流还会导引上游水流,使得水流向出水孔集中,降低了水流能量损耗,提高出水速度和冲击力。由于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的顶部交界处形成棱线,交接处迎水面非常小,能够顺利地将迎面的水流劈开并导向两侧的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

15、二、所述引流体可以形成在出水端板上;也可以形成在其他部件上,如设置在内围壁或者外围壁上。如此出水端板可以进行更换成不同水花效果的出水端板,只需要与更换前的出水端板具有相同的出水孔入口数量和布局。

16、也可以将引流体一体成型在出水端板上,再组装至内围壁与外围壁等部件上的方式,如此可以方便地选择不同出水孔数量的出水端板进行安装,由于引流体在出水端板注塑时已经一体生产在出水端板上,此时出水装置的内围壁和外围壁等其他部件可以沿用原有的部件,无需进行更改。

17、也可以将引流体、出水端板、内围壁和外围壁整体一体注塑成型,不仅连接强度高,而且省去组装的步骤。

18、三、出水孔周围具有多个相邻的出水孔时,相邻的出水孔之间设置有引流体,多条引流体的棱线连接处形成锥点,如此冲击在锥点上的水流被导流至多个导流面上而导向对应侧的出水孔。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够迅速地将冲向出水端板的水流进行导流至出水孔进行排出,避免水流直接冲击在相邻两个出水孔之间的端面上而反弹产生水锤,保证了出水孔排出的水流具有更佳的速度和冲击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出水端板和引流体,出水端板上形成有若干个出水孔;引流体位于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入口之间,所述引流体具有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顶部交界处形成棱线,棱线位于引流体最高处;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自棱线分别向对应侧的出水孔入口方向倾斜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体的底部一体形成在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入口之间的出水端板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引流出水装置还包括内围壁和外围壁;所述出水端板与内围壁和外围壁连接;若干个出水孔环形间隔分布在出水端板上并环绕所述内围壁;所述引流体一体连接在所述内围壁和/或外围壁上,引流体上的棱线延伸至所述内围壁和所述外围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端板安装在内围壁与外围壁之间;所述引流体与所述内围壁和外围壁一体连接,所述引流体底部与出水端板分体设置;所述引流体的底部与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入口之间的出水端板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端板呈环形,所述出水端板与所述内围壁和外围壁一体连接,所述引流体的底部一体形成在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入口之间的出水端板上。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垂直出水端板的投影方向上,所述引流体占有出水孔之间的出水端板区域面积的一半或一半以上;所述引流体的最高处至出水孔入口之间的高度小于出水孔的高度;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底边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出水孔的直径。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与第二导流面对称设置,所述棱线位于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居中位置;或者,所述第一导流面与第二导流面非对称设置,所述棱线与第一导流面所对应的出水孔之间的距离小于与第二导流面所对应的出水孔之间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出水端板上的若干个出水孔呈单圈环状分布;所述引流体上的第一导流面与相邻的引流体上的第二引流体相对设置。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相互相邻的出水孔共用一个引流体,引流体上若干条所述棱线连接形成锥点。

10.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面和/或第二导流面自棱线延伸至出水孔的入口边缘。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出水端板和引流体,出水端板上形成有若干个出水孔;引流体位于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入口之间,所述引流体具有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顶部交界处形成棱线,棱线位于引流体最高处;所述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自棱线分别向对应侧的出水孔入口方向倾斜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体的底部一体形成在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入口之间的出水端板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引流出水装置还包括内围壁和外围壁;所述出水端板与内围壁和外围壁连接;若干个出水孔环形间隔分布在出水端板上并环绕所述内围壁;所述引流体一体连接在所述内围壁和/或外围壁上,引流体上的棱线延伸至所述内围壁和所述外围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端板安装在内围壁与外围壁之间;所述引流体与所述内围壁和外围壁一体连接,所述引流体底部与出水端板分体设置;所述引流体的底部与相邻两个出水孔的入口之间的出水端板相接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引流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端板呈环形,所述出水端板与所述内围壁和外围壁一体连接,所述引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琛枫王庆电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鼓锤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