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尤其涉及一种线圈组件及接触器。
技术介绍
1、接触器中的线圈组件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磁场,以磁吸衔铁,接触器吸合时,衔铁带动触头支持,触头支持带动动触头,完成动触头和静触头接触;接触器断开时,触头弹簧在超程范围内推动触头,反力弹簧推动衔铁或触头支持,完成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分离,如此实现控制电路的通断。
2、线圈组件通常包括线圈骨架、导线以及接线片,导线绕制于线圈骨架上形成线圈,线圈骨架上设置有两个用于安装接线片的安装槽,两个接线片一一对应的插入两个安装槽内。两个接线片分别与线圈的两头导电连接,并用于连接外部引线,以将线圈接入回路中。
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在驱动线圈骨架绕其轴线旋转,以绕制导线时,接线片由于离心力作用可能会从安装槽的槽口脱出,导致连接在接线片上的导线被扯出,中断线圈组件的制作工序,造成大量返工。
4、因此,亟需一种线圈组件及接触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圈组件及接触器,以解决线圈骨架旋转绕制导线时接线片容易从安装槽内脱出的问题,避免中断线圈组件的制作工序,减少返工,加快生产速度。
2、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线圈组件,包括:
4、线圈骨架,包括绕线筒以及设于所述绕线筒端部的第一端板,所述第一端板上设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插槽具有朝向所述第一端板中部的槽口;
5、导线,绕设于所述绕线筒;
>6、第一接线片,与所述导线导电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片通过所述槽口插入所述第一插槽内,并与所述第一插槽的侧壁紧配合,所述第一插槽的底壁在所述第一接线片的插装方向上止挡所述第一接线片。
7、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线圈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插槽的底壁贯通设置有限位孔,所述第一接线片上凸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插设于所述限位孔内。
8、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线圈组件的优选方案,至少一个所述限位凸起上设置有用于导电连接所述导线端部的第一绕线部,所述第一绕线部通过所述限位孔伸出所述第一插槽;
9、所述第一端板上设置有走线槽,所述走线槽位于所述第一绕线部和所述绕线筒之间,所述走线槽的底壁与所述绕线筒的外壁连接。
10、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线圈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槽口的内壁凸设有止挡卡扣,所述第一接线片卡于所述第一插槽的底壁和所述止挡卡扣之间。
11、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线圈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插槽由所述第一端板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第一接线片沿所述第一插槽延伸方向的至少一端伸出所述第一插槽,并设有用于连接引线的连接孔;
12、所述止挡卡扣由所述第一插槽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第一接线片伸出所述第一插槽的部分设置有拐弯段,所述拐弯段朝向所述第一端板的中部弯折,以使所述连接孔能与接触器壳体上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接线片的部位相对。
13、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线圈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插槽的侧壁相对所述第一端板的中部凹陷,所述第一端板的中部表面与所述第一插槽的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一斜坡,所述第一接线片沿所述第一斜坡进入所述槽口。
14、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线圈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导线导电连接的第二接线片;
15、所述绕线筒远离所述第一端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端板,所述第二端板上设置有挡板结构,所述挡板结构与所述第二端板之间形成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接线片沿m方向插装于所述第二插槽,所述m方向由所述第二端板的中部指向外侧;
16、所述第二接线片沿m方向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翻边,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导电连接所述导线端部的第二绕线部,所述限位翻边抵靠于所述挡板结构,所述第二绕线部伸出所述第二插槽;
17、所述第二插槽的槽壁能在n方向上限位所述第二接线片,所述n方向垂直于所述m方向。
18、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线圈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端板的表面凹设有安装槽,所述挡板结构至少部分延伸至遮挡所述安装槽的槽口,所述安装槽的槽壁和所述挡板结构面向所述安装槽的一侧共同围设出所述第二插槽。
19、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线圈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凸设有一个或沿所述n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紧配筋,所述第二接线片的相对两侧分别抵紧于所述紧配筋和所述挡板结构。
20、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线圈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端板的表面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之间连接有第二斜坡,所述第二接线片沿所述第二斜坡插入所述第二插槽。
21、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线圈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端板在正对所述第二绕线部处设置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用于避让绕设于所述第二绕线部上的导线。
22、作为本技术提供的线圈组件的优选方案,所述线圈骨架并排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接线片设置有两个;
23、每个所述第一端板的两端各自设置一个所述第一插槽,两个所述线圈骨架上的所述第一插槽沿所述线圈骨架的排布方向一一对齐,所述第一接线片插装于对齐的两个所述第一插槽内;
24、两个所述线圈骨架的第二端板上均设置一个所述第二接线片;
25、两个所述第一接线片、两个所述第二接线片以及两个所述线圈骨架上的导线串联。
26、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有如上所述的线圈组件。
2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28、本技术提供一种线圈组件及包含该线圈组件的接触器,第一接线片用于连接绕制在绕线筒上的导线和外部引线,以将导线绕制形成的线圈接入对应的回路中。用于安装第一接线片的第一插槽具有朝向第一端板中部的槽口,安装时将第一接线片从该槽口插装入第一插槽内,其插装方向由第一端板中部指向外侧,插入后第一插槽的底壁能在第一接线片的插装方向上止挡第一接线片,而且,第一接线片与第一插槽的侧壁为紧配合,当线圈骨架绕其中心旋转以绕制导线时,由于第一插槽底壁的止挡作用,以及第一插槽侧壁对第一接线片的摩擦力作用,能有效阻挡第一接线片在离心力作用下从第一插槽内向外脱出以及第一接线片发生晃动,另外,第一插槽侧壁与第一接线片的紧配还能阻挡第一接线片从槽口处脱出,确保第一接线片的安装稳固性,避免中断线圈组件的制作工序,减少返工,加快生产速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121)的底壁贯通设置有限位孔(122),所述第一接线片(2)上凸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凸起(21),所述限位凸起(21)插设于所述限位孔(12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限位凸起(21)上设置有用于导电连接所述导线端部的第一绕线部(22),所述第一绕线部(22)通过所述限位孔(122)伸出所述第一插槽(1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的内壁凸设有止挡卡扣(1211),所述第一接线片(2)卡于所述第一插槽(121)的底壁和所述止挡卡扣(121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121)由所述第一端板(1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第一接线片(2)沿所述第一插槽(121)延伸方向的至少一端伸出所述第一插槽(121),并设有用于连接引线的连接孔(24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121)的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导线导电连接的第二接线片(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板(13)的表面凹设有安装槽(132),所述挡板结构(131)至少部分延伸至遮挡所述安装槽(132)的槽口,所述安装槽(132)的槽壁和所述挡板结构(131)面向所述安装槽(132)的一侧共同围设出所述第二插槽(13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32)的底壁凸设有一个或沿所述N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紧配筋(133),所述第二接线片(3)的相对两侧分别抵紧于所述紧配筋(133)和所述挡板结构(131)。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板(13)的表面与所述安装槽(132)的底壁之间连接有第二斜坡(134),所述第二接线片(3)沿所述第二斜坡(134)插入所述第二插槽(130)。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板(13)在正对所述第二绕线部(32)处设置有避让槽(135),所述避让槽(135)用于避让绕设于所述第二绕线部(32)上的导线。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骨架(1)并排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接线片(2)设置有两个;
13.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组件。
...【技术特征摘要】
1.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121)的底壁贯通设置有限位孔(122),所述第一接线片(2)上凸设有至少一个限位凸起(21),所述限位凸起(21)插设于所述限位孔(122)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限位凸起(21)上设置有用于导电连接所述导线端部的第一绕线部(22),所述第一绕线部(22)通过所述限位孔(122)伸出所述第一插槽(1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的内壁凸设有止挡卡扣(1211),所述第一接线片(2)卡于所述第一插槽(121)的底壁和所述止挡卡扣(121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121)由所述第一端板(12)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第一接线片(2)沿所述第一插槽(121)延伸方向的至少一端伸出所述第一插槽(121),并设有用于连接引线的连接孔(24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槽(121)的侧壁相对所述第一端板(12)的中部凹陷,所述第一端板(12)的中部表面(124)与所述第一插槽(121)的侧壁之间连接有第一斜坡(125),所述第一接线片(2)沿所述第一斜坡(125)进入所述槽口。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婉婷,刘子杰,祝早平,邓亚雄,王彪,陶佳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